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應該把問題改成“印度的經濟數據主要靠什么?”
這樣似乎更貼切些。
因為我們很多人對印度經濟狀況的分析和判斷大多是根據印度政府公布的經濟數據來進行的。
所以,問題恰恰就出在這些“數據”上。
最近常常都有這樣一種推論:印度的GDP增速超過誰誰了——印度的經濟增速超過誰誰了——印度的經濟超過誰誰了——印度成功了(誰誰相反)。然而你不能批駁這種觀點,否則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你干嘛不去跟美國比,一定要跟印度比?”
是啊!干嘛要跟印度比呢?我們不是一直瞄著美國的嗎?
然而,明明看著國王光著屁股在大街上走,一眾人等都在由衷地贊嘆“國王的衣服真漂亮啊!”,這時候明明不站起來說兩句真話,還是覺得對不起自己的良心的。管它能不能聽見,管它能不能聽得進去?
可以看得出來,2014年莫迪總理上臺之后,對印度的經濟是不怎么滿意的,于是他開始改革印度的國家統計局,他更換了統計局的領導,更換了首席科學家,更換了GDP的統計和計算方法,對印度的統計數據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暫且把這個改革稱為“莫迪戲法”吧。
“莫迪戲法”的老底很簡單,就是改變GDP的通行算法,于是2014財年印度GDP的增長率從4.7%一下子就跳到了6.9%,2015年的增長率更是變成了7.3%,一舉成為最快增長的大國。2015年1月30日的《華爾街日報》諷刺說:2014年印度選民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對經濟現狀感到不滿才將執政的國大黨趕下臺,這么一來,國大黨可以喊冤說在它執政的那些年印度經濟增長得其實并不壞了。路透社專欄作者安迪·慕科杰也表示: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這種借助統計方式修改將經濟增速提升50%的做法在過去30年中絕無僅有。
究竟莫迪總理是施展了什么魔法,使印度經濟數字一下子變得如此好看了呢?這需要我們從印度GDP的統計數據本身來尋找答案:
同時,在印度GDP的統計比重中,其農業占比僅有15%,工業僅占14.4%,服務業占比竟然超過了70%!這個比例比日本還高,同時印度經濟的“高增長”恰恰是它的服務業貢獻了66.1%。
那么印度的服務業究竟都有些什么呢?印度把其服務業總體上劃分了四大部分:酒店及貿易服務業25.3%、金融類服務業20.8%、社會服務業17.1%、以及建筑業8.9%,百分比為2016財年占GDP比重。
我們這里僅拿它的金融服務業來舉例吧。金融類服務業在印度的GDP構成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2016年占比達到了驚人的20.8%,而執世界金融之牛耳的美國金融業GDP其占比才僅為7%,印度的金融業占比是美國的3倍。從這個角度看,印度比美國還超級大國!2005年中國金融業GDP占比也為7%左右。為什么印度的金融業GDP占比這么高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政府把股市的市值增長都算做了GDP,這在其他國家是無法想象的。莫迪上臺之后為了籌集政府資金大量變賣國有企業資產,從而帶動股市持續上揚,由此帶來的GDP增速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與印度GDP“高速增長”相對應的是,在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2016年10月公布的《2016年全球饑餓指數》排名中,印度得到28.5分,在118個發展中國家中位列第97名,這是它在20年期間排名連續下滑的結果。該研究表明,“2016年底,印度約15%的人口營養不良,普遍存在的兒童消瘦和發育不良仍是一個嚴重問題。印度在2030年仍會得到‘中等’到‘令人驚慌的’饑餓分數。”
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印度5歲以下兒童中有超過6100萬因營養不良而發育不良。報告說缺少足夠的食物是引起印度兒童死亡、營養不良及發育不良的主要因素。食物不夠,再加上缺水、衛生條件差,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這些是導致兒童生病及患上痢疾等威脅生命疾病的主要原因。
就健康狀況而言,聯合國大會在其刊物《衡量188個國家與健康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對2015年全球疾病負擔的基礎分析》中,對188個國家的人口健康狀況進行了排名,印度因為其醫療衛生方面的狀況令人憂慮,在達到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最小,名列第143位。印度在醫療衛生方面的進展令人憂慮。在亞洲國家中,印度的排名甚至落后于緬甸(46分-135名)和菲律賓(50分-127名)。
在聯合國公布的2016年社會進步指數中,印度排名98,被納入“低級社會進步”類。該研究考慮了下述各種指標:基本人類需求(營養、水、衛生、避難、個人安全),健康的基礎(獲得基本知識的途徑,獲得信息和通信的途徑,身心健康、環境質量),機會(個人權利、個人自由、選擇、容忍和包容,獲得高等教育的途徑),這些都是決定單個國家排名的重要指標。在涉及人類發展指數時,甚至連泰國、印尼、斯里蘭卡、尼泊爾之類小國都比印度好得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