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青年人,從小到大,父母、老師、社會都在告誡我們要“志當存高遠”,但關鍵是如何樹立高遠的志向呢?
諸葛亮在《誡外甥書》中,為我們提供了具體可行的立志方法,即“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追慕先賢,節制情欲,舍棄障礙。
慕先賢
“慕先賢”即追慕先賢,以古圣先賢為榜樣,見賢思齊。
《三國志》本傳記載,諸葛亮在躬耕垅畝的時候,就“好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梁父吟》一詩,抒發的是對齊相晏嬰的仰慕之情。
晏子以二桃殺三士,輔佐齊國三代國君(靈公、莊公、景公)鞏固了霸主地位。
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論語·憲問》),使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
樂毅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曾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
諸葛亮的一生就像他所仰慕的三位先賢一樣,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建立了蜀漢政權。
歷史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與他們對古圣先賢的仰慕密不可分。
孟子仰慕的是孔子,“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于是推仁闡義,最終成為一代大儒;
班超仰慕的是張騫,于是投筆從戎,最終威震西域;
唐宣宗仰慕的是唐太宗,于是勵精圖治,從諫如流,最終成就“大中之治”。
絕情欲
“絕情欲”即節制欲望,多欲則多求,惟寡欲可以淡泊明志。
情欲,可以特指男女之欲,故絕情欲就是要斷絕男女之愛。
這看似不近人情,但聯系這封家書的特定對象來看,也在情理之中。
當時諸葛亮的這位外甥正值年少,血氣方剛,作為舅舅的他,告誡外甥此時要以立志求學為重,不能過早沉溺于男歡女愛之中,就像現在的學校在中學階段,強調學生要以學習為重,禁止學生早戀是一個道理。
孔子也說,君子有三戒,其中之一便是“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論語·季氏》)
情欲,還泛指人的各種嗜好、欲望,絕情欲就是要節制人的各種欲望。
人有七情六欲,不可斷絕,孔子就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關鍵是要以禮節欲,用禮義來節制欲望。
林則徐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無欲并不是說人要斷絕欲望,而是要克制那些犯分亂理的私欲。
“非淡泊無以明志”,私欲既克,才能寡欲,欲既寡,才能淡泊明志。
棄疑滯
“棄疑滯”就是舍棄障礙,輕裝上陣,拋棄阻礙自己前進的東西。
人生就是一個舍得的過程,不舍焉有得。立志也是如此,必須有所取舍。
優秀的滑冰員從來不試圖滑向兩個方向,尤其是那些阻礙實現志向的因素,更應該果決地舍棄。
你立志要成為一名歌唱家,就得保護好嗓子,舍棄許多美食;
你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就得耐得住冷板凳,舍棄許多交游……
姚鼐是清代古文名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他在古文上的成就,就蘊含著舍棄的智慧。
據記載,當時的理學大師戴震說:“我以前非常敬畏姚鼐,現在不敬畏了。他喜歡多才多藝,見到別人的長處,就想著要和他一樣。然而為學之道,專力就會精純,雜學就會粗糙,所以不足以敬畏他。”(見陸以湉《冷廬雜識》)
姚鼐聽說后,就不再作詞了,且“多所舍棄”,專力于古文,最終以古文名世。
諸葛亮認為,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能“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使高遠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昭然若揭,內心懇切而念茲在茲。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語),可見立志的重要性。
“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則為我們提供了具體可行的立志方法,對青年樹立遠大的志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近期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