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大家都知道,那是秦始皇為了抵御外族入侵,建造的超級大工程,可是當你爬上長城之后就會發現,如此高的山峰,人爬起來都很費勁,更別說戰馬,所謂長城修建抵御外族真的有意義嗎?
萬里長城
首先,長城的修建肯定是有意義的,在動畫電影《花木蘭》有片段描述,當匈奴試圖越過長城入侵中原時,被守衛發現,守衛拼死點燃烽火,隨后長城烽火陸續依次燃起,狼煙滾滾,將敵人入侵消息傳遞到京城,很好的詮釋長城的第一個作用—預警!
烽火狼煙
有了長城花木蘭們平時可以耕作紡織,一旦有警,他們就可以從容的動員訓練。實際上,純粹從軍事上征服長城的行動幾乎沒有,滿清八旗號稱滿萬無敵不也得繞道蒙古嘛?
滿清八旗
其次長城并不是一個孤零零的長城,在長城外圍還有一系列據點。通常其預警牽制作用就是這些據點。王朝越強大,外圍據點就越多,當王朝相對弱時,據點就越少。而在長城之后,還有一系列后勤補給點兵站,游牧民族想要攻進來,就得先拔掉個個的據點,等到筋疲力盡趕到長城時就會發現,已經有一支兵精糧足全副武裝的軍隊,躲在城堡里等著他們,這就是長城的第二功能—維持戰線。
長城據點兵站遺址
如果游牧民族想要繞道,完全可以任其盡情的繞道,等到游牧民族終于找到長城的薄弱據點,準備進攻時就會發現,長城短時間就會聚集成千上萬兵馬,也就是說在陜西看到的吳老二,同時也會很快在山西出現,這就是長城的第三個功能——運輸通道。
長城
其實長城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封鎖線,游牧民族的生產方式決定他們收成十分不穩定。由于科技落后,他們幾乎不會采礦,鐵鍋鐵盆這種東西都要依賴跟中原王朝互市交易獲得,就更不用說刀劍箭頭,同時長城作為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水嶺,也阻隔了中原文明向外傳播。一旦游牧民族跨過長城,他們就可以利用農耕文明的工匠技術,裝備自己。游牧的軍事加上農耕的生產,簡直就是冷兵器時代近乎無敵的存在,蒙古帝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成吉思汗用農耕技術武裝過得蒙古鐵騎,開創橫跨歐亞大陸、疆土遼闊的元朝時代。
所以長城更像是安全屏障,把亞歐大陸不穩定因素游牧民族控制在安全范圍之內。長長的蜿蜒巨龍盤踞在我國北方,同時也象征著 中國圖騰—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