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辭(富書簽約作者),來源:富書(ID:zhongchoudushu),轉載請加fushunamei
主播:張小荷
01
晚上10點,翻看朋友圈,老C又開始曬她的小資生活。
一杯酒、一枝花。配文曰:生活就是要這樣,簡單又隨性。
打開老C的朋友圈,滿屏都是喝茶、美拍、旅行和正能量。仿佛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在沒見老C之前,她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優雅,文藝,不食人間煙火,就是她的標簽。
后來,見到老C真人,和她混得也熟了。
我看到了她卸妝的樣子,知道她臉上有多少顆痘痘,了解她讀了多少網絡小說,看著她穿著睡衣走來走去,幫她在拍照之前把雜物往旁邊堆成一堆,等待她一遍又一遍的美顏修圖。
她今年30歲,談過幾場戀愛,相過幾次對象,但都失敗了。每一次失敗,她都拉上我,用半瓶酒把自己灌得半醉,流著淚說:
“你說,為什么?為什么我這么好,這么優秀,就沒有一個人留在我身邊呢?”
我抱著她,陪她一起醉。
告訴了你很多次,不要再在朋友圈讓自己離真實那么遙遠。
要知道,一種男人被你高高在上的姿態嚇跑了;另一種男人,因為看過你那么完美的樣子,再看你真人的時候,落差太大,失望了,所以走了。
02
四年前,我剛從大學畢業,那時候找工作,很多時候要加人事的微信。
有一次,我加了一家公司前臺小姐姐的微信。姐姐的頭像很漂亮,膚白眼大鼻梁挺,一看就是美女級別的。
面試當天,我屁顛屁顛地跑到人家公司,照著照片開始找人,遍尋不到這位美女姐姐。
于是我問前臺姑娘:“請問XX小姐在嗎?”
她說:“我就是呀。”
我看著這個滿臉痘痘的小眼睛姑娘,尷尬地一笑說:“是嗎?”
面試通過了,但我沒進這家公司。
現在的社會,我越來越不確定什么是真相。
每天健身打卡的,也許是個飯量很大的胖子;每天曬美食的,可能是個不會做飯的姑娘;每天曬書的,也許連一本都沒讀過;每天發自拍的,也許長者滿臉暗瘡。
《歡樂頌》里有一個場景我印象深刻,邱瑩瑩決定開始做咖啡的以后,天天在朋友圈發正能量,曬健康生活。
但即使把擺拍好的咖啡和修過的自拍發了出去,也掩蓋不了她憔悴的面容與邋遢的生活。
03
我想,每一位姑娘都應該活得更真實一點。
當我把這個想法說給一個朋友聽的時候,她問我:
“那你說,真實是什么?難道把很糟糕的生活和很丑陋的面龐發到朋友圈就是真實嗎?”
我思考良久,她繼續說:“其實,你可以多問幾個朋友,真實究竟是什么?”
朋友A聽了我的敘述說:“我天天跑步打卡激勵自己,這難道也錯?”
朋友B說:“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如此,難道是矯情?”
我想起一位老師對我說的:“你知道為什么我不發朋友圈嗎?我某天心有所感,發了一段感想,就可能被人認為是裝逼。我今天做了一期節目,推到朋友圈,可能被人認為是作秀。”
是啊,看來無論做什么都會有人有所不滿,那么我們究竟什么是真實呢?
