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太想共享孩子的內心世界,卻忘了,孩子也是人,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作者:格格晴兒(爸媽內參主筆)
在輔導班上課的時候,遇到了一位超級焦慮的媽媽。
這位媽媽的孩子叫L,當時剛步入初三的行列。L曾滿是憤恨地評價過他的媽媽:
自從我升入初三,我媽就變成了一個瘋子,我一會兒不學習都不行。一天到晚叨叨,一天到晚挑我刺兒,一天到晚看不慣我。
這位媽媽向我強調很多次,孩子非常叛逆,不聽話不好好學習,希望我能幫她多管管他。
但其實,和孩子接觸下來我發現,如果按照孩子的思路引導,他并沒有他的媽媽描述的那么叛逆和“孺子不可教”,他很勤于思考,聽課認真,基礎知識不差。
可每當他媽媽一來,被他發現偷看或偷聽他有沒有認真聽課時,他的逆反情緒會立刻爆發,摔課本,撕卷子,狂躁不安。
又一次,他被他媽媽拽進了教室,怒氣沖沖,摔摔打打。
見此,我便讓這位媽媽先出去一下,這位媽媽拉著我出去,小聲叮囑,“老師你多管管他,愁死了,不愛學真是讓人著急?!?/span>
我安撫好媽媽,進去面對著孩子坐下來。他冷靜了不少,但還是在趁我安撫他的間隙,咬著牙說了一句:
她等著,她敢打我,下次她再動手,我一定會使勁兒揍她……
這位媽媽用力太過于猛,她拼命拼命想在孩子的世界里,占領一席之地,管理孩子。
卻沒想到,孩子連方圓幾里的地方,都狠狠鋪滿了荊棘,不愿讓她靠近。
好多孩子都是因為媽媽管制的太嚴而煩惱,H卻是和爸爸戰爭不斷。
有天父女倆又一次爆發了歇斯底里的爭吵,因為H的爸爸發現剛上初二的H早戀了。
H哭著跟我訴說她的委屈,她說原來她并沒有戀愛的想法,雖然同班一個男生給她發消息表白過,但她明白自己的學業更重要,所以私下里回絕了那個男生。
但偶有一次,那個男生的朋友給H打電話,罵H,“你不就學習好點嗎?你看不上我朋友你就直說,你罵人家什么意思?”
H立刻就發現了,是有人登陸了她的賬號,她很輕易地就知道了是她爸爸,H的爸爸經常偷偷登陸H的QQ號,監視H和同學的聊天內容。
H說,知道她爸爸一直在監視她時,不知道為什么,她覺得又羞又氣,她感覺到爸爸對她的不信任,竟是一種受辱的感覺,讓她很不好受。
于是開始按照爸爸的“希望”走上了叛逆之道。
你不是怕我早戀嗎?那我戀給你看,你不是怕我不好好學習嗎?那我就別好好學習了……
H的爸爸有次唉聲嘆氣地說道,“怎么辦呢?使勁兒管著都不聽話。”
我便回應一句:“你想想,如果有人總是翻看你的聊天記錄,監視你的行為,你會怎么樣?”
H的爸爸瞪著我說道:“我那是管她,管著都這樣,不管不得翻天?我是她爹,我翻她記錄怎么了?我還是不是為了她好,怕她不學好?!?/span>
這簡直是很多父母的真實寫照。
父母們太想共享孩子的內心世界,卻忘了,孩子也是人啊,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自己的空間。
父母們從不問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卻是不斷探聽并干預著孩子們自己的生活世界。
身為父母的人,其實潛意識里,都會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物,認為自己擁有了他們,就可以任意而為之,用自認為合適的方法去管孩子。
很多父母對待孩子,更像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生活的重現和延伸,想把自己曾經沒有做好的事,在孩子身上找回來。
我的老板,每天給她一年級的兒子制定嚴格的放學后學習計劃,一項接著一項,安排的緊緊湊湊,孩子連上個廁所,都要在趁機在過道里偷一會兒懶。
后來老板表述道:“我的孩子必須上清華,必須?!?/span>
更有的父母,像馴養小動物一樣馴養孩子,你吃我的穿我的,不聽我話就不行。
最常聽到的就是父母對孩子說的那句話,“你聽話,聽話我就給你買那個玩具,不聽話不買。”
父母們太害怕自己的孩子遠離自己,在孩子從小到大中,會一直介入到孩子的生活里,瞄著一個又一個的假想敵,360度全方位圍繞在孩子身邊,密不透風。
然后孩子會覺得呼吸不暢,于是孩子的逃離和父母的包圍會輪番上演。
每個父母,都想走進孩子的世界里,走進孩子的夢里。
按自己的經驗和常識,指揮著站在舞臺上的孩子,恨不得給孩子身上穿上線,可供父母按自己的想法拉一拉。
這不就是提線木偶嗎?
