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相伴,福禍相依。老子《道德經》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大多數人只看到疾病是禍,要知道福禍相生,疾病也是一種福,疾病最能磨練人的意志,洗滌人的心靈,提高人的修行。所以生病不要怕,境由心轉,心念一變,禍也可以變福。
1、孔子曰:“仁者壽”,縱觀儒釋道三家都是一個核心,教人為善去惡,向善而行。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行善積德 內心陽光 ,遇事樂觀積極 是養生根本。藥王孫思邈言:道德不全,縱服玉液金丹,不能長壽。道德日全,不祈壽而壽延,不求福而福至,此養生大經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德 養心。
2、《黃帝內經》:“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生老病死就如春夏秋冬,中年以后人體就像入秋一樣,花草樹木葉子一片片變黃,人體也一樣開出出現各種小毛病,這就是衰老生病的開始。生老病死這四門課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既然誰也逃不掉。那就勇敢面對。這時候最好學點儒釋道修心知識或者中醫養生知識調整心態,面對衰老,人生下半場拼的就是心態。
3、戒煙 戒酒 戒寒涼 節勞 節欲 節飲食
孔子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尤其中年以后要懂得控制各種欲望,學會斷舍離,因為這時候人的氣血逐漸減少,身體在走下坡路,消耗過多很容易引起氣血不足。
很多人生病了一門心思指望醫生開個神藥方,吃了立馬就好,生過大病重病的人就知道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數疾病都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這個根本原因導致的,所以只有戒掉生活中很多不良生活習慣才是治病養生根本。要把對藥物依賴的心態調整到改正錯誤生活習慣上來。這樣才是治病養生的根本。
4、萬物生長靠太陽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萬物生長靠太陽,勤曬太陽,上午曬太陽20-30分鐘,要曬后背,曬太陽是世界上最好的免費補陽氣方法。這可是免費的天灸。少看手機電腦多去大自然走走,曬曬太陽,吸取下天地精華之氣。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古代人冬天就不工作了 現代人冬天依然忙碌 冬天不儲藏精氣血來年生發無力,夏天就容易渾身無力。所以盡量順天應時才能健康長壽。
5、早睡早起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
養生的至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所以盡量順天應時,早起:5-6點起床,早睡:晚9-10點睡覺。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睡覺是天下第一大補。容易失眠的人群睡不著也要按點休息 閉目養神,躺著也管用。
6、飯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上午散步20-30分鐘,中午閉目養神靜坐20-30分鐘或者小睡一會 , 下午散步20-30分鐘。
世界上最好的運動是散步,速度可自由調節,體力好就走快點,體力不好就走慢點。青少年多跑跑 中老年多走走。氣血不足體質人群要適量運動。不可過度運動。建立良性循環,過度運動很容易進入惡性循環。
7、食不言 寢不語 管 住 嘴 邁 開 腿
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 藥王孫思邈言:"夫萬病橫生,年命橫夭,多由飲食之患,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
尤其當今社會食物如此復雜,冷飲涼食 油甘肥厚 各種零食,管住嘴就特別重要。脾胃是后天之本,要杜絕一切冷飲涼食保護后天之本脾胃 脾胃不好 百病叢生 切記 切記 切記 。
8、站如松 坐如鐘 行如風 臥如弓
幾千年來老祖宗教育我們要 站有戰相 坐有坐相 “氣血” 才能順人體經絡正常運行,健康只在平常這些小事的積累。
其實經過幾千年的經驗積累人們已經積累了很多養生辦法。這些俗語所言看似簡單,其實真正堅持下來很難,秘密就在這里,難就難在誰能堅持。這可比吃藥管用多了。再看下佛道修行人的打坐 站樁,無非也是讓人站如松 坐如鐘。禪宗六祖慧能言:心平何須持戒,身正何須坐禪。
9、五谷為養 五菜為充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藥王孫思邈言:夫為醫者,當須先洞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多吃五谷,種子蘊含神奇的生發之力,也就是中醫所講的精氣,一顆小小的種子就可以長成參天大樹可見其蘊藏的精氣。
氣血不足的人群可以多吃些容易生成氣血的食物。
每日五谷雜糧八寶粥一小碗約200-300ML即可
也可以每日吃點干果。脾胃虛寒的要少吃水果,水果大部分是寒涼的。
以上核心方法盡量努力堅持,你的修行不知不覺就提高了。這就是福禍相依,這就是疾病帶來的福,這就是古人常講的心不死,道不生,向死而生。
最后記住養生不是單獨的事情,不要單獨去養生,滿腦子全是養生,養生只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把精力用在好好學習工作上,才能慢慢與疾病和解。
法無定法,結合上述的核心觀點,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做好以上努力之后,一定不要心急。修合無人見 存心有天知。剩下的交給時間就可以了,自助者天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