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自由談
不拘一格,不循常規(guī)
新角度,新思維
▲2019-08-01
'太極無手'
針對太極內功修為,太極前輩諄諄告誡后人四字箴言:"太極無手"!
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
如何正確理解前人的教誨,如何遵照先輩們指明的方向修行自己,就成了擺在每一位太極愛好者面前,不容忽視迴避的選題。
關于太極無手,太極不動手的拳理,有一位老前輩對弟子說:你的拳頭怎么那么忙,等到有一天你的拳頭不再那么忙時,功夫才能算得上可以。
父親也曾教導說:太極無手是因為'身手合一',身即手,手即身,所謂太極無手,渾身皆手。
同時父親也告訴我們:太極不動手,是以如拳論所釋:"勿自伸縮",手不自動而周身一家,一動無不動。故太極內功動的是由腳而腿而腰,形于手而總須完整一氣。一舉動先意動,繼而氣動,再而形動。
關于太極內功所展現(xiàn)出來的:四兩撥千斤而發(fā)人丈外,父親明確地告訴學生:太極拳不用手"打人",用的是身上的"內勁"。太極內勁是把身內散亂的"能量"用意聚合在一起。父親形象地把內勁的聚合,比喻為水庫蓄水,把用內勁發(fā)人,喻為開閘放水。如此說來,人的手充其量是水庫的兩個"閘門"。
由此可見,君子不動手而以理走天下,太極不動手而無敵于天下。太極無手才真有一“手”。太極無手方顯中華先祖無以倫比的大智慧!■
▲2019-08-29
專 注
做為“內家拳術”太極拳的修為,要求做到“五貴”,即:心貴靜,意貴專,氣貴沉,勁貴整,身貴松。
“五貴”是以“意貴專”為核心,能做到“專注于意”則心能靜、氣能沉、勁能整,有形之身方能徹底松通。故此拳論有云:“凡此皆是意”,“變轉虛實須留意”。
如何做到“專注”?關鍵在于“意專于一”。
人的一生能做到“一心一意”,必定是成功的一生,也必然是愉悅幸福的一生。一個“三心二意”、“心猿意馬”的人,一定是一事無成而虛度人生的悲者。
意如何能專于一?關鍵在于“忘形而得意”。“得意忘形”關鍵在于“變轉虛實”,“變轉虛實”關鍵在于“虛實宜分清”。
分清虛實關鍵在于:實而虛之、虛而實之,即:有而實之形,化實為虛,化有回無;無而虛之意,變虛為實,無而生有。
從而做到形與意分清而合于一。以至實現(xiàn):形不執(zhí)意,意不朿形,形松意緊,形靜意動,意主形隨,意動形動。
進而達到太極內功修為之核心:形與意一動無不動。形之動,動之不動曰之靜;意之動,不動之動謂之動。
形與意,動與靜,無非不動之動,動之不動。故此:有動亦有靜,動靜分清,分而為二;無靜亦無動,動即靜,靜即動,動靜為一。
嗚呼!何謂陰陽,動之則分,分則陰陽;何謂太極,靜之則合,合即太極。■
▲2019-09-05
能
做生意要本錢,生意越大,需要的本錢越厚。做人要有本分,誠信做事,本分做人,厚積薄發(fā)。
修拳要修本能,太極內功,其根本是修本能。后天習慣使然,人們離開本能已越來越遠,只有通過太極內功修為,使自我復本回能,方能復命歸根。有體能用,本能體用。
何為本能?所謂本能即:
能動能靜:靜中寓動,動寓靜
能虛能實:虛而實之,實而虛
能松能緊:松中有緊,緊即松
能柔能剛:外柔內剛,剛亦柔
能屈能伸:隨屈就伸,屈就伸
能曲能直:曲中出直,直伴曲
能蓄能發(fā):蓄而后發(fā),合即出
能開能合:開中有合,合隨開
能快能慢:快慢相間,慢能快
能緩能急:動緩急應,急需緩
能化能打:化打合一,化里打
能去能回:去中藏回,去中回
太極內功修為者,是否應該隨修隨問:能否!■
▲2019-10-08
修心
修內功的太極拳一定是身心雙修,動靜同出。
所謂身心雙修,是身與心不同而和,和而不同。一內一外,一分一合,身不離心,心不離身。心與身同出而異,身與心異而同出。
太極內功修為,就是要做到:心為一身之主宰,以心主身,以身修心。
如何做到身心雙修?真太極之修為,必始于心的修為。古人先賢認為:一心即太極,太極即一心。楊氏太極拳老譜《人身太極解》一文,開篇即云:人之周身,心為一身之主宰,主宰“太極”也。故此,身心同修,必須以修心為主,離開心的修為,就不是真太極內功。
關于心,中華先祖認為所謂心,有先天與后天之別,先天之心即道心,后天之心即人心。道心可謂真心,此心見素抱樸,不染塵俗。人心則為凡心。人稟先天一氣懷著一顆純真之道心來到凡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受到世俗的誘惑,被貪俗所染,為情欲所困,純真之本心日漸消逝,先天之道心演變成后天凡俗之心。太極內功即修心之功,通過心的修為,以期達到后天返先天,世俗之凡心回歸本真之道心。
如何修心而后天返先天?
修心其關鍵在于修靜,即心貴靜。然而,心之靜并非不動之靜,而是動之不動,動之不動謂之真靜,靜極生動,靜出動勢。靜不生動謂之死,靜中萌動謂之生,一生一死無非一靜一動。靜中寓動之萌,發(fā)而未發(fā),萌而欲動乃自然靈性之動。
心止動而靜,靜寓意而動,心靜而意動。心靜如山,意動似水,亦如拳論所云:靜如山岳,動似江河。
故修心即修靜,真靜生真動。心貴靜,意專動,一心一意,一靜一動,心意合一,動靜同在。此乃太極內功修心之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