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大了,為什么會腿腳不便,經常疼痛呢?很多朋友都認為是“老寒腿”,因為著涼的緣故,或是骨刺等原因。其實是年輕時缺少膝關節保養的意識,年老后,患上了膝骨關節炎。
中華醫學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18版)》指出,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50%以上為骨關節炎患者,累及關節包括膝,髖,脊柱等,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膝骨關節炎的發病率為8.1%。
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等骨性結構構成,半月板、交叉韌帶、內外側韌帶及肌肉等組成。股骨及脛骨的末端由軟骨覆蓋。軟骨是無色透明的,在關節間起到緩沖減震的作用。大家熟悉的半月板,也屬于軟骨的范疇。隨著年齡的變化,這些組織會呈現變性或退變。
日常跑步、爬山、上下樓梯,膝關節都要承受身體好幾倍的重量,這些會給軟骨造成壓力及磨損。當年紀較輕,且軟骨代謝處于平衡時,適當的給軟骨施加擠壓或負重等力量其實是有助于護養軟骨。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或其他誘因存在時,軟骨代謝逐漸失衡,則容易導致軟骨磨損。最常見的加速軟骨退變及磨損的誘因如O型腿或X型腿,由于下肢力線(正常力線,股骨頭中心與踝關節中心的連線通過膝關節的中點)的不平衡,導致膝關節一側的應力集中及重心偏移,加重軟骨磨損。
舉個例子,軟骨就像是汽車的輪胎,是有一定的使用壽命的。使用的時間越長,輪胎的磨損就越大,特別是里程數量多,經常走不平道路的輪胎,磨損更嚴重。如果只有一邊磨損大,輪胎的高度就不一樣,行走的軌跡也會發生偏移,進而汽車的其他零件也都會受影響產生故障。
關節退行性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關節炎,主要是由軟骨退變引發,盡管其他組織如軟骨下骨、滑膜及半月板也參與其中。除了膝關節,各關節軟骨都會遭遇退變,故而骨關節炎可影響多個關節(如手指關節,髖關節等)。越是大關節、越是負重多(勞苦功高)的關節,就越容易產生磨損。磨損長期的碎屑甚至游離體(關節鼠)在行走或慢跑等機械重復刺激下,容易激發滑膜炎,導致局部膝關節的紅腫及脹痛(我們通常說的關節有積液,這個其實很好理解,是正常生理反應。比如,沙眼或者眼睛進了小沙子的朋友,要盡量避免用手去揉,越揉越刺激眼睛,淚腺就會分泌眼淚,會有紅血絲且痛)。我國有數千萬的骨關節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