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被臺媒封為四大黃金剩女的田馥甄Hebe,在參加一個公益活動時,不巧遇到催婚記者團。
采訪中,一名男記者率先挑起問題:“你對自己被稱為黃金剩女有什么看法?”
Hebe回答:“沒什么看法。”
隨后為了緩解尷尬,記者便說Hebe年齡小,不著急。
可另外有不怕事多的記者緊追著風口,直接問她打算幾歲結婚,Hebe忍無可忍直接回懟:“現在都什么年代了,還問這個問題,不是想要就可以有的。”
事后,她好氣又好笑地說:“我以為還在過年,是哪個親戚問的。”
年紀到了就該結婚,大多數到點的單身男女,都會像田馥甄一樣,走到哪兒,都會面臨催婚的壓力。
不分場合,不論親疏,冷不丁就有人跑出來問你一句:“哎喲,都這么大了,打算啥時候結婚?”
起初尚且會笑嘻嘻敷衍幾句,后來煩了直接懟回去又傷及感情。
中國式“關心”成了單身人士的夢魘。
催婚的人到底在催什么?
和田馥甄不同,現實生活中,大齡單身青年背后的催婚團團長,是父母。
他們一輩子大多數的關注點,都在孩子身上。
從孩子一出生,他們就馬不停蹄開始操心:
6歲該上小學了,想辦法幫孩子提高成績;
22歲入社會,找關系幫孩子選擇好工作;
26、7歲該生孩子了,婚還沒結?不行!
越是司空見慣的東西,越沒人反駁。
傳統的人生圓滿,恰當年齡結婚生子是必經之路。一心為了孩子的父母,自然不會落下這一環。
大齡且單身,聽起來處境凄涼,而父母認為,只要結婚,就能改變這種孤立無援情況。畢竟,自己當年靠著父母之命媒妁之約結了婚,也相安無事度過了大半輩子。
在他們眼里,愛情和婚后幸福感并不正相關。
只要對方條件配得上,對自家孩子好,就夠了。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里,陸亦可有一位從高級人民法院退休的母親,因為操心女兒婚事,每天想方設法催著陸亦可同事和領導給她介紹對象。
相比于大多數父母,陸亦可的母親學識更高,但也不可避免踏上催婚之路。
除了希望孩子不孤單,“攀比”也讓父母對孩子的婚姻大事頗為上心。
當身邊朋友討論的話題紛紛從“孩子上什么大學”,變成“女婿/媳婦家世人品”,兒孫滿堂成了一種優越感。
而到了年齡不結婚的孩子,就像是在學校考倒數第一一樣:丟人!
三姑六婆討論起來,難免冷嘲熱諷兩下,“哎喲,你家孩子這么大都沒結婚啊,要變成老姑婆咯!”
父母面對這樣的壓力,心里難免焦慮。
從外面接收的負能量,便不由自主轉移到孩子身上。
即便知道在婚后,你可能會面對很多家庭矛盾,有些父母也會在這時選擇性忽視,寬慰自己:都是這么過來的。
催婚還是摧毀
世上并沒有該結婚的年齡,但婚姻被許多人加上了期限,如期完成才算合格。
《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包括北京、上海、江蘇在內的16個省份,被逼婚率都超過了70%,吉林省高達90%。有3%的青年還沒有到法定年齡,就面臨著被逼婚的命運。
殊不知,這樣的逼迫,可能會成為災難的導火索。
前天,一則新聞登上熱搜。
漢陽26歲的小伙寧帥多次被家里逼婚,婚沒有結成,反逼出了精神障礙。
“大家都結婚了,你還等到什么時候?”寧帥常常被母親這樣逼問。
自畢業以來,他一直沒談戀愛,這也成了父母一塊心病。
父母日復一日的嘮叨,對他來說就像是一場接一場的高強度審訊,審得他心力交瘁。
一次和父母參加完一場婚禮后,他開始把自己關在房間里,時不時還會摔東西,大喊大叫。
父母嚇得不輕,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是患上了情感性心理障礙。
其實寧帥不是沒有自己的打算,他覺得自己的工作還不穩定,才暫時沒有談戀愛的計劃。
而父母對他的反復轟炸,最終壓垮他的精神。
有的父母催婚,或許無形中耽擱了孩子的前程。
29歲的陳旭從湖南農大畢業,原本在西安從事外貿工作。
但父母擔心她年齡大了,嫁不出去,陳旭只好辭了西安的工作,回到家鄉當一名環衛工。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嫁了人之后就重新開始。”陳旭自己也這樣說。
有網友評論說:爸媽讓我讀大學,就是為了讓我走出去,可以過更好的、更灑脫的人生。
好的婚姻本該為人生加成,如果婚姻不但沒讓自己越來越好,還丟掉了本來擁有的發展機會,真的值得嗎?
