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糊里糊涂地做了孩子的父母,總覺得我把你生下來,你就是我的孩子,就該好好聽我的。
作者:張瑜(爸媽內(nèi)參主筆)
前段時間,去參加了女兒幼兒園的一次家長會。幼兒園請了一個老師為我們做了一堂講座。
那是個看上去挺和藹的老先生,還沒開始講座前,他問了我們一個問題,作為家長要做到“四個第一”,你們覺得是哪四個第一?
很多家長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但顯然我們的回答不能讓那個老頭滿意,他委婉地提出了:父母應(yīng)該是第一個要學(xué)習(xí)教育知識的人。
克魯普斯卡亞曾說:“對雙親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很多時候,我們糊里糊涂地做了孩子的父母。
無論什么崗位,都要求有資格證才能上崗,而做父母呢?我們從來沒有想過為了更好地成為孩子的父母特意去學(xué)某方面的知識。
總覺得我把你生下來,你就是我的孩子,就該好好聽我的。
父母善于用愛的謊言:
我逼著你去學(xué)鋼琴、游泳、畫畫、象棋、英語……,因為我愛你
我?guī)湍愦蛲P(guān)系、安排工作,因為我愛你
我?guī)湍銖埩_對象,逼你結(jié)婚,因為我愛你
我慫恿你生二胎,因為我愛你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可以優(yōu)秀、更優(yōu)秀,按照他們的既定路線,走完你的一生。
但其實父母的每一次安排,都讓孩子變成了被擺布的木偶,一點點喪失自己。
這種沒有自己,被不停安排的人生,是痛苦的。
不久前讀了一本很好的小說《無聲告白》,小說里面的女主角瑪麗琳,她一生都想擺脫母親的期待,不屑于像母親那樣把做一個家庭主婦當成理想。
她想成為一名醫(yī)生,一個真正的職業(yè)女性。
但她在大三那年認識了一個男子,墜入愛河并懷了孕,不可避免地墜入了一連串家庭的瑣碎之中。
煮飯、帶孩子、照顧老公,她被迫停止了自己的學(xué)業(yè)和夢想。
對很多女人來說,這或許是完美生活的開始,但對這樣有野心和抱負的人來說,這種庸庸碌碌的生活顯然不能找到她想要的價值。
她把所有的夢想和野心都寄托在了女兒莉迪亞的身上,她把莉迪亞當成了另一個自己,要求她熱愛理科,并成為一名醫(yī)生。
而莉迪亞為了博得母親的歡心,一直承受著各種壓力,直到有一天投河自盡。
這是一個很悲傷的故事。
莉迪亞過多地承受了成人的壓力,她把母親的焦慮和不安也一并承接下來,這種超過孩子承受能力的東西,壓垮了她,讓她走向了不歸路。
在蒙昧的愛中沉迷,有時候殺死孩子的不是絕望,而是父母無窮無盡的期待。
就像《巨嬰國》中講到的:
父母喜歡把孩子看成是全能的完美的嬰兒,并把自己的期待和愿望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但事實上這是一種可怕的投射心里。
甘地夫人說:
“青年出于對父母的愛和尊重,有時不得不抑制自己的愿望和愛好,放棄自己所選擇的。這種痛苦的選擇足以壓抑他們的熱情和對人生的的樂趣。”
一提到林妙可,我想到的是18歲的她,面對記者的采訪搖頭光腦的樣子。記者問他:你除了報考這所學(xué)校,別的學(xué)校也報了嗎?
她搖動著身體,嬌滴滴地回答:“報了呀!”
然后問她:“你爸爸、媽媽鼓勵你了嗎?”
