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起立!」
桌子板凳噼里啪啦一陣響,然后以拖長的,最后回歸整齊的聲音結束:
「老——師——好——」
回看我的學生時代,我的青春歲月,沒想到勾起了這么一段日常的毫不起眼的校園回憶。
更沒想到的,讓我勾起學生回憶的竟然是德云女孩口中的那位社會人于謙老師。
于謙老師被口口相傳的三大愛好「抽煙、喝酒、燙頭」,臺上是相聲皇后,臺下是搖滾老炮。
可這一次,他既不捧哏了,也不老炮了,甚至有點感人。
△《老師·好》3月2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夢回80年代的校園青春片,不再是聚焦某位少年少女初長成,而是少有的,把主角給到了他們的班主任。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看上去像極了小學作文的題材,這一次成為有血有肉、有時代感、有批判有揚棄的電影作品。
△《老師·好》預告:師生相互開嗆、斗智斗勇
時間地點來到了1985年的南宿一中,于謙化身年年得先進、「沒他教不好的學生」的傳奇老師苗宛秋,江湖人稱苗霸天。
他要對付的是「教師生涯最難帶的一屆學生」,終極戰役是「高考!高考!高考!!」
事情很清楚了,電影要講述的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成經歷過的那段高中三年,老師和學生斗智斗勇、鎮壓和反抗、對立到和解的故事。
其中好氣、好笑,淚腺發達的觀眾還會覺得有點好哭。
先看看時間設置:80年代,那是一個屬于詩歌、理想和新潮的年代,崢嶸歲月,揮斥方遒。
廣播體操、海魂衫、收音機、迪斯科、霹靂舞…多少人魂牽夢縈。
影片特別用有年代感的校園標配小吃誘惑著我:無花果絲兒、東北大板、玻璃瓶汽水兒…
再看看對戰雙方:
苗宛秋老師,年年得先進的為人師表。
他帶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矜持和驕傲。騎著表彰的自行車,心里美滋滋,嘴上不說,等著人家來問:「這是縣里給先進工作者的獎勵吧?」
老師嘿嘿一笑:「區的。」
他有為師的威嚴:「我不管你們之前都是什么三教九流,從今天開始,這個教室里的規矩他姓苗!」
他還帶著小市民的市儈。用來支撐自己尊嚴和底氣的竟是一句,我上頭有人:「三馬路派出所的侯振宇,那是我親小舅子。」
我們的人生中肯定也有過這樣的老師:先進教師,重視榮譽,相當清楚學生心里的那點小九九。
對待成績好的同學如春天般溫暖,對待不省心的同學如嚴冬般冷酷。他現在就躲在教室后窗的玻璃后面監視你,是不是想想都直冒冷汗。
而另一邊的學生陣容如何:
不良少年洛小乙,在學校算得上一霸,天不怕地不怕,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
班花關婷婷,家里寵壞的大小姐,涂口紅著花裙,什么新潮穿什么,總之校園風景我最靚。
三好學生安靜,家道貧寒,品學兼優的乖乖女,被同學舉報在早戀。
還有霹靂舞弄潮兒的兩兄弟。
投機倒把、做小生意的倒爺耗子,八卦屆一姐海燕,承包教室雅座的搗蛋軍師腦袋…
總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學生配置。
他們可不是功能化、臉譜化的羅列,而是各自有一套語言系統、動作表情,也有自己成長故事的活生生的青年。
有了這些,電影《老師·好》的基本配置齊活了。
學生對老師愈戰愈勇,老師對學生見招拆招。誰的青春沒有這些狗血!
各自的手段也充滿時代質感——具體招數就不劇透了,總之,當年你想對老師做卻沒敢做的事兒,這回電影里咱們有冤的報冤,有仇的報仇!
當然最后還是被治得服服帖帖,竟然莫名還覺得有點爽。
而那輛苗宛秋老師特別寶貝的自行車,成了劇作巧思的集大成者。
自行車是先進代表的體現,也是學生率先置氣的靶子,一來就被年少輕狂的小年輕給拆了。
后來苗老師騎著自行車把學生送去了醫院,偏偏又把自行車弄丟了。
后來自行車仿佛成為了學生的寶貝,他們主動去修復,主動去找回。
這時候,苗老師反而因為「找自行車浪費時間」跟學生吵了起來。
自行車成為了師生從對立到和解的關鍵道具,一個陳舊的故事因為巧思,得以自然輕盈地鋪陳開來。
看著看著電影,片中那些生活化的校園場景,讓我的學生時代的記憶如潮水般涌來。
「What 這個代詞是最難掌握的單詞,它在主語從句、賓語從句、表語從句中都能充當成分,但是它不能用在定語從句中」,點燃我對英語語法的頭疼記憶。
還有老師為學生好,偷摸著在家開補習班,而教委三令五申地禁止,也是那些年躲不開的青春回憶。當時是多么痛苦,現在反而會多么想念。
劇情的亮點便不多介紹了,電影里的彩蛋倒是讓我措不及防:
南宿一中,可有著中國最豪華陣容的師資!
馬未都、張國立、何冰、吳京、喬杉、胡軍、王志飛…校園充斥著鮮美的大咖牌醬油,眾多只有一句話臺詞和一句臺詞都沒有的角色,組成了一場豪華彩蛋。
當然影片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以學生的視角回憶老師,把老師當做電影的真正主角。
這是近年院線片少有的操作,老師不再是面目模糊的NPC,或者諸如馮小剛之于《陽光燦爛的日子》那樣的丑角。
△《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
影片也沒有淪為小學生作文,而是塑造了有血肉、有成長、有瑕疵亦有光彩的人民教師。
當然這功勞也歸于謙!
說了半輩子相聲的于謙,在從事表演行業27年、參演了四十多部影視劇之后,第一次如此完整地展現了他的表演功力。
對于苗宛秋這個角色,于謙曾說自己的姨媽是老師,所以他對角色的演繹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他自己的學生時代又很淘氣,這其中的反差又有點兒意思。
作為國內相聲界最好的捧哏之一,演員于謙有著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有節奏、有火候,有莊有諧。
當所謂的差生找到家門口,他怒喝一聲「禍不及家人」慫里帶著江湖氣;當妻子為家庭收入變身酸檸檬,他輕吟一句「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吾輩孤且直」,便道盡半生況味。
△苗老師曾經可是省狀元,北大錄取,因家庭成分原因,取消錄取資格
總之,在當下這個追求高效率高回報,言必稱資源置換、優勢整合的生存環境里,偶爾回望一下八十年代,體味那種「從前慢」的親情友情師生情,如同做了一次身心靈按摩。
最后,想以苗宛秋給同學們的板書作結,這段乍一聽來煽情到有點矯情的文字,如影片本身,細品起來有一種笨拙的真誠: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
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我才擁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
希望觀看這部影片的人們,也能重溫青春記憶中的美好時光。
作者 ? stay happy
編輯 ? 斯特辣不耐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