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關系對親子關系的影響有多大?》
最近,今年年中發布的離婚大數據又被網友們熱議起來。
大家關注的點主要有兩個:
一是,姐弟戀婚姻數量猛增。
對比20年前,“男大女小”的婚姻明顯減少,從70%下降到43.13%;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顯增多,從13.32%上升到40.13%,并由此得出,女性經濟地位提高了。(數據來源:中國社科院李春玲發表的《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
二是,結婚人數越來越少,離婚的人卻越來越多。
今年上半年,全國登記結婚的夫婦有558萬對,比去年少了近50萬;而離婚的卻有185萬,比去年多了近20萬。
而且,最近幾年的數據也顯示,離婚率一直在穩定上升。
這一點,據專家分析,還是和女性獨立有些關系。
恩格斯說過:“一夫一妻制不是以自然條件為基礎,而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所以婚姻本質上是一種經濟制度,在女性經濟無法獨立的時候,男人把女人以及她的子女們,都當成自己的財產,并用婚姻制度加以穩固。
而當女性獨立,尤其是經濟獨立后,就不再從屬于男性了。相應地,婚姻也就不再是必需品,經營婚姻的成本就變得相對很高。這時,一旦夫妻感情不和,就很容易走向離婚。所以結婚少離婚多也就一點兒都不奇怪了。
不好意思,扯遠了。
其實,我并不是要討論這個離婚大數據,我更擔憂的是,離婚率上升之后孩子們的成長問題。
孩子本來是爸爸媽媽愛的結晶,他的身體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可是如果有一天,爸爸媽媽離婚了,那就意味著他要將自己切成兩半,一半給爸爸,一半給媽媽。
這時,如果不好好引導,孩子的內心可能就會從此崩塌。
01
微信后臺一位媽媽發來消息:
我和孩子爸分居后,他就再沒來看過孩子,已經有半年多了(可能辦完手續也是這個狀態)。
孩子雖然只有兩歲多,但很多事已有了清晰的記憶,他偶爾會說一些希望爸爸來看他、帶他玩的話,作為媽媽我應該怎么回答孩子呢?
在孩子問“爸爸為什么不來看他、是不是不要他了”的時候,我特別揪心,可真的又不知道怎么回答,怕隨便說些什么會傷了他。
真的拜托老師了!很想知道有沒有什么應對辦法,讓離婚這件事,不這樣影響到孩子?
如何離婚不會影響到孩子?恐怕誰也找不到這樣的辦法。
2003年,美國13位研究家庭問題的權威學者聯名發表了《為什么婚姻重要?——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的21個結論》,說道:
在完整家庭中,父母都更容易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相比之下,單親家庭更容易出現親子矛盾,父母和孩子更容易出現親子問題。
單親的孩子與雙親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身體健康狀況更差一些,也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焦慮癥和抑郁癥等。
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后來發生非婚生育和遭遇離婚的可能性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離婚增加了兒童及其母親遭遇貧困的可能性。
父母離異增加了孩子學業不良的可能性,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學和獲得較好職業的可能性。
離婚大大增加了自殺的危險。美國過去半個世紀里,自殺的青少年中有三分之二來自破碎家庭。
不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兒童遭遇虐待的可能性大些。
單親家庭養育的男孩,更可能發生越軌犯罪行為,特別是在青春期時。
……
但是,從這些結論中,我們同時也可以看到,傷害孩子最深的,并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離婚的處理方式——在離婚的過程中,夫妻雙方沒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關系糾紛,沒有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狀態。
這種狀態很可能會讓孩子遭遇嚴重的焦慮、恐懼、憤怒等各種復雜情緒的困擾,繼而又會以各種行為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
所以,我們可以這么說,離婚肯定會傷害孩子,但至于傷害程度,就取決于父母的功底,不同家庭處理的方式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
02
宋丹丹曾經在他的微博里控訴前夫英達:“巴圖在7歲時求你帶他出去玩一次,你都不理;11歲管你要電話,你都不給;14年來形同陌路……”
原來,離婚后,英達將自己的愛全部給了后來的妻子和兒女,而對大兒子巴圖卻不管不顧,形同陌路,讓巴圖幼小的心靈受到很大的傷害。
一次,英達上電視,公開說道,如果去太空,只能帶三樣東西,其中一個就是小兒子的照片。
宋丹丹聽到他說這句話時,非常生氣,因為畢竟巴圖在國內上學,英達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無意間的一句話會讓巴圖在學校受到歧視,別的同學都會嘲笑他:“你爸爸去太空都不帶你照片。”
面對宋丹丹的控訴,英達在一次訪談中直言:“我深知,要開始新的生活,就要把原來的一頁徹底翻過去,包括不見孩子。”
他甚至表明,離婚了,巴圖就不用再找他,因為他已不再扮演父親的角色。
離婚了,斷掉的不僅是夫妻關系,連血脈相連的父子關系也要斷得一干二凈,這讓那個曾經把爸爸當做天的孩子情何以堪?
