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親子關系緊張,為此父母感到焦慮,孩子也常常覺得煩躁或委屈。這是為什么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媽媽帶女兒逛街,回來后媽媽讓孩子把今天所見都畫下來。媽媽看完孩子的畫后十分震驚,因為畫的不是美麗的風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是一根根柱子。
媽媽思前想后終于明白了,孩子跟大人相比高度差距太大了,從孩子的視角來看,可不就是只能看到一條條腿嗎?怪不得孩子一直悶悶不樂。
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阻礙、關系緊張,問題基本上都出在這里:家長不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例如:孩子覺得把玩具分享給別人自己很難過,害怕玩具回不來了,家長也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就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判斷:這有什么不愿意的,對孩子大加指責甚至“橫刀奪愛”。
我們不是不愛我們的孩子,而是愛的方式不對。
先拋開生活經驗、思維方式不談,單從高矮、力氣大小、身體素質來看,孩子和大人的差距已經十分巨大了。
我們總是談到尊重孩子,怎么才算做到尊重呢?首要的一點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就不容易和孩子造成矛盾與隔閡。
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放棄大人世界的規則和成見,進入孩子世界
“孩子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于孩子的發達。”魯迅如是說。
每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和情緒,必定有其深層的原因和動機。
比如孩子哭鬧、反抗,父母只想著盡快控制住孩子,強迫孩子停止這樣的行為,是困難的,而且治標不治本。
最科學有效的方法應該是找出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動機,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才能“對癥下藥”!
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了解的是,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有各種各樣的不同,拿大人世界的規則和要求硬生生地施加在孩子身上,肯定是不適用的,常常造成矛盾和摩擦。
所以需要父母走進孩子的世界,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多多傾聽孩子的各種想法、了解他的行為習慣。
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切身需求,更好地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場
橫看成嶺側成峰,站在不同的位置會看到不同的風景,處在不同的立場會產生不同的觀念。
俗語“站著說話不腰疼”說的就是不換位思考。
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家長不要覺得有一種作為父母、作為成人的優越感和權威感,應當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要學會平等地與孩子溝通。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當孩子確實有錯誤需要糾正時,充滿慈愛的父母通常會采取很坦誠的辦法,詢問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給予關愛和理解,同時體會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當的時機,乘孩子自然地想傾聽時才給他們講道理。”
對待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家長應學會換位思考、適時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分析問題,觀念變了,看孩子的眼光也就變了,也就能夠看到孩子們背后更多的東西。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增加了對父母的信任和親切感,溝通起來就會更容易。
有時候你會發現,換個位置思考,突然就能理解了孩子為什么會難過、為什么會吵鬧、為什么會悶悶不樂,很多問題都會豁然開朗,也就不難解決了。
與孩子坦誠相待,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經常有父母發現孩子有什么事也不說,無緣無故情緒不好,跟孩子根本溝通不來。其實問題可能出在父母身上,比如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到家里來,工作不順心了,回家對著孩子缺少耐心,不覺中將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覺得很委屈。
真正和諧的親子關系,就是能坦誠相待,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和重視,也會更加關注父母的情緒和感受,變得更懂事,懂得體諒父母。
與此同時,孩子也會被父母的行為所影響,漸漸學會主動表露自己的心聲,向父母敞開心扉,真誠交流。從而形成一種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
有一句話說得好:孩子不可愛的行為,其實是在呼喚愛。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和不乖并不是在胡鬧,而是因為家長沒有走進孩子內心世界,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懂她。
在大人的世界中,父母尚且可以做到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可以更好地處理問題。
那么在面對孩子時,也請父母們多點耐心、多點包容,停下匆忙的腳步,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或許就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而孩子和父母,或許都會少點盾、多點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