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沒有一本正經的高校教科書會這么說!
在石油地質或者煤炭地質的專業教材里,直接形成煤炭與石油的物質都叫做干酪根,而干酪根則因為具體化學組分的差異分為幾個類型。有些類型傾向于形成石油,有些類型傾向于形成煤炭。
“植物遺體形成煤炭,動物遺體形成石油”——這句話是誤讀,但前半句尚可以接受,問題出在后半句。類似的誤讀還有:動物油脂形成石油、恐龍肉形成石油等,數不勝數。
其次,干酪根的來源物質復雜,并非僅僅“動物遺體轉變的干酪根形成石油、植物遺體轉變的干酪根形成煤炭”這么簡單。
干酪根是分散在沉積巖里的一種有機質,它不溶于堿、非氧化型酸和非極性有機溶劑。在實驗室里既可以從沉積巖中提取出干酪根,也可以通過對含有干酪根的巖石樣品加溫加壓產生油氣。根據成分不同,干酪根一般分為三類:Ⅰ型(腐泥型),Ⅱ型,Ⅲ型(腐殖型)。這三類干酪根的生油生氣能力也各有千秋。
Ⅰ型(腐泥型):主要來源于藻類遺骸和各類水生生物的有機質被微生物改造后的殘余物質,具有很強的生油生氣能力;Ⅱ型:主要來源于浮游動植物、微生物及被微生物改造后的有機質,具有較強的生油生氣能力;Ⅲ型(腐殖型):主要來源于陸上高等植物,生油能力較差,但有很好的生氣能力。
形成干酪根的物質,是各種宏觀、微觀動植物及微生物遺骸的總和。作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干酪根當然可以放在顯微鏡下研究它的來源。富含干酪根的沉積巖形成于深湖、深海、或淺水沼澤,而這些環境里的生物類型決定了干酪根的種類
含有豐富干酪根的沉積巖就是烴源巖。深湖、深海形成的沉積巖富含一型和二型干酪根,它們會轉變為生油巖,形成的油氣在浮力作用下進入地層賦存起來,成為油氣田(詳見答案: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12217893684379907/)
煤炭中形成有機質的物質,主要是第三類干酪根,偶爾有少量的第二類干酪根。這些干酪根、干酪根轉化出來的固體烴類有機質、礦物灰分組合在一起,就是我們見到的煤炭。雖然了解了煤炭中有機物源于干酪根,但煤炭的外觀卻又是另一個問題。
煤形成于泥炭,泥炭則是一種生活里常見的東西,它產自沼澤和濕地,是很好的種花基材:疏松多孔,有機酸豐富。
沼澤則一般是湖泊演化晚期的產物,或者由沿海周期性潮水影響形成。在適當的地殼沉降速率影響下,湖泊—濕地—沼澤的環境可以穩定持續數十萬甚至百萬年年,一代一代的陸生植物不斷生長、死去,積累出巨厚的泥炭。
隨著地殼沉降的進一步發展,這些被埋藏的大量泥炭最終巖在壓力、溫度的作用下,發生復雜的化學轉變并最終形成煤炭。
總結起來,一些普通人對于煤炭和油氣成因的誤解,實際上來源于對地質時間尺度中的地殼沉降缺乏感知。形成石油的,并不是幾百公里見方的一堆恐龍肉,而是數十萬、數百年里堆積在深湖/深海底部茫茫多的有機殘渣;形成煤炭的,也不是多少萬立方米的樹木集體倒下,而是一代代的植被在數十萬、數百萬年里,于不斷緩慢沉降的沼澤—濕地表面堆積起海量的泥炭。
一定不要忽略了時間這個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