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龍山農場第二管理區一戶小小的庭院當中,勤勞樸實的付忠民夫婦二人,僅靠著56平方米的蔬菜大棚,種植大蔥,小菜等反季節蔬菜,每年就獲純利潤18000多元,成為了該場發展自營經濟的新亮點。 現年39歲的付忠民,剛結婚成家那陣,夫妻二人對于如何勤勞致富的概念還是比較淡漠。幾年間,僅靠著包幾坰地來維持溫飽的生活狀況。新千年,新世紀,墾區上下鼓勵發展自營經濟的好政策溫暖著廣大職工群眾的心,看著人家跑訂單上項目,賺大錢,付忠民的思想開始活躍起來,夫婦二人在業余時間便盯上了閉路電視中的農業頻道,并訂閱了報刊雜志,了解致富信息,琢磨起了庭院經濟。 經過不斷的考察對比,養殖沒經驗,種植有技術,小倆口認準了扣大棚,種蔬菜這一項目,而且還必須種植反季節蔬菜才能以小見大,獲取更高效益,于是,一座僅56平方米的蔬菜大棚便于2005年初建成投產了,在反復的種植嘗試中他們了解到,種植大蔥是比較適應北方反季種植,成熟見效快,能夠彌補周邊市場空白的好項目,于是,付忠民便在生產隊承包了15畝地,秋天育蔥苗,臘月移栽進大棚,經過精心管理,僅兩個半月時間,就上市出售四茬大蔥,出售到五大連池市、北安,沾河、龍鎮等地。 據付忠民介紹:一茬蔥能出4000多斤,一個月能出一茬多一點。蔥的效益最高時能達到1。30元/斤,三個月毛收入2萬元。凈收入1。4萬元。這茬蔥下去后還可以棲點秧苗,還可收入一筆。 庭院雖小,效益可佳,付忠民依靠勤勞的雙手,合理利用庭院,發展自營經濟,在勤勞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也為其它職工群眾發家致富樹立了榜樣。2009-6-10 來源:北安分局信息港網 作者:- 編輯:阿樂 分享到: 相關信息二龍山農場養牛富了李樹臣 在二龍山農場第二管理區家屬區有一戶養牛人家,主人李樹臣依靠家中23頭奶牛撐起一個幸福家庭,一家四口人,人均年收入13000元,用李樹臣的話說:“我家能有今天的好時光,都是靠養奶牛得來的。” 今年已經50歲的李樹臣,原是明水縣的一個農民,1992年,一家人牽著五頭奶牛落戶二龍山農場第三生產隊,當初養牛由于乳品市場疲軟,奶資兌現不及時,李樹臣養牛經驗少,種地是外行,又沒資金,所以家中十分困難。生活之苦迫使他反復思考,白天思晚上想,到底干點啥好,逆境中有了新念頭,留有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有堅持養牛才會有出路。 春風送暖,雨打青山綠。新的千年帶來新的機遇,農場提出大力發展畜牧業,出臺優惠政策,踏著政策 2009-6-10http://www.foods1.com/content/780241/趙家鞠發展特色有機葡萄種植收獲頗豐 趙家鞠,龍鎮農場第一管理區職工,有機葡萄種植戶、技術員。06年8月15日,在農場工會的組織下,在場長文東風親自帶領下,我與參觀團的70多人,來到引龍河農場十二隊葡萄大棚園區進行了參觀考察。當看到葡萄架上一串串晶瑩誘人的有機綠色葡萄,使我大開眼界,終于相信了在我們寒冷的北方,也能夠栽培葡萄的事實。當聽到葡萄種植戶朱文革為我們作了種植葡萄走富路的經驗介紹后,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也深知這是個非常有發展前景的致富好項目。參觀回來后,我就把想帶頭發展葡萄大棚種植的想法告訴了我愛人,起初愛人不同意,她說:“我們根本不懂葡萄大棚的種植技術,況且種植技術很繁瑣,你的身體也不好,種植大棚是很辛苦的,你能吃得了 2009-6-10http://www.foods1.com/content/780240/蕨菜富了錦河人 又到了野菜采集季節,錦河農場職工劉福志夫妻兩人每天都進山采蕨菜,簡單整理后,以每市斤3元的價格賣給加工點,預計一個采集季節僅蕨菜一項就他家就可增收6000多元。 錦河農場幅員遼闊,境內林業資源豐富,170萬畝天然次生林地內蘊藏著大量的蕨菜、木耳、蘑菇、猴頭、老山芹等野生資源,過去職工只是靠山吃山、自采自食。近年來,隨著人們繕食結構的多樣化,純天然、營養價值級高的野菜倍受青瞇。職工開始進行蒸煮、鹽漬等簡單加工,或等小商小販來收購,或自己挑著擔子闖市場,由于形不成規模,往往價格較低。2005年錦河農場成立了山產品協會,由天運山產品公司經理鄭寶勝擔任會長,協會負責收購職工采集的山野菜,蒸煮、晾曬、剪 2009-6-10http://www.foods1.com/content/780239/徐利軍養雞致富 6月20日,紅星農場貧困職工徐利軍在自己的養雞廠里分揀雞蛋。今年,在農場工會幫資金、基層干部幫項目、技術人員幫服務的“多幫一”中,徐利軍建起了2000只的蛋雞廠,日產鮮蛋120多公斤,純贏利200多元。“多幫一”是該場幫助低收入戶徹底脫貧的一種方式,它將幫扶者和幫扶對象的責任與目標凝聚在一起,使扶貧工作在資金、項目、服務三到位中,降低雙方的投資與創業風險,提高貧困戶收益。 2009-6-10http://www.foods1.com/content/780238/支部選項目 群眾好致富 今年,曾一直苦于沒有致富好項目的李萬祥一家,在38作業區黨支部的扶持下,搞起了大鵝養殖,春天購進的2400只鵝雛成活率達90%以上,現在已經長到了六、七斤重,10月末就可以出售,當前大鵝的市場行情不錯,令李萬祥一家人特別得開心。 提起這些,李萬祥一家人對38作業區黨支部和畜牧公司是贊不絕口。38作業區黨支部不僅幫他選好了致富項目,還總是適時給予主動幫助。在幫他確定了大鵝養殖項目后,又幫他籌措資金3萬多元,在5月末購進了鵝雛2400只和肉鴨400只。還幫助他協調承包了500多畝草原,在養殖過程中,作業區的黨員干部還會不時上門詢問是否遇到困難。而在鵝雛防疫的各個重要時期,畜牧公司的技術人員也都在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