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號稱八卦村,有3街99巷,八卦倒是沒有看出來,但走街串巷確實有點暈頭轉向。光亮的石板路兩旁都是鱗次櫛比的民居,縱橫相接,白墻黑瓦,高低錯落,暈染出動感的畫面。
羅東舒祠是江南現存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營造精細、建材昂貴的家廟建筑群。是我去過的皖南12個村落里,祠堂建筑最無與倫比的一座,如果要體會什么叫“雕梁畫棟”,羅東舒祠當仁不讓,堪稱經典的解讀。
祠堂是羅氏宗族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而建造的,羅東舒一生耕讀為樂積德行善,族人對他敬重有加,故建祠永志其仁心高德。羅東舒祠以欞星門、儀門、大廳和寶綸閣為中軸線,配有東西側間,而形成的一個占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的建筑群。整個3進建筑將古雅、精致、氣派柔和成一體,迸發出一種超乎想象的力量。
羅東舒祠建于明嘉靖18年(1539年),大廳和寶綸閣是2個大手筆的建筑。大廳即為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隔扇門,里面正中有董其昌手書的“彝倫攸敘”匾額,粗碩的金柱皆為金絲楠木,上面的梁架為香樟木,這里曾經有匾額60多個,高低上下,斥滿廳堂,它是羅氏族人祭祖、議事、慶典、宴請等功能的場所。
最后的寶綸閣是上下2個合體建筑,下為后寢大殿,上為寶綸閣。寶綸閣是萬歷37年(1609年)擴建時另外加上的,其木構直接安裝在寢殿梁架之上。2個建筑間隔70多年,或為當時僭越,或為資金斷鏈。它們的功用不同,后寢大殿安放男性祖宗牌位,上面的寶綸閣是為了珍藏與皇恩有關的圣旨、御賜等東西。
這個建筑前有浮雕的青石欄板和踏跺,正面有10根青石方柱,由3個3開間構成,加上兩頭的樓梯間,共計11間,寬綽雄偉。里面有木柱46根,架起縱橫交錯的月梁,斗拱、雀替、駝峰、蜀柱、叉手等木構件精雕細琢,似云流淌,似花怒放,呼之欲出,氣象萬千。椽柎、月梁、脊槫、平槫等都飾以色彩明快的包袱畫,畫心皆為碎花圖案。
木雕和彩繪相構和諧,看的人是眼花繚亂,美不勝收。這個470歲的建筑,將中國傳統建筑的美感強力釋放,我在一瞥的剎那間,就像勾攝出了魂魄,為之一驚。它不愧為呈坎村的巔峰之作,也是皖南祠堂的翹楚瑰寶。呈坎可以不看,但羅東舒祠絕對不能輕易的繞過,因為它實在太有魅力了。
透雕雀替“鰲魚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