有一天,當我自己心有所感,發東西到朋友圈的時候,我才突然意識到:
你的朋友圈所反映的事情與他人的評價無關,每天發什么、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這把尺子不在別人那里,在自己心中。
也就是說,當我們所說所做的足夠坦然,不是為了迎合他人的評價而行動時,那就是真實。
04
但太多的人無法屏蔽別人的眼光。
老公有一個遠房表妹,一開始見到她,對她沒什么好感。年輕靚麗卻妝容濃重、衣著超前。朋友圈都是各種曬,曬旅行、曬酒店、曬珠寶、曬包包。
名媛小香風、炫富、紙醉金迷……就是我對她的最初印象。
直到有一天,她托我辦事,從佛山到廣州,她開車帶著我。我們不知怎么,就聊起她小時候的事情來。
她說她家小時候條件是幾姊妹中最差的,父母總要把她送完東家送西家,所以她從小就很會看人眼色。
在大姨家時,她才上幼兒園,每天早晨,她就會把所有人的鞋子擺出來,把姐姐的床鋪鋪好,然后才會出門。
上小學的時候,她還要照看小她一歲的弟弟,有一次弟弟貪玩,她尋遍學校都不見他,急得哇哇大哭。
上高中的時候,她的家庭終于好轉了,父親做生意成功,買了別墅。她也從四處漂泊,居無定所,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宮殿。
“那時你感覺很幸福吧?”我問。
“不是,我發現無論我的成績有多優秀,無論我表現得多好,大人們夸獎的總是另一個表姐,只因為她比我會跳舞,會彈琴。所以我也開始學古箏,我想得到大人的認同。”
這一刻,我突然感覺我對她的誤會太久,原來當她真實地展現出自己的時候,她所有外在的浮華全部都黯然失色,我看到了她內心的渴望。
從小到大,我們都活在一個被社會圈定好的框架中,不斷地和身邊的人比較。
做妻子的會說,你為什么就不能像別人家的老公一樣溫柔;做父母的會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優秀;做子女的會說,別人家的父母那么有錢。
所以,我們都迫切地想成為一個人,我們也迫切地想我們的身邊人成為一個人。
這個人就是——別人。
于是,我們不斷地偽裝自己,把自己偽裝成別人認可的樣子,但內心的不安全感和孤獨,卻無法排遣。
于是,我們在一次一次的偽裝中,迷失了自己。
05
大學時候有個同學,和她關系并不親近,因為覺得她沒辦法親近起來。
事實上,很多次我們在背后提起她,沒人見過她沒化妝的樣子,包括和她同一個寢室的室友。
有很多關于她的傳聞。
據說,她從來不敢素顏出門;據說,她爸爸和黑社會有關系;據說,她在學校外面有一個大她十幾歲的男友。
很多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她,有一個朋友背后開玩笑說:“剛到學校的時候,我以為她是個老師,看起來那么老。”
另一個朋友說:“是啊,聽她室友說,她每天洗完澡都要在廁所呆半天,要化好妝再出來。”
我問:“那睡覺呢?”
她們說:“她總是寢室最晚一個睡覺的人,所以卸妝的樣子沒人看得到。”
于是,她就成為了一個不那么美好的謎題定格在我的記憶里。
后來,我在大學同學群里偶然看到她,第一次加了她微信。
她說:“你好,老同學。”
我說:“你好,現在怎么樣?”
她說:“我在澳洲留學,學法律。”
我吃了一驚,原來的我從來沒有想到,她對法律感興趣,也沒想到她會繼續深造。
再后來她回國,我和她見了面。她再也不是之前濃妝艷抹的樣子,淡妝點綴,衣著得體,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她可以這么美。
我約她在那座城市的咖啡館見面,聊了聊大學,聊了聊現在。我對她說:“你現在比大學的時候漂亮多了。”
她說:“謝謝,你也是。”
我終于忍不住對她說:“你知道當時在大學,很多人都覺得你有點奇怪。”
她說:“是嗎?也許是吧,我也覺得那時候自己挺幼稚的。”
我問:“那現在呢?”
她說:“我覺得現在最好,過去的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不過出國這幾年,我看了很多事,也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為何要那么在意別人的眼光,自己坦然才最重要。”
復旦美女導師陳果問:“別人喜歡你和你喜歡你自己,哪個更重要?”
學生答:“都重要。”
陳果說:“我也認為兩個都重要,但如果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我會選擇自己喜歡自己。”
無論你做什么,都無法得到所有人的喜歡,與其拼命尋求別人的認可,不如做更真實的自己。
因為“自己喜歡自己,會更快樂,因為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人,那個人就是你自己。”
06
親愛的姑娘們,如果你們愿意在朋友圈里讓自己呈現出美好的樣子,那至少說明你們的內心有一顆追求美好的心。
但如果這顆美好的心僅僅是為了贏得別人的歡心而生,那一定會為自己帶來痛苦。
如果這顆美好的心是自己內心最深切的渴望,那么在追尋的過程中,不但會成長,而且會幸福。
泰勒·本·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一書中提到自我和諧的目標。
把我們要做的事畫四個同心圓:最外圍是能做的,然后是想做的,第三層是真正想做的,最內層是最想做的。
哈沙爾說:“追求最想做的,它使我感到真實-真正成為我們自傳的‘作者’。我們可能未必總能實現我們最深切的期望,因為通常都會有不可控的因素存在,但誠實的態度和來自內心的答案,確實可以把我們帶上正確的道路。”
《無問西東》中的吳嶺瀾是一門心思學習的優等生,他文科最好,卻學了理科。
校長梅貽琦找他談話,問他求學的目的是什么,問他對自己是否真實。
吳嶺瀾不解:“我不關心對自己是否真實,每天我把自己交給書本,我心里就踏實。”
梅校長說:“你把自己交給繁忙,得到的是踏實,卻不是真實。做什么,和誰在一起,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是否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溢滿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和喜悅。”
所以親愛的,我希望你能夠問一問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你的行動是否能夠為你帶來快樂。
當你能夠在所做的每一件事中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溢滿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喜悅的時候。
我的姑娘,我敢確定,你會更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