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字所指,除了“變易、變化”,還有“不易”與“易簡”。
所謂“不易”,是說變化的規則是不變的,譬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句話所描述的情況是不變的。又如四季不斷運行變遷,但其春夏秋冬的順序是不變的。
至于“易簡”,則以易為時間,簡為空間。易為乾卦,充滿無窮的生命力,在時間中生生不已;簡為坤卦,具有無限的包容力,在空間中完成一切。所以這“變易、不易、易簡”三詞是對《易經》的初步理解。寬泛的講易經就是講的宇宙,時間,空間的運行變化規則。
組成易經最多的符號是橫線,那么這些橫線代表什么啦?八卦是由陽爻與陰爻所組成三條橫線,就構成了我們所見的基本八卦的圖形。
為何需要三爻?
這的和伏羲創造先天八卦說起,當年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氏抬頭觀天文、低頭察地理、中間通人事,通過對天地人的三種觀察,他悟出了“八卦”。
通過上面解釋大家就有所了解,所以它們象征了“地、人、天”。后來組合為六爻卦時,則由下而上每兩爻代表這三才之一。要特別注意“由下而上”,這是《易經》畫卦的規則。做人處世不也是如此嗎?底下的結構不穩,又怎能往上建設?
組成八卦的基本單位字符是:
乾:乾三連 坤:坤六斷 震:震仰盂 艮:艮覆碗。
離:離中虛 坎:坎中滿 兌:兌上缺 巽:巽下斷。
這八卦的名稱是專門術語,必須記住。這八卦稱為“經卦”,表示基礎之意。我們即將看到的“先天八卦圖”與“后天八卦圖”,都是由這八卦所組成,只是排列位置不同而已。
出現在易經書中的六十四卦。是由八經卦兩兩相重,就形成六十四卦,又稱“重卦”,每卦有六爻。
這些才是《易經》的主體。
以乾卦為例,六爻皆陽,在讀法上,由下而上要念成“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二,三,四,五,上”代表位置。
九”代表陽爻。
再以坤卦為例,由下而上讀成“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六”代表陰爻。
九為陽爻,六為陰爻,理由之一是:陽爻為奇數,主動,而九為動之極(一、三、五、七、九)。
陰爻為偶數,主靜,而六居偶數之中,為靜之極(二、四、六、八、十)。
理由之二是:在五個生數(一、二、三、四、五)之中,奇數相加為九,偶數相加為六。
由于六爻卦是由兩個三爻卦所組成,所以有下卦(內卦)與上卦(外卦)之分。這兩卦合成的六爻,代表六個位置,其中以“二、五”為佳,因為它們居于下卦與上卦的中位。居中則前有屏障后有靠山,也表示言行適中,較為合理。
此外,陽爻若在剛位(初、三、五),陰爻若在柔位(二、四、上),則較有利。這是“當位”的考慮。
此外還有“乘承比應”。“乘”是上對下,“承”是下對上,陽上陰下較為穩當。“比”是比鄰,指鄰近二爻的關系。“應”則是指下卦三爻與上卦三爻的對應位置,如“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若是一陰一陽則為正應,兩者同為陰或同為陽,則是敵而不應。正應可以互相支持,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