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看的話確實每個士兵的樣貌都不一樣,由于拍攝位置所限,基本上能拍到的角度都被別人拍過無數次了。
Day 6,3月22日,西安
第一日的行程基本與西安本土文化無關,而今天則安排了更為本土一些的地方,回坊及城墻。
回坊或回民街,相信很多即使沒去過西安的人都聽說過,特別聲明在外的地方,我感覺在公眾認知程度來說,沒去過西安的人知道回民街的概率比知道鐘鼓樓要高。回坊基本上最多游客踏足的部分由北院門,北廣濟街,西羊市,化覺巷及大皮院幾條街道組成,早在乾隆年間,皇帝就圈下“七寺十三坊”的地塊作為回民聚居地,這里基本保留了唐代“坊”的規劃,盡管現在全都是為游客而設的各種館子和食攤,但喧囂之外的9座清真寺同樣值得一游。
剛進入回坊,與我設想中的有點不同,本以為會像南鑼鼓巷,寬窄巷般商業及小資化,但事實上回坊除了較為明顯的仿古建筑以外一切都透露出淡淡的生活味道,更像是當地人的食街一樣(雖然本地人不怎么去回坊吃),而且里面賣的小吃全部都為本地特色的小吃,而不是其他城市食街里到處充斥著的火爆魷魚,珍珠奶茶,臺灣熱狗,日本小丸子之類的東西,基本上能在這里找到的都是地道小吃,且地道小吃都能在這里找到。
在回坊拍照永遠就是三個主題:食物,吃食物的人,賣食物的人
在西安堪稱經典的冰峰汽水,面對外來品牌的侵入也依然有著不可撼動的江湖地位,西安人對冰峰的鐘情比我們對健力寶及亞洲等深得多了。
沒吃過這家包子,但成功搶了鏡頭。
顧名思義,回坊里面的店家大多是回民,食品也是清真為主。
我在這里看見的回民是熱情且樸實的,他們世代與漢人居住在一起,互相尊重著大家的規矩和習慣,和平地生活下去。相比對城墻內古都憧憬的略失望,這個回坊令我欣喜,不因為它的食物(大多不好吃,在回坊外有更多好吃的食物,在置頂日志有詳細寫),而是因為它的生活氣息。西安自絲綢之路開辟至唐朝設置東市西市貿易成為國際化大都會以來,各種民族在這里交融并存至今,這便是一個古都的氣量。
當然,除了人文,吸引我的還有宗教,回坊里面的清真寺我沒有一一走完,只去了大皮院清真寺和大學習巷清真寺,其中大學習巷清真寺絕對是免門票的清真寺中的精華。
省心閣,即中式清真寺的宣禮塔,為樓閣狀,滿滿的中國風。
在這里能體現到雕梁畫棟的含義。
若不是門前的回文及碑刻,應該沒人會想到這里是清真寺,這里簡直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廟宇,但細心的話可以發現很多伊斯蘭元素,例如雕花以及飛檐頂上的裝飾等,這就是為什么我會著迷于宗教建筑,因為它總是融合了當地的特色誕生出一種特有的建筑風格,何等奇妙的一件事。
說起這座大學習巷清真寺也是大有來頭,它是西安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由唐朝開國元勛尉遲敬德于684年奉旨監造,到明朝由鄭和主持重修,在清真寺的石碑有記載,十分值得一探。
從回坊出來已是下午三點多,馬上奔赴城墻。對很多人來說城墻也是必游的景點之一,但我上去后發覺就像是一條架空的馬路而已,太寬沒有城墻的感覺,而且到處都是十分新凈,一點都沒有古城墻的感覺,不過修葺是無可厚非的,城墻內外都是人,總不能讓他們生活在圍墻附近吧。我在來西安之前有搜過城墻的照片,沒發覺有多少特別好看的,其實主要是因為這里真的不太適合出片,所以才無多少好圖。
本來打算徒步走城墻,但是看來高估了自己的腳力,走了一段是在走不動了,只好搭了電瓶車從南門到北門等日落,無奈天氣不佳,效果不太好。
日落后坐在西門休息了一陣,正準備走的時候所有城樓亮燈了,突然覺得眼前景象太夢幻了,我一向崇尚自然光,尤其是拍建筑物,但這是我頭一次看見有人造光源比自然光更出彩的,于是掏出相機又拍了幾張才歸去。
總結一下,我認為城墻其實可以不必上去,因為上去了可看的東西不多,倒不如在城墻外拍拍,建議無論上不上城墻,都在日落附近去,也要留久一點拍拍亮燈后的城墻。
