如果預計并且實際能讓孩子讀經五年十年,則自哪本開始(甚至是自蒙書開始),到最后所有經典都讀到,是沒有關系的。但如果預計只讀半年一年,或雖預計讀三年五年,實際只讀半年一年。則或許只能讀到一本半本。那就得稍微考慮到哪本較有教育的意義和智慧的價值了。
教育的意義和智慧的價值,一般人并不容易知道。但有一種思考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大略把握到一點理路,即,問:讀了哪一本書可以讓其他的書學起來更簡便?或,理解了哪一本書可以讓人較容易掌握其他的書?
故,落實來說,凡為人父母老師者,要思考:
一,就譬如:是由老師教文言,比較容易提升孩子的語文程度,白話文可以自己去讀,還是由老師教白話,比較容易提升語文程度,孩子可以自己讀文言?同理,是由老師教了蒙學,比較容易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將來自學其他經典比較順利?還是由老師教了論語,比較容易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能力,將來自學蒙學比較順利?
二,要看哪一本書是智慧成熟的作品,可以涵蓋其他的書。于是要問:是先讀了論語的人,比較能掌握易經的道理?還是先讀了易經的人,比較容易了解論語的道理?衡之兩千多年來,學者們大體是用易經的道理解論語?還是用論語的道理解易經?
如果以上兩點想清楚了,則可以自己隨意選擇讀經的第一本教材了。否則,雖然開卷有益,尤其只要讀經,都有大益,但,既然已經要教讀經了,何不思考一下,以求最大的完善?選得不恰當,對孩子的教育難免會有些遺憾??!
讀易經和論語,讀論語和蒙學,對孩子來說,難度是一樣的。若說學習要從簡易理解入手,要識字要訓詁,那也可以從論語開始,論語也有字可以識,也有字詞的詁可以訓,也可以講故事,也可以吟誦等等。若說學習一定要從古老的難的入手,但古老和難,并不就代表智慧的高超和成熟。且兒童讀背論語和讀背易經難度差不多,而一個幼時只讀論語長大精于論語的人和一個幼時只讀易經長大精于易經的人,對民族文化和人類智慧的悟入能力是不同的。
讓孩子讀經,要以何部為先,那可以是主觀的,因此也是是自由的.但如果要討論何者為先的理由,卻不是完全自由的,因為它有相當的客觀性.那客觀性就是學術與教育的道理,那是要從人生的全面的道理來決定,不是個人一己一時的見聞和情緒所決定.我認為如果求學應注重有子所說的君子務本,而其本,是孔子所說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中的仁,則請問《易經》先?《論語》先?《老子》先?《論語》先?又,到底有了《論語》的基礎比較容易了解《易經》,還是有了《易經》的基礎比較容易了解《論語》?是孔子使《易經》高明,還是《易經》使孔子高明?此稍有中國學術根柢或稍加思考即可明白之事也,柰世人之不善學,又不思考,而欲強辯何?當然,再說一次,只要讀經便好,縱使小經如三字經千字文亦佳于語文課本.故人人皆可自選一本開始,皆我所贊嘆者也,在此不必拿來作為爭端,破壞了讀經界之和祥。
2017年快樂讀經夏令營.東莞站.開始報名啦!
志道|據德|依仁|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