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星星
編輯 | 八月
2017出現在朋友圈的十萬加文章的風向表明,我們對中年人群的爭論明顯不是很友好。中年人被冠以危機和油膩說法,被人從穿著打扮一直批判到精神建設。而青年人不走心的生活狀態卻被稱為了“佛系”。
一個油膩,一個佛系,褒貶之意,一看便知。但是自詡為清新寡欲看破紅塵的青年人,只是沒有被時間反復蹂躪,等青年人在佛系這種狀態浸淫很久后,說不定還不如被他們已經嘲諷很久的“油膩中年”。
2017年,我們關注的話題很多,從馬蓉到攜程,從攜程到北京,關注完北京再回過頭來罵劉鑫……年末還要忙著給你分類,看看誰“油膩”誰“佛系”,真的也挺累的。
誰都不想變得油膩,但全民瘋狂娛樂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被各種購物節,電視劇,標題黨新聞搞得油膩不堪。
電視劇很油膩,滿屏幕的摳圖戲不說,腦殘穿越片看2分鐘能被雷得外焦里嫩??磦€劇經常被撞臉流量明星的超爛演技+感覺沒推敲過的劇本+腦殘粉評論助推震驚得抖三抖。
審美觀被踐踏得畸形也就算了。你關上電視,不看微博,但是就算坐個公交,站牌上都是(你不想看的)熱播劇海報。
想看看新聞,就得忍受各種標題套路。色情的“女子見網友被下藥”“女子睡夢中被小偷強奸,和丈夫聊天才知道”,關于錢的“北京煎餅大媽月入3萬有2套房”“小偷被拘6個月,只偷了5塊錢”……雖然知道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新聞,但是這些標題套路滿滿,十分油膩。
面對這些熟手無策的油膩之處,年輕人還秉持著一種不看不聽不聞不問的“佛系”態度,中年人早就釋然,坦然融入到這種生活中了。
如果說“第一批90后”這種類型的文章是批判青年人身體素質的,那中年人直接被鞭笞了靈魂。
這年頭人不能拿保溫杯,趙明義就拿著保溫杯照了個相,立刻就被解讀成了:廉頗老矣。大家一邊惋惜黑豹樂隊當年多么搖滾多么流行,一邊感慨白駒過隙歲月不饒人。趙明義很無奈,自己拿保溫杯就是想喝茶而已,沒放紅棗也沒放枸杞,怎么一下子就從鐵漢變成“中年”了呢?
不僅如此,中年人的話題在今年刷爆了社交網絡。中年人職場半坡,就是中年危機;中年人喝酒擼串,放棄自我身材管理了;中年人熱心指導下后輩,這是好為人師;中年人心理壓力大,開始向宗教尋求心靈的寧靜,這就成了油膩。
這是網上瘋傳的中年男人油膩的標志。不過仔細看看,好像也沒有什么。比如說戴串和穿僧袍喝茶這種佛系的標志,莫名其妙就被歸結為了油膩。
再仔細看看其它,什么保溫杯里紅棗加枸杞啊,手機上戴保護套,車內擺佛像,這純屬個人喜好,怎么一眨眼就成了油膩的標志了呢?除此之外,被點名的汪峰老師可以說百口莫辯了。
總的來說,這些虛頭巴腦的評價標準,就是給不夠帥氣的人定制的。張震穿西服穿涼鞋又穿白襪,吳彥祖蓬頭垢面,金城武戴金鏈子,梁朝偉給你講茶文化,試問,你覺得油膩嗎?
這樣的吳彥祖你覺得油膩嗎?
以馮唐老師為首的人開始專門寫文章教中年人如何才能不油膩。油膩聽起來已經很嚴重,沒想到,油膩后面還要緊跟著“猥瑣”。
教中年男性不油膩的文章就鋪天蓋地出現之后,覆蓋面居然升級了。你以為只有中年男性才能被貼上“油膩”的標簽?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中年女性還沒反應過來,自己也已經成為了批判對象。文章又開始大寫特寫中年女性如何油膩。
很多中年人自己一時反應無能,這些習慣都保留了這么多年了,怎么突然就變成了油膩的代表標志了呢?于是有人就努力開始做出改變。
一個中年男人為了不油膩做出的努力
有人為中年人平反,說自己如何喜歡《我愛我家》里,和平這樣油膩的中年婦女。讓人不禁要想,其實有些油膩的做派,也只是中年人對待這個世界一種啰嗦而有善意的標志罷了。如果把中年人不夠紳士不夠酷甚至不夠文明的行為習慣,單純“油膩”二字表述,未免過于以偏概全。
有些人溫吞的性格明明跟我們青年人強調的“佛系”如出一轍,怎么到了中年人的身上,就全變成了油膩呢?
