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政論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在《君主論》中指出,君主應懂得權謀,既要有獅子般勇敢,又要有狐貍般狡猾,不能被諂媚者蒙蔽或左右。說著容易做起難,不然,為何歷代皇帝都難以跳出外戚或宦官專權這一怪圈呢?
漢元帝去世之后,太子劉驁即位,是為漢成帝。成帝時代,石顯被逐出朝廷,宦官勢力急劇弱化。但漢成帝荒淫奢侈,個人品德遠不及元帝,而優柔寡斷卻過之而無不及。有史家說:“漢治陵夷,始于元帝,而其大壞則自成帝?!本科湓?,就是成帝過于倚重外戚,權柄被外戚掌控。太后王政君的八位兄弟(除王曼早逝外)無不位高權重,其中五人居然同日被封侯;王氏子弟分別為卿、大夫、侍中、諸曹,占據要職,遍布朝廷。外戚得勢,專橫跋扈,驕奢淫逸,政治日益腐敗。西漢政權最終難以為繼,以致外戚王莽取而代之。
后來,經過重新洗牌,政權又落入劉氏皇裔手中,東漢王朝得以建立。不過,東漢免不了重復西漢的故事,幾位有為君主開創“中興”局面之后,繼任君主又開始重用外戚與宦官,到了桓、靈兩帝時期,宦官與外戚兩股勢力已將國家折騰得千瘡百孔,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從而進入戰亂頻仍的三國時代。
直觀上看,西漢的衰敗始于漢元帝,因為他在位時宦官專權。若要深入思考,就會發現病灶其實源于漢武帝,或者說是漢武帝埋下宦官專權的禍根。漢武帝后期,為了強化皇權專制,同時,兼顧個人享樂,特地建立中書尚書制度,任用宦官擔任中書令,朝位在丞相之上。從而降低了丞相的地位,削弱了丞相的職權,進而形成“內廷”與“外朝”,重大事項由“內廷”決策,外朝只是奉旨行事。這樣的制度安排顯然不合理,但漢武帝是頗有雄才大略的強人,可以收放自如,宦官職權再大,只能牽制丞相,而不能動搖他的權威,如同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后來漢昭帝即位,有強勢的霍光執政,也不會出問題;漢宣帝聰慧睿智,剛柔相濟,也能掌握大局。然而,漢元帝優柔寡斷,過于寬厚,重用宦官的問題就不免暴露出來。
石顯之所以“議論常持故事”,就是秉承武帝時故事或先例,為自己擅權尋找法理依據。同理,漢武帝重用外戚不出問題,宣帝重用外戚也不出問題,而成帝重用外戚就出問題,關鍵在于漢成帝只是漢元帝式的常人,而不是武帝式的強人,宣帝式的英主。
綜觀歷史,也不能過于責怪漢武帝做出那樣的制度安排。畢竟被宦官禍害的王朝不只是西漢、東漢。
除了宋朝,漢人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幾乎都葬送于宦官手里。秦朝急劇滅亡,宦官趙高無疑是罪魁禍首。大唐分崩離析,病根在于宦官與藩鎮兩股勢力。明朝走向衰敗,也與宦官專權分不開。
有意思的是,太祖朱元璋明確立下“宦官不得干政”的禁令,告誡子孫必須遵循。而有明一代,宦官干政最為猖獗,為害最為劇烈。
所以,從更深層次反思,宦官干政問題,并不在于宦官本身,而應從根本制度(帝制)找原因。畢竟宦官是依附皇帝而存在的,是倚仗皇帝而發揮作用的。對于古代皇帝而言,穩固自身皇位是其核心利益,為此會有諸多顧忌。重用皇族宗室,擔憂他們覬覦皇位;重用士大夫,害怕出現權臣;而宦官是自己身邊人,他們沒有家室,似乎值得信任。殊不知,宦官這種受過宮刑的特殊群體,人格與心理已然變態,重用他們勢必帶來更大危害。遺憾的是,這樣的故事在帝制時代不斷發生,明知前朝因此衰亡,后世君主卻仍舊效仿,重蹈覆轍。
回頭再看漢元帝,既然在他前后都出現過宦官為害問題,那么就不完全是他個人原因。如若國家興亡僅維系于某一個人,說明這個制度安排有問題。好的制度安排,即便是常人,也能進行有效治理。而古代帝制,似乎只有明君或強人才能“治”,否則就會“亂”,這充分證明帝制本身有問題,畢竟明君或強人可遇而不可求,更多的是常人。所以,要使國家處于長治久安狀態,關鍵在于根本制度的安排。只有構建科學合理的治理體系,并確保該體系有效運行,才能走出興衰交替、治亂循環的怪圈。
【專題文章導讀】
? 揭秘:誰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位美女作家?
? 歷朝歷代的國號是怎么來的?
? 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是怎么死的?
回復關鍵詞“ 中華02 ”,獲取以上文章!
《非常歷史》
verydaily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