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老公參加了高中同學的聚會,回來感嘆說,沒想到現在這幫高中同學混得最好的竟然是以前上學期間那個成績平平的同學,而當初的學霸,經常得班里第一名的同學,現在竟然泯然眾人矣,雖然也比大多數人好,但也總覺得和他以前學霸的名頭不符。哎,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看來真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們當家長的也別只看孩子分數。我說,沒想到參加了同學會,竟然還悟出了教育孩子的真理,如果我們家娃以后每次考試都是倒數,我看你在不在意。老公反駁道:當然不是不重視孩子分數,而是不能以分數論一切,別總想著讓孩子當班里的前三名,有些孩子真不是那塊料,有些時候家長逼得太緊,孩子壓力也大。
沒想到老公還能對教育發表出一番見解,而且這番見解我還挺認同。學霸高處不勝寒,每個學霸都頂著很大的光環和壓力,尤其是高中的學霸。以前曾經聽當過20多年高中班主任的姑媽說過,教學期間,經常會遇到第十名現象,就是這些學生平時考試的時候幾乎都是徘徊在班里的十名左右,不顯山不露水的,但到了9年級開始發力,成為班里的黑馬,高考成績也是史無前例的好。
第十名現象的由來:
1998年,杭州一位從教20多年的老教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后畢業的150名學生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在這些正上大學或者已畢業的學生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第十名”現象。就是那些在第十名到二十名左右的同學,在畢業后反而更有創造力和潛力,在事業上表現的更出色,而那些備受老師寵愛,經常在班里保持前三的學霸,反而以后各方面平平。于是這位老師就提出了所謂的第十名現象,后來這個現象更多的運用到高中階段。
第十名現象的學生在高中都有這些共同特點:
首先:在七八年級的時候,成績都比較穩,班級排名大約都是在班級第十名到二十名之間來回徘徊。
再者,也并不是書呆子類型。這些學生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踏實學生,所有的時間都埋頭苦讀,兩耳不聞窗外事,上課也不是那種特別認真老實的學生。而是挺活躍,上課的時候也有閑心去做別的事情,該玩的時候玩得挺嗨。往往這兩類學生在九年級的時候可以迎頭追上,成為班級里的黑馬,在高考中表現出色,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這些學生就是人們常說的潛力股。七八年級的時候,雖然他們廣泛的興趣愛好影響了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沒有把全部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學習上了,但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也不差。而九年級都是對以前知識的復習和總結,由于以前留的有后勁,于是他們很能鉆研,探索,能夠學得進去,在九年級的關鍵時刻能使出全力,一鳴驚人,這樣他們往往能勝過那些只知道苦讀書,力氣已經用盡的學霸。
為什么排名前三的學霸日后容易暗淡,卻會出現第十名現象?
只追求學習成績的孩子,知識面狹窄,其他能力差
除了極個別極具學習天賦的孩子,大部分學生的學霸名號都是靠死讀書得來的。他們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課本上,很少涉獵其他的課外知識,雖然專業能力強,但忽視了人文能力的培養。而社會不僅僅是高分就能混得如魚得水的。而那些第十名現象的學生,專業知識也不差,但在學校期間興趣愛好廣泛,各種技能都有培養,在社會上更游刃有余。
只追求學習成績的孩子,心理壓力大,得失心重
那些在班里經常排名前三的孩子,整天都活在各科老師和家長的重點關注下,謹慎的維護著學霸的光環,成績稍有下降,老師和家長輪番上陣。導致心理壓力很大,成績稍微落后就誠惶誠恐,這樣得失心會比較重。然而步入社會,風雨和挫折都會難免的,如果得失心嚴重,經不起挫折,很難適應殘酷的社會競爭,很難成功。
而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學生,老師不太把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反而培養了他們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同時他們沒有爭班里前三名的心理壓力,學習較為輕松,張弛有度,心態比較平和。而這樣的人往往更能適應社會殘酷的壓力和競爭。
家長對孩子的培養不應該只盯著眼前的成績
當然這個現象也是把教育簡單化的一個典型例子,這個現象的論點和依據都顯得很薄弱,一個人未來的發展受很多環境因素的影響。但個人走上社會能否成功真不是取決于學習成績的高低,而是智商、情商、人際交際能力、環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比拼。但這個現象讓老師和家長明白:不要再把成績作為衡量孩子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的標準,一定要重視孩子各方面的培養。當然對大部分家庭來說,孩子的成績確實是跨越階層,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家長的目光要放長遠,不要只盯著孩子眼前成績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