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 論 | 動 作 | 案 例 | 熱 點
全文約3800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在第一篇文章中回顧了我國體能訓練近期發展現狀和對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諸多思考,描述了我國體能訓練發展的歷史節點和一些事件,勾畫出體能訓練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理論發展軌跡。本期將重點介紹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基本原理和內容結構。
一、傳統體能訓練實現轉型發展
傳統體能訓練重視對運動員力量和耐力等素質訓練,其中包括形態、機能和素質。形態是體能的載體,機能是體能支撐,素質是體能重點。傳統體能訓練存在訓練負荷大,傷病較多,效益不高等問題。近代職業體育的發展,由于比賽密度增大,比賽強度增高,比賽對抗性更加激勵,運動性傷病頻發,嚴重影響運動員場上發揮和競技表現,出現大量的非戰斗流行減員。因此,職業體育的教練員、運動員不斷地從醫學領域選找到了功能康復、功能訓練和物理治療等新理念新方法。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傳統體能訓練重視大肌肉群力量訓練,而不重視動作優化、平衡協調訓練和神經控制能力訓練以及小肌肉群功能提升,這是導致傷病增多的重要原因。越來越多的職業教練和運動員重視創新體能訓練,引進更加安全、更加有效的體能訓練方法。女排郎平教練在執教中國女排時,針對運動員的平衡能力、膝關節損傷、后群肌力量、核心區力量等進行了大量的訓練安排,很好地提高了女排體能訓練質量效益,為里約奧運會奪冠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現代體能訓練新理念、心方法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有的專家提出“無體能不體育”、“無體能不運動”、“無體能不項目”、“無體能不競技”、“無體能不生活”、“無體能不健康”、“無體能不陽光”的觀點,將體能訓練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
從當前實踐來看,現代體能訓練不僅要提高運動員身體素質,更是提高運動員的專項運動能力、賽場競技表現力和抗疲勞防傷防病能力。體能訓練正在從素質主導型訓練向動作模式為基礎體能訓練轉變;體能訓練不僅針對田徑、游泳和集體球類等體能項目的需要,而且對跳水、射擊、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等技能類項目以及舉重、摔跤、柔道、拳擊等都要推進;體能訓練從以力量、耐力等為重點的要素型訓練向神經動員的功能訓練型轉變;從為技、戰術提供保障的單一性、獨立的訓練向全面的、立體的、多元化訓練轉變;體能訓練從冬季訓練滲透到每一個賽季、每一天和每一節課要從積累期、轉化期到比賽期、恢復期均;體能訓練從完善一節課訓練結構開始,從熱身、準備、訓練到放松中都要樹立體能意識;從不重視賽間體能訓練到重視賽間體能訓練和賽后疲勞康復,重視技術訓練體能化和戰術訓練體能化。由此可見,體能已經成為職業體育、健身運動、特種行業和青少年不可缺少的訓練內容。
國家體育總局為了備戰2012年倫敦奧運會,專門成立了身體運動功能專家團隊,并與美國AP訓練機構進行合作,為很多項目國家隊進行指導訓練,受到教練員和運動員的普遍歡迎,從而拉開了我國全面引進和使用身體運動功能原理和方法的新階段。
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基本原理
在百度“身體運動功能訓練”詞條下,標注了該條目引自人民網2014年5月14日新聞報道文章《北京中學生課間操變身身體運動功能訓練》。
2014年5月14日下午,北京清華附中上地學校展示了我國第一個中學生身體運動功能動作操,動作操分為室內和室外兩部分。通過室內外身體運動功能動作訓練來解決霧霾、風雨天氣下學生體育鍛煉的時效性,矯正學生不良身體姿態,提高學生運動能能力,改善心肺功能水平,強化學生神經肌肉支配能力,為提高學生跑、跳、投等運動功能提供了支撐。
在《海淀區中學生身體運動運動功能訓練動作手冊》序言中指出,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上地學校從2013年開始探索“中學生身體運動功能訓練”以來收到積極的成效,從理念到理論、從知識到方法上較好解決了這一難題。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現代體能訓練的重要發展方向,和傳統體育教育不同,重視從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出發,按照人體功能解剖的結構理論和運動生物力學原理,通過創編一系列的動作模式并經過訓練來提高神經系統對身體穩定性、靈活性的控制能力,它重視對學生身體運動的功能篩查、動作準備、運動鏈訓練、核心力量和恢復再生等檢測與訓練,可以矯正學生不良的身體姿態、步態和步態,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室外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通過對學生身體動作模式的訓練,全面強化神經肌肉的支配能力,提高學生跑、跳、投等運動功能,為開展更加豐富多彩的體育項目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全面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提供技術保障。
