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環(huán)境因素、生活方式及工作壓力等原因,現在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日益增多,甚至超過了糖尿病,成為內分泌的第一大病。對于懷孕期間的甲狀腺疾病,為了保證母親和腹中胎兒的健康,藥物治療是最佳手段。生活中,很多準媽媽都會擔心藥物治療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風險,其實,在正規(guī)醫(yī)療結構接受合理劑量的藥物治療,獲益要遠遠大于病情可能帶來的危險。
孕期為什么會得甲狀腺疾病?
雖然成年人的免疫功能相對穩(wěn)定,但懷孕期間是一個特殊的生理階段。懷孕過程往往伴有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一系列改變。由于懷孕期間對內分泌的適應性要求更高,有一些潛在的缺陷更容易表現出來。同時,免疫系統的改變也會造成甲狀腺疾病的發(fā)生。也就是說甲狀腺疾病會影響懷孕,懷孕反過來也會影響甲狀腺疾病。
臨床上,懷孕期間的甲狀腺疾病大多分為兩種。一種是原有甲狀腺疾病在懷孕期間的變化;第二種是懷孕造成了甲狀腺疾病。因為懷孕所需要的甲狀腺水平應該比平時更充分,功能要求更高。所以甲狀腺功能不正常,不管是甲亢還是甲低,都會造成人生的不安全,例如甲亢懷孕率會明顯降低,臨床上也有在甲亢治療過程中就懷孕的案例。甲低會使得懷孕后流產、早產、死胎和畸形的發(fā)生率增高。
當準媽媽遭遇甲亢或者甲減如何應對?
如果甲狀腺疾病不能及時治療,那么就可能對母嬰健康都產生威脅。對于一些甲狀腺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甲狀腺疾病個人史和家族史者、既往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者、甲狀腺手術切除者、自身有免疫性疾病或者有家族史者等,應在懷孕前進行篩查,如發(fā)現甲狀腺疾病應先進行治療再懷孕。
孕期應該做好甲狀腺激素水平的監(jiān)測,由于甲狀腺疾病的某些癥狀如體重增加、乏力、浮腫等容易被誤認為是懷孕期間的表現而被忽視,所以要特別注意鑒別。只有在懷孕前或懷孕早期篩查到甲減患者,并及早治療,才能避免后代智力受損。此外,懷孕期間孕婦應多吃海帶、紫菜、海魚等含碘食物,定期監(jiān)測尿碘。
懷孕前患有甲減的,應調整藥物劑量,抽血檢測TSH(促甲狀腺激素)正常再懷孕。懷孕后發(fā)現甲減的,應立即口服藥物治療,使TSH盡快達標0.3-2.5mU/L,達標的時間越早越好(最好在懷孕8周之內)。目前對于懷孕期間甲減的治療主要采用左旋甲狀腺素鈉片替代治療。
治療過程中,每2-4周測定一次甲狀腺激素水平、隨時調整用藥劑量。甲亢治療主要是采用少劑量抗甲狀腺藥物,治療過程中應該禁用放射性碘制劑。如需手術,應當選擇在懷孕中期,這時流產和早產的危險性最低。
整個孕期準媽媽的甲狀腺功能必須得到保障,這樣才能保證胎兒的正常生長。
準媽媽這些情況比較危險
曾患過甲狀腺功能異常,或做過甲狀腺手術;
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
查出甲狀腺腫,或甲狀腺抗體呈陽性;
有怕冷、嗜睡、乏力、皮膚干燥、面頰虛腫、毛發(fā)稀疏等甲狀腺功能減退的癥狀;
孕婦是1型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曾經流產或早產;
有不孕不育史;
頭頸部曾照射過放射線,特別是次數比較多的女性;
有生育計劃的女性最好在懷孕前就進行甲狀腺指標篩查,一旦確診患病,可在懷孕前經有效治療后再擇機懷孕。懷孕后,懷孕8周以前要抽血檢查甲狀腺功能,特別要關注血清TSH、FT4和TPOAb。
有數據顯示,我國近1/10的婦女懷孕前半期都曾出現過懷孕期間甲狀腺疾病,比如常見的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懷孕期間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準媽媽孕期出現甲狀腺疾病,會造成懷孕期間內胎兒的流產、早產、圍產期胎兒死亡,甚至影響后代的智力發(fā)育,因此女性要關注甲狀腺疾病的篩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