事實也證明,趕在“時間限制”前結了婚,并不等于領到了幸福的“保證書”。
浙江海鹽一位29歲的姑娘與男友相處兩年,雙方父母都著急了,一直催著結婚。
對男友感覺一般,但拗不過父母反復催逼的姑娘,婚后不甘心,領證沒兩天就和丈夫辦了離婚手續。
請帖都散了出去,為了不礙著父母面子,倆人在離婚狀態下,酒席還是照辦了。
酒席過后沒幾天,兩人就開始分居,男方覺得姑娘是在騙婚,幾次討要彩禮無果,把姑娘告上了法庭。
兩人花了三天時間結婚又離婚,然后花了兩年來處理財產分割的糾紛。
被催婚,圖了一時的面子,但接下來是好是壞,都只能自己承擔。
民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辦理離婚手續的夫妻共415.8萬對,比上年增長8.3%。而在2007-2016年里,中國離婚人數累計達到了3062.8萬對,累計增長率達到98.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6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民政部門戶網站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催婚是愛還是變態》,辯手馬薇薇說:
面對再多壓力,或是覺得年紀大了沒有人要都沒關系。因為再可怕再孤獨,都不會比被人催著進入一段你還沒有準備好的婚姻更可怕。
愿你灑脫且自由
毛姆的《異邦谷田》里有一段話:“每個人在這個陌生而殘酷的世界中停留的時間都那么短暫,卻還要處心積慮地讓自己如此地不快樂,實在是很奇怪的事情。”
當被問到年輕時做過最后悔的事是什么?很多姑娘回答:“早早結婚。”
想實現自身價值,又被母親和妻子的身份所束縛。在兩者之間掙扎,為了家庭的完整,最后只能犧牲。
世界上最難走的路,就是違背自己的心意,勉強在一段關系里委曲求全。
劉若英結婚時,已經41歲了。那時,她問丈夫鐘先生:“婚后我絕不會在家里做全職太太,還是照常工作、唱歌、演戲、寫作,哪樣都不耽誤。你會不會覺得很虧?”
鐘先生對她說:“就是因為你這么豐富這么有趣,我才娶你的;如果把你娶回來,你就不干那些事了,只在家里給我洗衣服做飯,我才覺得虧了。”
不在一段關系里委屈自己,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婚姻不是游戲,也不用攀比,早點遇到,還是晚點遇到,這些都不是問題。
前天,微博上有人被催婚,過年為了躲親戚,她跑去了日本。
但三月生日時,父母還是叫上了全家人為她慶生。本來以為會是一場惡戰,沒想到卻收到了來自父母的一封家書,上面寫著:
我和你的母親衷心地希望你可以開心,可以灑脫且自由。
所以從今天起,我們都要知道,賢妻良母,相夫教子是一種選擇,風情萬種,然后百年孤獨也是一種選擇。
好友轉述黎老師面臨的催婚壓力 / 微博
電影《無問西東》里,王力宏飾演的沈光耀想當兵,遭到家人反對。他以為父母反對是因自己是家中獨子,但母親這樣解釋:
“因為我們是想你,能夠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歡的女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為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能夠享受到為人父母的樂趣。”
婚姻像一座圍城,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而經歷了幾十年風雨的父母,總比我們更清楚一段婚姻多難經營。
比起鄰居女兒出嫁的羨慕、想早點抱孫子的渴望,孩子的幸福可能更重要,因為“我不能為了自己承歡膝下,而剝奪了你的自由。”
就像馬東問柳巖,你相過親么?
柳巖說她相過好多,也主動要求別人幫她介紹相親對象。
一起的蔡康永卻說:柳巖小姐很感謝別人催她。而我對我過世的爸爸媽媽最感激的事情就是他們從沒催過我。如果他們在世的時候催我結婚,你們看不到一個自由自在的蔡康永坐在這里。
如果婚后還沒有單身時過得快樂,那結婚又有什么意義。
剩女剩女、單身未婚,真的沒什么不好,至少不會為了一紙協議,讓自己一生過得不開心。
幸福的婚姻,催不得,也求不來。至少,在遇到對的人之前,不要隨便找個人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