Day 7,3月23日 西安 既然沖著歷史來西安,怎能不去看看陜西博物館呢。今天是周日,到達博物館的時候人頭涌涌,隊伍估計有200米長,正當絕望頓足之際看見了有一個需收費的大唐瑰寶展,憑門票可以直接去陜西博物館,于是趕緊去了買票,直接就越過了排隊等換票的人龍,后面有兩個老外也是這樣進來的,都感嘆這20元花得太值了。 我在博物館里沒用單反拍照,所以就沒有照片可以放出來了,但里面確實是件件精華十分值得一看,博物館的館藏是以時間軸排列,從原始社會到周,秦,漢,唐以及后面的朝代,脈絡十分清晰,短時間就可以縱覽一下中華文明最精髓的部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唐朝展館里有一張古今街道圖示,底層是西安市區現在的地圖,然后上面用光電效果覆蓋了唐朝時期的地圖,可以發現所有唐朝的街道都可以在現在的地圖里找到對應,包括每一個市和坊,所有的街道無論古今都是南北東西走向橫豎交錯,千年前的規劃至今未變,看著這個裝置頗有穿越時空的感覺。什么叫古都?這就叫古都。 要深入了解這些館藏,可以租用導覽器或者像我一樣蹭解說,會了解更多關于古代西安的知識。例如說唐朝在長安城設立了東市和西市分別進行國內商品的貿易和從絲綢之路運來的國際商品貿易,成為了唐代最大的貿易市場,所以才有了買東買西買東西這樣的說法。 陜西博物館共有超過38萬件文物,但展出部分只有不到2%都足以令人花多眼亂,雖然附送大量熊孩子以及大量不顧規定用閃光燈拍照的人,但這個地方我認為是西安最值得一看的地方,要是沖著歷史來西安,必須騰出半天來這里看看。 下午回到城墻內,想不到有什么景點想去看了,西安有個不好地方就是各個景點的門票費用太高,估計要把西安市區內的景點看一遍門票不下1000元,有些景點一看就是沒什么勁的,例如鐘鼓樓,例如大唐芙蓉園等,所以今天下午就只打算去書院門逛逛以及找吃的。 書院門嚴格來說不算什么景點,主要是有碑林博物館,孔廟等,然后里面有很多賣書畫類的商品,里面有很多老大爺即席寫字作畫,頓時一股儒雅氣息彌漫開來,來這里也是走走拍拍。 ![]() ![]() 這個好像叫塤吧,古代樂器。 ![]() 聲稱是從碑林里拓出來的字帖。 ![]() 各種章石,記得小時候因為貪玩刻壞了家里一個很漂亮的章石 ![]() ![]() 這位大爺叼著煙寫字,很酷的樣子,滾滾長江東逝水~ ![]() 作為一個字丑的人,我不懂賞析字,不過我覺得這位大爺寫得更好看。 ![]() ![]() 吹糖人的悲哀大概就是看的比買的多吧,大人都一般不給小朋友買。 ![]() 路過一處人頭涌涌,走過去一看原來是打麻將,看來西安人也是挺喜歡搓幾手的,不知道在城墻下面打麻將是不是特別有感覺呢。 西安的游記基本到此結束,后面幾天是到陜西的其他城市去玩,中間有間斷地回到西安主要是找吃的,關于吃的詳細情報可以去看我置頂的日志,持續更新。 相信每個去西安的人不是沖著吃就是沖著歷史了,但就看得見的歷史來看,西安給我的感覺是不痛不癢的,所有景點都被翻新保護了,少了滄桑感但亦無可厚非,只是城墻里基本找不到老街道了,全是后期的新建筑,所以基本找不到任何歷史感。但就感受到的歷史來看,是沉甸甸的,細心觀察,西安處處都透露著一些古都遺風,觀察一下市井里面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長樂,未央等地名,多少能找到些與典型現代都市的不同點。 西安是一個有趣的城市,在重重城郭里面有著諸如LV,PRADA等國際品牌以及高級商鋪;這里既有各種進口的飲品酒類,但當地人更愛自己的冰峰汽水;這里有麥當勞肯德基德克士西餐日菜,但當地人更愛吃肉夾饃和涼皮。這些不僅是在中年人身上表現出來,年輕人也是如此,我跟西安本地的年輕人聊過,他們對自己所在的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東西特別自豪并熱愛它們,這是一種固守及堅持,也是源自于悠長歷史的傲氣。 在歷史之外,來西安還能感受到這里是一個包容的城市,自古以來作為遠東帝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各種民族及宗教在這里碰撞交融和諧共處,清真寺,天主堂,基督堂,城隍廟,廣仁寺,慈恩寺,湘子廟等等等等,要在一個城市找全這么多宗教建筑并不難,難在它們共同繁榮興旺,以及其信仰者們真正地融入城市之中,西安做到了,正是有這樣的氣量才有盛唐時期人口過百萬的長安城的佳話。西安的強盛不止在盛唐,更早時期鑿空了絲綢之路的漢王朝早已成為了與羅馬帝國,安息帝國及貴霜帝國同時鼎立的古代世界四大帝國。 我在西安這個沉甸甸的城市停留時間相對較長,于是也花了三天時間才寫出來這片長拉拉的日志,作為絲路之行的起點,這里留給我的感覺是愉悅及滿足的,比起西安,我依然更愛長安的稱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