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編制與非編制
編制通常分為行政編制和事業編制,行政編即一般所稱的公務員和參公人員,事業編分為全額撥款、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三種類型事業單位。
非編制顧名思義就是在政府單位的用人關系中,除行政編、事業編外其他的用工形式,具體包括勞務派遣、合同工、公益崗、見習崗等等。非編制人員一般出現在直接與群眾接觸的政府單位崗位中,如我們常見的辦事大廳窗口工作人員、城管、輔警等部分人員就屬于合同工,他們作為補充用工形式,從事臨時性、輔助性工作,在內容上最重要的區別是沒有執法權,只能是協助工作。比如稅務部門,非編制人員主要負責綜合業務辦理、發票代開等基礎授權性工作,而像發票、退稅審批等都需要編制工完成。這種用工形式的差別和權限也注定合同工無法接觸到政府單位涉及的行政、法律方面的核心業務。
編制的區別。一個是事業編,一個是公務員編。其次,權力不同。事業編除參公的以外,是不享有執法權的。公務員,行使國家權力,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最后,待遇不同。舉個例子,車補,事業編是沒有的,公務員有。
學校、醫院屬于事業編,圖書館、博物館是事業編,農業局、林業局也是事業編,還有街道、某些黨政部門既有公務員編也有事業編,公務員通過晉升來增加收入,從辦事員、科員、科級、處級、廳級、部級、國級,每一個級別的收入都會有一定提升。
二者的區別我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工作內容
1、公務員是國家政府工作部門的工作人員,具備行政執法權。
2、事業單位是服務性質的單位,通常情況下不具備行政執法權,這是事業單位與公務員之間最大的差別所在。
3、因此,公務員工作壓力較大,而事業單位工作則相對比較清閑。
2
公務員編制與事業編制
公務員與事業編都是有編制的,但也有很大差異。
公務員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
事業編制包括參公管理事業和普通事業單位人員,前者是指按照公務員的管理方式進行管理的人員,待遇和公務員一樣,但編制不同;后者是指在事業單位從事工作的人員,此類單位一般指科教文衛,按照其收入來源分類,大體可以分為“全額撥款”、“參公(即參照公務員)”、“財政補貼”、“自收自支”四類。
職位崗位分類上,公務員職位類別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事業單位崗位分為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
考試內容上,公務員主要考查行測申論,部分考試如公安類、銀監會等部門還會加試專業課或體能測試。事業單位,國家統考、省直主要考查職業能力傾向測驗和綜合應用能力、公共基礎知識。市、區、縣一般則考公共基礎知識(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法律、人文、歷史、科技、行政、公文寫作、時事政治等)。
工資收入上,公務員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貼和獎金。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收入一般不受國家硬性規定的限制,由各事業單位根據市場情況而定,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總的來說公務員的收入主要是根據職務升遷,而事業單位收入主要是根據專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