等到孩子們適應了這樣的“木偶”生活,父母就覺得,這孩子沒有白養一場。可是等覺醒的孩子進行反抗的時候,挑戰父母的權威時候,父母們又會覺得寒心。
父母和孩子,就這樣進入相愛相恨的狀態,靠不近離不開。
其實父母和孩子到底應該怎樣相處呢?
一、學會傾聽,認真耐心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要急于反駁和否定。
很多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因此而特別喜歡否定自己的孩子。
每次孩子一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父母們總是很難聽完,大部分父母會粗暴的打斷孩子,阻撓孩子表達,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再對著父母多說。
這就會使得孩子對著父母封閉自己,父母也會離孩子越來越遠。
所以,不管孩子在表達怎樣的訴求,合理的不合理的,父母們都要先認真聽完,之后再耐心地做出引導和建議,不要直接給孩子父母的方法,或讓孩子直接按父母自己的想法去做事。
對孩子做出引導和建議的時候,父母們一定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事情想問題,說出讓孩子愿意聽或者愿意思考的話語,這有助于父母向孩子傳達自己的想法,也有助于孩子接受。
二、孩子們自己能做到的事,放手讓他們去做,父母們要控制自己,不要強行干預。
最近熱門的游戲《旅行青蛙》會給我們很多啟示。我也養了一只青蛙,時不時我會進去看看它在干什么。
有次我看到我的小青蛙正坐在床上看書,可是仔細看它就會發現,它一直在對著書點頭,像在打盹。我有點著急,特別想告訴它,小蛙啊,既然這樣,別看了,休息一會兒再看。
這個游戲的特點就是,我們能知道我們的蛙會去旅游,知道它在家會學習和看書,但我們卻不能對此發表任何建議和評價,不能對它們做出干預,所以,自然地,我只能隨它去。
而小青蛙呢,打盹看書看了沒一會兒,出去旅行了。
而我這個“父母”,只需要按時去收集院子里的三葉草,再為它置辦好食物和用具即可,其他的,我不能參與。
這可以說是一種父母應該到達的境界,孩子是一個孩子,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們是愛他們的,但必須接受他們是自由的。
三、對孩子多一點信任,支持他們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決定,父母們要堅定地站在孩子這邊,陪著他們。
我后來接觸過一個女孩子,說話條理清晰有主見,言談舉止之間有禮貌且不受束縛。跟她父母接觸一下發現,她的父母每次有她在場的時候,都是和以商量和建議的口氣和她說話,有時候一件事,如果她做好了決定,她的父母只會贊同。
我向她父母討教:“如果孩子有時候選的是不合理的,或者做了錯誤的判斷,你們會怎么對待呢?”
她的母親微微一笑,“陪著她,和她在一起。其他的,她自己說了算?!?/span>
《小狗錢錢》的作者博多·舍費爾在這本書中曾說道:
孩子們具有掌握自己發展方向的潛力。因此,成年人不要替孩子們決定該如何發展,而是應該理解、支持他們,幫助他們成長,要相信孩子們的自覺性和進取心。
父母們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了不信任,覺得如果自己不去干預孩子的想法和生活,孩子們就一定會走上一條他們想不到的路。
我想起曾經培訓的時候,公司為我們畫了一條寬闊的道路,道路的末尾處,寫著“目的地”,這其實很好理解了,沿著這條光明之路走下去,我們一定能到達目的地。
但道路的兩邊還有東西,是兩排豎著的籬笆,它的上面有兩個字“規則”。
也就是說,我們走的時候,是不能翻越那些規則籬笆的,只要是做到這一點,你在那條道上,可以沿著中間線走,可以劃著圈走,可以走走停停,誰能管你呢?
所以給父母的啟示就是,給孩子一條有目的地的規則之道。
這條道路兩邊有規則的界限,是不可跨越的,而至于在道中,孩子們是跳著走向目的地,還是爬著走過去,是不是就該由孩子們自己說了算?
父母們千萬不要使勁兒走進孩子的世界,記得要給孩子留足屬于他們的空間,否則,真的會把孩子們越推越遠的。
作者簡介:格格晴兒,富書簽約作者,決定看遍很多書,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女子;煮字療饑,想要和熱愛寫作的你抱團取暖;啥也不多說了,快上車吧。微博@格格晴兒的小世界。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轉載請加微信:fushunam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