英達的做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詬病,很多人甚至在英達洗錢被抓后,第一時間到宋丹丹微博下恭喜她“大仇已報”。
本來,孩子就傾向于將父母關系破裂的原因往自己身上攬——對于父母離婚,孩子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我肯定做錯了什么,不然他們不會離婚。”
如果離婚之后,對孩子不問不顧,就更可能讓孩子陷入這樣的自責中,背負本不該有的心理包袱。
更可況,父親是孩子血脈相連的親人。這種因為父母離異,而人為地割斷與孩子的親情連結,逃避自己做父母的責任的說辭實在可笑至極。
孩子不僅是由父母分別提供一顆精子和一顆卵子構成,還需要父母各自提供一半的愛和關懷去構建,需要父母共同的哺育、教養和精神作用去澆灌。如此,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自信而健康的性格,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生活。
所以,如果要決定離婚,一定要跟孩子充分溝通,讓孩子明白:離婚是父母自己做的決定,跟他無關;父母即使分開,也仍然是他的父母,對他的愛,永遠都不會變。
03
在這一點上,伊能靜和庾澄慶做得很好。雖然離婚了,但是他們對小哈林一直是共同養育;雖然父母離婚了,但小哈林卻不曾缺失父愛或母愛。
尤記得在拍《媽媽是超人》時,小哈林腳受傷,當時庾澄慶不在臺灣,伊能靜就連夜飛過去照顧的場景。
她并沒有因為生了小女兒米粒,就忘了小哈林;也沒有因為再婚了,就要把前夫和大兒子都統統從自己的人生中割裂掉。
談及離婚,伊能靜說,“他是個很善良的人,幸好是他,我不太懂為什么外面的記者總是希望相處了二十年、有了孩子的我們吵得不可開交,事實上并不是如此!”
小米粒快出生前,小哈林飛去美國陪伴她,她說:“謝謝你爸爸愿意讓你陪伴我每個重要時刻!”
她說,離婚了,絕不和孩子說對方的對錯,而只是告訴他事實。爸爸和媽媽的緣份雖然消失了,但卻還有尊重。一定要教會他尊重,因為如果你教會他恨,他長大第一個恨的人一定是你。要相信他有承擔的能力和智慧,去處理他和你之間的關系、和爸爸之間的關系。
正是因為豁達和坦然,才讓哈林在并不完整的家庭中,仍然感受到了滿滿的幸福。
小哈林在微博里好多次都會提到謝謝爸爸媽媽,比如有一次庾澄慶要開演唱會。
“爸爸演唱會要用我的畫,媽媽在整理,我在海邊玩……”
短短的幾句話,卻讓人聽起來格外溫暖。
所以,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他的內心也可以是完整的,因為爸爸和媽媽的愛從來都沒有缺席。
04
離婚對于大人,也是人生的一次重創。所以,很多人離婚后,都非常消極,日子過得很糟糕。
然而,“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于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這是一位心理學大師這樣說過的話。我非常贊同,父母如果連自己的生活都經營不好,又怎么為孩子帶來幸福、讓孩子快樂?
所以,要減少離婚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請先照顧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