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應該從實際出發,根據TA的情況和特點,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不過度要求,不過分嚴厲。
作者:溫暖小武(爸媽內參主筆)
我的同學阿麗, 最近特別忙。
她想讓孩子進一所很好的幼兒園。但是,頂級的幼兒園有嚴格的入學考試,還要考英語。
于是,阿麗開始讓孩子加強英語學習,整天給他看《開心漢堡店》、《海綿寶寶》等英文動畫片,還給他砸了大錢,請了外教一對一。
她告訴他,
進入這所幼兒園是他唯一的目標,給他制定了嚴格的計劃表,每天從早到晚,陪他學習。
孩子很不樂意,她就軟硬兼施,一定要讓他學英語。
阿麗很害怕,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孩子都會英語,都能進好的幼兒園,如果我的孩子不是那樣,我多沒面子啊。
可是,孩子學什么樣的特長,進什么樣的教育機構,應該根據他的實際情況來決定。所以古人才說“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但很多家長,卻對此不管不顧。他們的心態,非常緊張和焦慮,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
從某種程度上看,他們讓孩子學習,是為了自己的面子;他們讓孩子進名校,是為了攀比,為了不落于人后,更有底氣。
人往高處走,這話沒錯,但是,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孩子尚且稚嫩,他們的身上,不應該背負這么大的壓力。
給孩子壓力,催他奮進,這就像給鐘表上發條。上得適度,能提供充裕的動力;上得過猛,就會把發條繃斷,精良的鐘表就可能毀于一旦。
別說他還在最敏感脆弱的年紀,即使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過高的預期,過猛的催逼,依然可能毀了他。
育兒專家尹建莉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父母都是高級教師。父親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學教書,在業內小有名氣,他帶的畢業生大部分都上了名校。父母對女孩一直嚴格要求,女兒也有不錯的成績。
按照女兒的排名,她有可能考上清華,但并非十拿九穩。但是填志愿的時候,家長只給孩子填了清華,理由是:
你要是考上了,我就會很有面子,以后教書就更有說服力,管學生也多了底氣。
結果女孩差了8分,沒考上,只好去復讀。
一年后,父母再次慫恿孩子報清華,結果還是沒被錄取。好在這次填了第二志愿,所以還是有學上的。
這所學校也不錯,但是父母總認為,不上清華就很委屈,復讀一年都沒進去,簡直丟面子。
所以整天唉聲嘆氣,對女兒各種埋怨。結果孩子在大學期間一直很郁悶,沒精打采有氣無力,有一次甚至休學半年,才能接著念下去。
本科畢業的時候,因為家長的期許,女孩接著去考清華的研究生,但是,依然和名校失之交臂。
于是,父母又讓她出國留學,但不知為什么,沒能申請到好的學校,倍受打擊。
后來,父母給她找了個好工作。本來,這是件高興的事。
可是,跟女孩一起入職的兩個應屆畢業生,都帶有名校光環,女孩很難過,因此而看不起自己。
特別是一年之后,那兩個人中間,有一位得到了提升。
這回女孩實在受不了啦,也沒辦請假手續,直接離家出走了。她消失了半個月,回來之后就悶在家,說到上班,就一百個不愿意。
心理醫生說,她已經抑郁,給她開了藥。但一個多月過去了,女孩毫無起色,整天閉門不出,甚至連窗簾都不愿拉開……
女孩的父親幾乎崩潰。爭強好勝的他,從不愿居于人后,但是孩子的事情,卻讓他受到很大打擊。他覺得作為家長,他太失敗了,太沒面子了。
這個女孩的經歷,真的很讓人惋惜。本來,她是那么優秀的孩子,即使不上頂級名校,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信心,培養出健全的心理,健康的活力。
可是她的家長,望女成鳳,一再催逼,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不管孩子的愛好興趣,一味想讓她上最頂尖的學校,好讓自己臉上有光。
在家長這種心態的驅使下,最終,孩子在挫折之中,在重擔之下,迷失了自己。
所以尹建莉說:
虛榮的家長,累壞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如果時光能倒轉,我要趕快去對她父母說,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應盡可能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