她又開始搖頭晃腦,扭動著身體,來了一句:“妹妹,你不是鳥巢體育館的紅旗下唱歌了,快醒醒。”’
而事實上,這樣的一次采訪正好證明,她的心智年齡還是停留在童年時期,小的時候搖頭晃腦覺得你可愛,這么大了還不能好好接受記者的一次采訪,那想來她的家庭教育絕對是有問題的。
林妙可的媽媽是一位全職主婦。
作為童星出道的林妙可,確實紅過,媽媽望女成鳳的愿望也很強烈。
所以她為了讓女兒保持必要的知名度,讓女兒13歲酒吧走穴、為不孕不育的醫(yī)院站臺,14歲和37歲的男演員拍感情戲。
她是沒有童年的,她的童年是在不斷地舞臺上度過的,被媽媽不斷地安排著演這出戲、上那個節(jié)目,她幾乎沒有自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甚至連自己喜歡什么顏色說不出來。
池田大作說: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認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為的種子,最初就是從這里萌芽的。”
暑假我曾在一所培訓(xùn)學(xué)校兼職。有一個孩子時常向我抱怨,說自己壓力好大,爸媽給她報了各種各樣的培訓(xùn)班。
她給我列了一張作息時間表,每天五點起床,一直學(xué)習(xí)到晚上十點左右,中間幾乎沒有休息。
內(nèi)容除了一周正常的校內(nèi)課程以外,課外還安排了古文、鋼琴、圍棋、毛筆書法、奧數(shù)、跆拳道、游泳、英語、拉丁舞等9種課外學(xué)習(xí)。
她說自己有時候為了趕課外的內(nèi)容,吃飯常常在公交車上解決,然后為了完成課內(nèi)和課外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常常要搞到很晚。
有時候,她看到別的孩子在外面蕩秋千、踢球,而自己坐在家里寫各種各樣的作業(yè),就有種想死的感覺。
這些孩子基本來自于父母的學(xué)歷比較高、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累積,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的家庭。
他們對孩子有著很深地期待,希望孩子通過不斷的學(xué)習(xí),成為更完美的人,擁有開掛的人生。
但我們知道,這些期待的完成,是以剝奪孩子的意志和自由時光作為代價的。
哥倫比亞大學(xué)臨床心理學(xué)博士沙法麗·薩巴瑞在她的新書《失控——孩子不聽管教怎么辦?》中說:
父母擔心若沒有控制,孩子的生活就會變糟糕。
于是錯誤地認為,如果直接控制孩子的生活,就能得到更確定的結(jié)果。
換言之,對孩子實行層層控制是為了對抗生活,刪除固有的風(fēng)險。
為了實現(xiàn)父母的愿望,完成他們的期待,你不知道孩子究竟承擔了一些什么。
現(xiàn)實中的很多父母,是這樣想的:我的孩子應(yīng)該成為什么樣的人。
但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被不斷掌控的孩子是找不到自己的,被“有害的期待”填滿的孩子,性格會產(chǎn)生重大的扭曲。
這種不快樂,會影響到成年后的幸福感的獲得。
心理學(xué)上有個現(xiàn)象叫“投射效應(yīng)”。
它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他往往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別人的心理,認為別人也應(yīng)該有和自己同樣的特征。
父母經(jīng)常會把“我認為這就是你要的”當成“這就是你要的”。
我們總是在給予孩子我們認為他們需要的,而那也許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父母的“有害期待”就像一片又一片壓在孩子身上的雪花,最后把孩子壓垮。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走下去,但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孩子越走到后來越艱難,甚至對一切失去了興趣。
一個人如果對什么都失去了興趣,那么活著就沒有意義。
作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把“有害的期待”丟掉,讓孩子自己參與到自己的學(xué)習(xí)和生活中,而不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活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被父母的“有害”期待填滿的人生,肯定是不快樂的。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方式,就是不讓他做自己,讓他成為自己命運的傀儡。
華裔作家伍綺詩說過:
“我們終此一生,是為了擺脫他人的期待,成為真正的自己”。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是對他最好的愛。就像紀伯倫那首《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里面所寫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作者簡介:張瑜,富書專欄作者,自由撰稿人,一直覺得生活除了柴米油鹽,還應(yīng)該有詩和遠方。本文首發(fā)爸媽內(nèi)參(ID:shenduwenhua),轉(zhuǎn)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