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留心觀察,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
同樣在食堂吃飯的孩子,有些吃完飯抹嘴就跑;而有些孩子就會把自己的餐桌收拾干凈,餐盤送到指定的位置。
同樣在幼兒園玩游戲,有些孩子一下課就跑去玩;有些孩子就會幫著老師一起把玩具器材收拾好放到箱子里。
一個小細節,體現的是責任感,孩子的教養習慣高下立判。
現在的孩子普遍物質條件好,各種要求都能得到滿足,漸漸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加上很多父母遵循的統一宗旨就是讓孩子以學習為重,搞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孩子做,忽視了責任感的培養。
然而事情并非家長想象中的那么好,這樣的一種包辦、溺愛的教養方式,讓孩子缺乏責任感、冷漠,學習上往往也會表現出被動與厭倦。
退一步講,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一個家里醬油瓶倒了都不扶一下的孩子,又怎能指望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更別說為家庭、工作、社會負責了,長大后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個人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不負責任的態度和習慣,容易讓孩子成為自私的人。
而自私會限制他的發展能力,會限制與他人交往的深度,會限制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
因此,想要孩子身心健全地發展,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取得事業成功,從小就要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1. 杜絕包辦,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責任感都是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積累起來的,孩子首先能學會自理,有能力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妥當。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這就叫成長。
比如自己吃飯、玩具玩好了放回原處、自己的襪子自己整理好,找不到玩具的時候家長不要輕易幫他尋找,可以借此機會讓孩子明白做事的條理性.
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定鬧鐘,選擇起床的時間,起床時間晚的話要孩子自己承擔遲到或被老師批評的后果。
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需要通過獨立性的滿足,培養他的責任感。
2. 學會放手,讓孩子適當做做家務
有適合孩子做的家務一定要舍得讓孩子做,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做得不夠好而去“越俎代庖”。例如:吃飯前擺放餐具,吃完飯后收拾碗筷、清潔餐桌,做媽媽的小幫手洗洗菜等。
重要的不是孩子做的結果怎么樣,而是通過這些生活細節,孩子不僅能更多地參與到家庭生活,加強良好的親子關系,責任感也會得以建立。
3. 獎懲分明,讓孩子懂得承擔行為后果
當孩子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后,家長要多多表揚孩子,告訴他哪里做得好,適當運用一些合理的獎勵;當孩子犯了錯,該嚴厲就要嚴厲,給孩子適當的懲罰,讓他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美國一個小學生因破壞性行為受到停乘校車一周的處罰,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學。
有人問他的母親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車送他去上學,孩子的母親堅決地說:“不,他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說“孩子犯錯”是教育的良機,那么“適度懲罰”就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開始。
從適當的懲罰或者事情本身帶來的可見后果,能直觀深刻地增強孩子的責任意識,幫助他們養成對行為負責的習慣。
4. 偶爾示弱,多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爸爸去哪兒》中,安吉在照顧弟弟那一集中的表現圈粉無數,懂事的安吉喂弟弟吃飯,給弟弟穿鞋,種種細節表現出小小男子漢的擔當。
后來采訪媽媽胡可時,她提到自己常常向孩子撒嬌,尋求孩子的關心和幫助。
正是這一點,讓安吉有照顧別人、成為“小大人”得到歷練的機會,通過這樣的過程增強了責任感,而不是永遠充當著被保護的角色。
如果從來沒有讓孩子盡過責任,責任感從何而來?
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讓孩子有“長大的感覺”。比如購物時幫媽媽拿一些東西;“爸爸有點累能幫我捶捶肩嗎?”。
比如讓孩子獨立照顧一盆植物,告訴孩子多久澆一次水,如果孩子總是忘記,沒有什么比一盆枯萎的植物更能教會他堅持和責任感。
能做的事情有很多,關鍵在于父母的態度和自己的思考。
5. 以身作則,做有責任感的父母
父母在生活中所表現的責任感的強弱,是孩子最先獲得的責任感體驗。
家庭的事務不要互相推卸責任;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就要按時兌現,為自己的承諾負責;父母做錯了事也有必要向孩子認錯,并主動承擔事情的后果。
比如看到垃圾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并告訴孩子保護環境的公民責任;地鐵上看到老人主動讓座告訴孩子要尊老愛幼的責任感。
這些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孩子看在眼里就會記在心上,從而影響他的言行。
一個對自身、家庭、社會毫無責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養出有責任心的孩子,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