圣經里有句話說:“不要論斷人,免得被人論斷”。當我們給別人下“油膩”這種標簽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在不停地被人貼上標簽。
給中年人下完“油膩” 的定義之后,給青年人的定義是“佛系”。相比較起中年人,“佛系”總的來說還是個褒義詞了。本意是指一種云淡風輕的人生態度。佛系青年有如下表現:
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
“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
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
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佛系看似禁欲,但實際上難逃現實摧殘,實實在在雷打不動的,是隨著年齡增長的壓力。成年人的生活確實處處雷同:成功者已成功,還未成功的人一邊自嘲一邊擔心,殊不知這樣的自我安慰很油膩。
青年人開始年紀變大,漸漸開始害怕照鏡子,法令紋又深了,進口玻尿酸1支5000打不起國產不敢打,脂肪填充28000還是算了,心里自我安慰一下,佛系青年不追求容貌。
買的假發掉顏色,阿瑪尼粉底液疑似假貨,新買的面霜跟專柜買的不一樣,衣服發錯了尺碼,工作太忙沒時間跟賣家爭執,直接自動好評,標準的佛系買家。
同事都比自己強,老板每天都有新意見,想表達內心觀點又害怕影響獎金,只能給自己洗腦,“退一步海闊天空”,順理成章地成了佛系員工。
最令人焦慮的事,身邊不斷有人成功。一打開朋友圈就會恐慌,自己花唄沒還完,出國的朋友曬盧浮宮的展覽了,進了BAT的同學股票小賺了一筆,比自己丑的整容女同學嫁了土豪(已屏蔽),土豪抱著澳洲帝王蟹站在游艇前。自我安慰一下: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只是大器晚成,心態平復后看心情給人點贊,偶爾會說:真的太厲害(好看、精辟、等等)了!
一個佛系朋友誕生了!
每天下班走在地鐵站的路上,看到滿大街的奔馳寶馬,整個人生都灰暗了。每天擔憂房租話費交通費,談戀愛怕花錢,養孩子怕花錢,天天為柴米油鹽忙碌,不找個理由說服自己,換回內心的平靜,生活還怎么繼續?
所謂佛系,和中年大叔的油膩一樣,都是生活壓力下的自我改變。心里本想著做上天入地的孫悟空,迫于生活得自我催眠自己要做斗戰勝佛。
魯迅不是早就寫了一本《阿Q正裝》專門講這種“精神勝利法”嗎?
中年大叔信佛戴手串,那是歷經人生風雨之后想要沉淀。不過90后還很年輕啊,怎么能一直保持佛系的狀態?對生活不停地妥協,還怎么迎風前進呢?
再難也要把憤怒情緒調成靜音再擠出一個笑,獨處時再修煉“垂頭喪氣一分鐘養生法”。擠上玩看視頻不戴耳機的地鐵,穿過不要臉一直站在電梯左邊的人,回到家靜靜看書,早點擺脫自己看不上的工作環境。
90后只是想安靜一會兒,消沉一會兒。雖然這不是真正的消沉。知道月薪10萬的人不吃不喝干10年才勉強買得起房,月薪1萬還不到的人干100年也不一定買得起房,仍然會努力工作爭攢首付。
90后在思考,是父母希望留在他們身邊的愿望合理,還是來北京追逐自己的職業愿景合理。gao沒念過985,不是海歸,長相一般,家境一般的我到底在追求什么?然后面對已有事實,起點不高,也要努力奔跑。
90后在思考,如果婚姻注定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那一天,是否還需要邁出牽涉兩個家庭的這一步?把所有精力奉獻給title,父母,配偶,我這一輩子是否算白過。然后擺正心態,仍舊珍惜遇到的人,就算所有人都不相信愛情,也準備認真對待,因為還有期待。
所謂佛系,其實就是生活給你重擊,你躺平任嘲。人在面對巨大壓力卻無處可逃的時候,總是想像鴕鳥一樣,把頭埋進土里,原理一時的喧鬧嘈雜,但這只是要一個心外無物冷靜思考的空間。
但沒有90后會總是佛系地活著,因為他們還正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