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深受科技的困擾,尤其是觸網日益低齡化問題:
上學的孩子沉迷游戲無心學習;
三四歲的孩子們一邊吃飯一邊玩手機;
一歲半的孩子話還說不利索,已經能熟練打開IPAD的鎖屏
……
大人作為電子時代的“移民”,對手機都沒什么抵抗力,地鐵車廂里滿是“低頭一族”,何況出生成長在電子時代,作為 “原住民”的孩子們?
手機和IPAD等電子產品功能強大,幾乎沒有讓孩子抵制的理由。
有的家庭因為忙于生計,就把孩子交給“電子保姆”,孩子抱著手機、對著電視能安安靜靜呆一個下午。
在有限的親子相處時光里,不少家長下班回家就玩手機,讓孩子不禁認為:手機才是爸媽最愛的寶貝!這不僅喪失寶貴的親子互動機會,更是給孩子一個錯誤的示范。
在“被父制止玩手機 孩子跳樓墜亡”這樣悲劇的新聞下,電子產品更是被視為洪水猛獸、甚至是萬惡之源。
在孩子2歲以前,盡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和IPAD,大人也盡量別在孩子面前玩。
美國硅谷的“高科技”父母們熱衷將孩子送到“低科技”學校,他們認為過早接觸電子產品會影響孩子的閱讀、寫作和計算能力。
但電子產品的存在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們無法將它們從孩子生活中刪除,也無法將孩子與其徹底隔離。
尤其在孩子已經長時間使用的情況下,如果強行停用電子產品,孩子的逆反心理會讓親子關系硝煙四起,可能還一時想不開做傻事,離家出走,甚至輕生。
可見單純的“堵”只會激化矛盾。
父母該如何做呢?
▌和孩子協議
只有父母單反面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要和孩子約法三章,寫明能玩的時間和次數、破壞規定的懲罰措施,比如今天玩超了時間,那么取消明天玩的機會。到時候只需提醒孩子遵守承諾,而不用再去和孩子較勁。
▌同孩子一起用
在不允許孩子玩游戲時,孩子會拿一句“其他孩子也玩”頂嘴。和孩子一起玩,不僅能控制孩子的使用時間,還能引導孩子思考,比如使用啟發式提問:如果XX,結果會是怎樣?在此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品味和思辨能力,還能在一種愉快的氛圍中度過寶貴的親子時光。
▌父母要先“放下手機”
想要孩子遠離電子產品,父母就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自己玩手機的頻率,否則不能怪孩子有樣學樣。
▌用更有趣的活動轉移注意力
父母的關注和陪伴是孩子最深的渴望。有哪些高質量、可以吸引孩子的親子活動呢?
和孩子聊聊過去
一首“我們坐在高高的谷堆旁邊,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童謠,就說出孩子對過去的好奇。可以拿出以前的相冊,聊聊那些孩子無法經歷的故事:爸爸媽媽如何認識,童年生活是什么樣,和現在有哪些不同?既能增進親子間的相互了解,又能讓孩子珍惜如今的生活。
親子閱讀
選一本孩子喜歡的書,和孩子一起享受書中描繪的世界,不僅增進親子間的交流和感情,還能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專注力。
一起做家務
家長做好飯,喊孩子十幾遍“出來吃飯”是不少家庭的常見場景。讓孩子一起和家長做飯,放手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擇菜洗菜,或者就是嘗嘗咸淡,都能讓孩子多一分家庭參與感和責任心。其他類似洗衣服、掃地都可以請孩子幫忙。
多去室外活動
中國孩子的近視如此嚴重,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室外活動時間太少。帶孩子出門遛遛狗,公園里逛一逛,讓大自然老師來教孩子。有條件的還可以選擇旅行。家長也能和孩子一起運動,還能鍛煉身體。
選擇幾件孩子喜歡做的事情,轉移他們對電子產品的注意力,擴大孩子的視野,慢慢孩子就會了解到,現實世界比扁平的電子屏幕豐富有趣得多。
編輯:溫笛
漫畫:在在
錢志亮老師線上系列課程正在熱播中。
點擊下方關鍵詞即可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