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快速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國家的養老政策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并放開了二胎政策,主要就是為應對巨大養老扶老壓力。
有了這么多的老人,作為為人兒女的中生代,如何在盡好養老扶老的義務之外,做好孝敬父母的表率,樹立好道德榜樣?古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孝敬父母的人總是被大家唾棄、譴責的,嚴重的是要進監獄的,無論何時都是社會的反面人物。
孝敬父母小故事——挨杖傷老人
但是由于父母跟兒女所處的社會環境不一樣,社會前進的步伐不會減緩父母身體、智力的下降,思想的老化,老人跟兒女思想上不統一,有代溝是客觀存在的,古時候有,現在有,將來也會有。父母在逐漸老去的過程中,心態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變化,他們慢慢的由年富力強的社會中堅力量,退化成輔助力量,最后甚至變成兒女的負累,心里的挫敗感和失落感大多是存在的。
老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孝順,同時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上優秀能干,出人頭地,處處人中龍鳳。這樣就衍生出一些矛盾,我們暫時拋開那些特殊的情況,比如殘疾人群、啃老族、勞改犯和社會渣渣等,在普通人群和優秀人群中,有一部分為了自己的工作和事業,有一部分為了承擔社會責任,有一部分為了養家糊口,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孝敬父母、陪伴父母。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就采用物質補償代替孝順,每逢過年過節、父母生日,就給父母買禮物或者直接給現金,當然,這絕對是孝順父母的表現,很多父母生性節儉,平時都舍不得給自己買東西,總是把錢省下來留給兒女,兒女買禮物給父母就是為了讓父母實用、有面子,給現金也是告訴父母,自己能掙錢,給錢給父母,您們盡管花,想買什么自己確定,也是怕自己買的禮物重復了,或者父母不喜歡用不上,干脆給錢自由。
孝經
其實,有很多父母在物質上并不缺少什么,也不希望兒女送錢送禮物什么的,他們真正希望的是兒女的陪伴,因為后面的日子會越來越少了。他們只是希望聽見兒女談談工作生活中的喜事,一起高興,一起分享,也希望能幫助兒女解決困難和煩惱;同時,也想同兒女們拉拉家常,回憶一下過去的苦難和榮光,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關心關心孫子或外孫的事情等等。但是現在很多兒女總是覺得跟父母聊不到一塊兒去,思想觀念差異太大,父母的經驗聽起來不科學、太保守、老土等,聽不了幾句,便拿出手機打電話、玩游戲跟手機或者電腦親熱去了,父母一不經意就撂在一邊了。
所以,奉勸作為兒女想真正孝順父母的好同學們,當我們在陪伴父母的時候,不妨徹底放下手機、電腦和手頭的應酬,認真聆聽父母的教誨,當父母忠實的聽眾。即使他們的觀點你不贊同,若你沒法說服他們,就當做是在看書,父母本就是一本厚重溫情的書,保持你微笑虔誠的表情,不要去爭辯,不要去反駁,然后發自內心的說:好的,您說的我記住了,這是一個可以試試的方案。然后轉移話題,關心一下老人的身體,聊一聊健康養生的知識。當父母在跟你講話的時候,安靜的聽,即使心里不愿意聽,也要表現出一副認真聽的樣子,還要加強互動,偶爾談談你的看法,不要急于否定父母的看法,用委婉客觀的眼光去評判,不要偏激、武斷。認真同父母說話聊天,語言上多加關心,排解煩憂,引導父母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帶走父母為你準備的囑咐、禮物和東西,也是表達孝順的一種方式,心善嘴甜有時候比你送稀世珍寶,給百萬現金還要暖心!目前,中國的法律體系越來越完善,關于孝敬父母的條款也在不斷增多,陪伴看望父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充分說明現今社會這一條做得并不好,社會發展迅速,中生代壓力山大,但是孝敬父母仍不可懈怠,并不是送錢送東西那么簡單!大家覺得我們還要怎么做呢?
百善孝為先,諸事和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