越是實事求是,你女兒的人生就越是順利,她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會讓你們更驕傲。
教育子女,應該從實際出發,根據TA的情況和特點,因勢利導,因材施教,不過度要求,不過分嚴厲。
就像陶行知所說的那樣:“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
我的閨蜜小周,曾跟我講過她的教育經歷。
她的爸媽也是老師,但是,在學習問題上,他們從來不給她壓力。
小時候,爸媽教她英語,但也只學了幾句:早安晚安,你是湯姆我是瑪麗,這是蘋果那是梨。
因為家長發現她心不在焉,完全不感興趣,所以學到這個程度就停止了,只讓她熟悉一下最簡單的單詞和規律。
后來,家長的朋友,送了她幾本高大上的兒童英語讀物,還有一套據說是國外教育名家錄制的英語教材,但家長也沒逼著她去學習。
他們讓小周自己去玩耍,探索,接觸各種東西,然后觀察她有什么興趣。
柏拉圖說過:“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
爸媽逐漸發現,她喜愛文學,所以,就讓她去看自己喜歡的作品,力所能及地給她提供各種書。
他們帶她去圖書館,去圖書城,讓她自己挑選,拎回很多書籍。她喜歡看那些翻譯過來的小說,樂此不疲。
到了小周上初中的時候,社會上流行一種說法:“二十一世紀必備的兩種才能,是英語和計算機。”
所以,很多人又紛紛送孩子去補英語。但她的家長還是按兵不動,并沒有因為“別人家的孩子都去學了”而焦慮。雖然那時,她的英語成績平平,但他們也沒有著急。
真正的變化,發生在高中時期。高中英語老師叫學生拓展課外閱讀量,于是她就接觸了一些英文小說:《麥琪的禮物》、《園會》、《睡谷傳奇》……
忽然之間她就發現,這些故事,正是她童年時讀過的那些,只不過,現在她看的是原版,以前看的是翻譯。
一瞬間,小周就有一種熟悉、親切的感覺,就像是看到了多年不見的老朋友。
而且,因為她知道故事的情節,讀起來幾乎全無障礙,更給她增添了信心和樂趣。
從那以后,她就自然而然地愛上了英語。
多年之后,她成了大學里的英語老師,并且兼職做翻譯。而因為她喜歡文學,從小積淀很深,還成為了一家知名網站的簽約作者,寫著小說,有不少收益。
小周的家長很謙虛,每次有人夸她,他們就會說:“這是歪打正著嘛。”
而實際上,他們有著很好的教育理念,不浮躁,不虛榮,讓孩子去探索生活中的可能性,自己只是在旁邊做助力。
他們沒有限定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不拔苗助長,不給予壓力,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樂在其中地學習。
家長為了某種目的,硬是叫孩子去學某種東西,跟孩子自己想學,那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簡直就像是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的區別。
前者是唯唯諾諾迫不得已,后者是興高采烈努力爭取,所以最后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孩子去學習,應該是因為他喜歡,而不是因為焦慮,因為攀比。就像結婚,應該是因為真愛,而不是因為著急,因為彩禮。
艾默生曾經說過:
教育的秘訣,在于尊重生活,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
作為家長,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尊重孩子的愛好,尊重他自身的成長規律,不糾結,不焦慮,不過于強調某個目標的達成,某種能力的獲取。
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想要讓孩子成才,就要有寬和淡定的心態,不能憂慮和著急。
未來的道路很悠長,路漫漫其修遠兮。
在人生中,每一個孩子,都是長跑運動員,千萬不要他讓為了某個階段性的目標,為了虛榮和攀比,而耗盡了全部體力,產生了厭倦情緒,或者忘記了這個年齡應有的美好,變成了學習機器。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
愿你用自己的愛,陪著孩子成長,而不是用壓力。
個人簡介:溫暖小武,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管理碩士,大學教師和自由翻譯。文靜吃貨宅,浪漫學院派,寫暖心的文,記入心的理,把生活中的足跡,譯成字里行間的歡喜。愿我們與世界,彼此溫柔相待,愿我們都溫暖,且有力。簡書@溫暖小武,微博@溫暖小武,知乎@溫暖小武。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轉載請加微信:fushuzhuol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