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17財年第四財季財報。整個2017財年,阿里巴巴營收為人民幣1582.73億元,同比增長56%。凈利潤為人民幣412.2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712.89億元下滑42%。基于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人民幣578.71億元(約合84.0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427.91億元增長35%。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京東近期公布的2016年財報,全年凈收入為260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2016年全年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凈利潤達到10億元人民幣,首次實現整體盈利。
作為國內兩大電商大佬,電商界剛迎來了京東首次實現盈利的重大消息,又見證了阿里的利潤狂飆。但阿里財報公布后,大量直接針對競爭對手京東的利好新聞稿和評論集中出現,卻讓這件事有了點變味。
在這份光鮮的財報背后,依然能夠看出阿里的隱憂:基石業務電商活躍用戶增長速度正在放緩、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興業務仍處投入區且業內好手眾多。阿里雖然體量巨大,但從增速看,被京東趕超的可能性還是十分巨大。
因為京東比淘寶天貓更快,一季度京東同比增長是55%,淘寶是18%,天貓是34%。新增活躍用戶京東是74%,淘寶是22%。電商、科技市場見證了太多行業龍頭在短時間內被新興競爭對手趕超的故事,雖然阿里和京東代表了兩種不同的電商模式,但在京東消費、客戶、物流體驗更勝淘寶天貓的今天,加上京東持續性的快速增長和盈利達成,誰又敢說阿里可以高枕無憂?
直接的財報數據對比上,營收方面京東領先阿里的不是一星半點,可見京東電商模式的無限潛力。但在利潤上,京東2016年的竟然喜人地迎來首次整體盈利,但與早已開始收割利潤的阿里相比還是有差距。不過就這兩個體量的電商巨頭而言,短期的利潤遠不是直接對比的核心指標。
從京東集團發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來看,一季度京東凈收入達762億元,同比增長41.2%,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凈利潤達到14億元人民幣,和去年同期凈虧損2億元人民幣相比有了大幅增長,并且超過了其2016年全年10億元的經營利潤。
一個季度的利潤就已經達到了如此驚人的增幅,如果按照這個加速度繼續增長,趕上甚至超過阿里只是時間問題,而這個時間還不會太久,因為經歷過了建設期的京東目前已經開始進入了利潤收割期。再加上京東電商在物流、體驗、用戶上的發展成熟,大量電商用戶對京東模式的認可,京東未來的高速發展幾乎是板上釘釘。可見京東雖然利潤落后,但持續穩扎穩打的發展戰略還是讓它擁有可預期的良好未來。
長期以來,阿里一直是國內電商龍頭。但隨著京東的快速發展與行業、用戶看好,國內電商再也不是阿里一家獨大的情況,京東作為后來者大有快速趕超的趨勢。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近年來京東繼續保持穩扎穩打的態勢,對旗下平臺的所有環節體驗做到極致,相應的也收獲了海量用戶的認可。但阿里卻愈發分散精力,核心電商平臺的用戶體驗與購買體驗提升乏力,卻每每在營銷、公關戰中強吸眼球,隨著阿里巴巴業務線的極速擴大,讓人們對阿里核心電商業務在未來的發展很是擔憂。
在日新月異的電商領域,需要保持時刻“初心“,因為電商的所有未來都建立在使用體驗上,而不是各類堆疊的美好數據。對比阿里和京東近期的表現,現在的阿里是不是開始有種”失心瘋“的癥狀?
從一家獨大到雙足鼎立,京東和阿里帶動國內電商市場持續繁榮。希望京東繼續保持目前這種穩扎穩打的態度,繼續將電商購物體驗帶到一個新境界。也希望阿里擺脫最近的這種“失心瘋”的趨勢,回歸電商本心,把精力放在提升平臺體驗和用戶滿意之上。
①復制“ityubin”,在“添加朋友”中粘貼搜索號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