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杠杠,應該是什么?
這是一個老問題。
1950年制定婚姻法的時候,這是一個新問題。
1980年修改1950年婚姻法的時候,這個新問題,變成了老問題。
2000年再次修改的時候,這個老問題,變成了大問題。
今天,“彬彬有法”的“舊聞新讀”欄目,領你看看2000年的新聞報道。
2000年7月9日,《光明日報》發表袁祥的文章《胡康生談婚姻法修改中的主要問題》,談到了這個問題。
當天,全國人大常委會舉辦第十五次法制講座,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胡康生,以專家的身份,談到了婚姻法修改中的離婚問題。
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規定,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杠杠是,一方堅決要求離婚,經調解無效,就準予離婚。我理解,當時的大背景是鼓勵離婚自由,男女之間,只要某一方離婚意志堅決,不接受調解,政府就不要攔著。這樣的規定,將離婚的權利,等于交到了當事人手上。
1980年,新的婚姻法規定,只有“夫妻感情確已破裂”,法院才能準予離婚。這種情況下,法官如果認為男女之間感情沒有破裂,就可以不準你離婚。離婚的條件,相對于30年前,其實變緊了。
2000年,全國人大開始醞釀修改1980年婚姻法,關于離婚的杠杠,有人提出,將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杠杠,由1980年婚姻法規定的“感情確已破裂”,修改為“婚姻關系破裂”,或者“夫妻關系破裂”。
胡康生介紹說,一部分同志與法律專家提出這個修改意見的理由是:
婚姻,是國家對男女雙方形成特定身份關系[即,婚姻關系或夫妻關系]的確認,而不是對感情關系的確認。
感情,是個人內心的感受,法院難以識別和判斷。
提出這種修改意見的人們認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列舉的確認感情破裂的十四種情形中,有些是婚姻關系或夫妻關系破裂的情形,而非感情破裂的情形。
這種意見,受到另一部分人的反對。反對者認為可以不作修改。
反對者的理由是:1980年修改1950年的婚姻法時,將離婚杠杠修改為“感情確已破裂”,是經過反復研究確定的;輕易作出修改或者具體列出可以離婚的情形,可能會被理解為放寬離婚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