如果說傳統體能訓練重視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的“硬件”系統訓練的話,那么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就是更加重視身體結構的“軟件系統”和“信息系統”的功能水平的提高。體能訓練只有硬件水平提高不足以完成復雜的技戰術系統,更重要的是軟件信息系統調節功能和不斷升級換代水平,因此,需要不斷提高動作應激水平、應激速度、應激難度和應激準確性,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就是能更好地提高運動員的身體姿態控制能力、身體適應能力、身體運動能力和恢復再生能力四位一體化力。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是多學科綜合性系統工程,核心是提高神經系統對身體運動動員速率和控制效率,基本原理是生物進化論、人體發育學、神經生理學、功能解剖學、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工程科學,可以從不同維度去解讀。
從發育學上,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則更加強調人體動作形成順序和技能形成規律。
從生理學上則強調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支配作用,強調動作的穩定性和關節運動的靈活性。
從功能解剖學強調通過大肌群率先發力帶動小肌群的用力,即發揮臀大肌的發動機作用。
從運動生物力學來看,更加強調軀干支柱作用和動力鏈的傳遞速度、效率。
從神經生理學來看,更加強調身體對稱性和穩定性的基礎價值以及動作編碼、神經遞質傳導的層次性和有效性;
三、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內容與特征
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邏輯起點就是動作模式,按照人體結構來分可分為上肢、軀干和下肢三個部分;按照人體解剖學姿勢可以分為矢狀面、冠狀面和水平面。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就是要從人體生長發育階段規律出發,按照功能解剖和運動生物力學原理,通過一系列動作模式訓練提高神經系統對身體運動的控制能力,強調人體運動姿態的合理性,重視身體的左右對稱,重視動作上下的協調和做功順序的合理,重視肌肉募集速率和動力傳遞效率,重視身體姿態控制的穩定性和協調性統一、動作速度與平衡性協同。通過身體姿態和人體動作模式的訓練可以起到整合機體各項素質用于優化人體最基本的運動能力,通過對動作模式、脊柱力量、動力鏈、恢復與再生、速度、爆發力、能量系統等進行系統性訓練和不斷優化提高專項運動能力的方法體系。
動作體系是身體運動功能訓練的基本內容,有專家定義說,動作模式就是人合理的運動。人的合理運動就是人的運動功能與人解剖結構雙向互動和相互適應過程,運動是人體結構的功能表現,人的結構完善是運動功能不斷優化的結果。按照動作理論可以將人體動作體系分為上肢動作、軀干動作和下肢動作。
上肢分為雙臂和單臂,動作分為推和拉兩種;上下肢動作都分為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運動。
軀干分為動態和靜態,靜態分為橋式和平板式;動態分為前后屈伸、側傾和順逆時針旋轉以及多平面。
下肢動作分為雙腿、單腿,動作分為蹲和伸;上下肢動作都分為矢狀面、額狀面和水平面運動。
概括起來,功能訓練主要特征有:
強調動作訓練而不是肌肉力量,專項技術訓練前需要進行動作訓練。
動態姿勢調整和平衡是體能訓練基礎,要以糾正不對稱、不平衡、不協調為前提條件。
強調多關節、多平面、多維度身體姿態訓練,重視本體感覺訓練,重視視覺和聽覺在平衡能力中的訓練。
在外負荷與多向速度訓練中強調動作規范性和標準化,重視動作質量而不是數量。
軀干穩定性支撐四肢靈活性,重視脊柱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和旋轉功能訓練,不斷提高核心區、核心柱肌群結構功能的協同能力提高。
強調大肌肉群先發力帶動小肌肉群順序發力,注重人體動力鏈的有序傳遞,重視髖關節和下肢力量的主導作用。
注重訓練后疲勞主動恢復和軟組織結構再生訓練,提高傷病預防能力。
本文已進行版權登記,版權歸屬運動功能袁博士,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