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喧鬧的五一假期之后,我們再次沉下心來來思考一些行業問題。在電商行業格局穩定多年之后,拼多多從下沉市場崛起;在巨頭環伺之下,字節跳動借推薦算法殺出重圍,互聯網的今天,離“終局”還有很遠。在互聯網領域,還有哪些我們不可忽視的上升力量?我看到了百度——人們獲取信息和服務的強大入口。
在五一節前舉辦的 2021 百度萬象大會上,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沈抖發布了百度移動生態“X+Y”業務布局,和服務化、人格化戰略。簡單來說,X 是指以信息獲取為特征的入口產品“橫向開拓用戶規模”,Y 是指服務及交易為為特征的行業深耕,“縱向深耕行業垂類”。并在此布局下將整個百度移動生態向服務化、人格化戰略方向升級。
在此戰略下,百度移動生態將不止擁有知識與信息,百度會成為成為一個用戶可以高效咨詢、進行交易、獲取服務的平臺。
與此同時,整個互聯網行業大背景也在發生深刻改變。在過去二三十年的時間里,互聯網高速發展,互聯網行業也迅速成長為影響國計民生和每一個人生活的大行業。時至 2021 年,互聯網用戶增量紅利早已見頂。根據 QuestMobile 在4月27日發布的《2021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在 2020 年 5 月達到 11.64 億高位后,已經出現一定程度回落。
很多互聯網企業在用戶增量紅利時代背景下積累一套行之有效的“互聯網思維”或者是“打法”,并且在用戶和流量高速增長的互聯網“快時代”,創造了很多規模和財富神話。
然而時代背景已經改變,增量紅利的消失可能讓一些試圖快速突破的“思維、打法”失效,只有“修煉好內功”的企業才有可能脫穎而出。對技術的十幾年如一日的高投入,疊加歷史機遇,讓百度再次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上升力量。
持續高比例技術投入
在 2021 百度萬象大會上,沈抖分享了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的一段話:百度有 1 塊錢,會投到技術里;百度有 1 個億,會投到技術里;百度有 100 億,還是會投到技術里。
從數據上,財報顯示,百度 2020 年度營收超千億,核心研發費用占收入21.4%。另據李彥宏的公開分享,在過去十年,百度每年研發費用占收入的15%,這在全球主要高科技公司中,都是不多見的。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百度在技術研發上遵循“笨思路”,就是“不討巧”:技術布局不求短期回報、技術覆蓋力求全面。
這樣一家以技術立身的企業,二十一年的積累,會讓技術的長期價值得到極大地釋放。因在中短期內,科技公司的技術優勢未必能轉化為市場優勢,技術研發投入也未必能夠獲得與之匹配的商家價值,但是長期來講則是技術而非產品、運營或者營銷,決定了科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對技術進行持續高比例投入未必對所有科技公司都是好的生存策略。因為互聯網競爭瞬息萬變,能否活下來都是未知數,前途未卜的創業公司的確更應該做一些立竿見影的產品或運營而非技術投入。這也說明了百度的不同。
行業內一直有句話叫“百度的技術、騰訊的產品、阿里的運營”,每家互聯網頭部企業都有自己的基因和所長,當企業的所長遇到匹配的時代,才能沖上浪潮之巔。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數十年一遇的人工智能技術革命浪潮下,百度這個技術理想主義者、長期主義者,可能會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
智能搜索與智能推薦
對于一個規模龐大、業務繁多的企業,想要快速了解它,就是要看它的基本盤。雖然百度今天的業務范圍遠不止搜索,但以搜索為根基的百度移動生態是百度核心業務和第一增長引擎,理解了搜索和百度移動生態,我們就理解了百度的基本盤。
最初的搜索引擎,并沒有利用今天所理解的人工智能技術。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用戶在搜索框中輸入問題,機器去理解問題并推送給用戶答案。所以可以說,搜索引擎的本質,就是在利用人工智能在解決問題。
而智能搜索和智能推薦是利用了更多人工智能技術,使搜索和推薦的連接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這里的連接已經不僅僅是人與信息的連接,更是指人與人、人與服務之間的連接能力——這也正是在本文的開頭,百度移動生態服務化、人格化戰略的內在邏輯。
從本質上來講,搜索是人們主動獲取信息和服務的方式;推薦是人們被動獲取信息的方式。兩者各有所長,也適合不同的場景和人群,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一個全面的信息和服務引擎。
搜索和推薦如果單獨來看,行業內都不乏競爭對手,但在智能搜索+智能推薦的雙引擎上,百度幾乎是唯一一個都非常領先的平臺,這是百度移動生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移動生態護城河
我們先假設一個問題:如果有人做出一款和微信一樣的 App,會價值幾何?
答案是零。
其實無論是在互聯網領域,還是在其他領域,都有這個規律:撼產品易,撼生態難。微信已經絕不不僅僅是一款即時通訊工具,一個App,而是成為一個社交生態。百度移動生態同樣如此。經過 20 年的積累和優化,百度早已經成為了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核心的生態,而非僅是搜索引擎。
是即使有人能夠在搜索技術上能與百度抗衡,百度百科、知道、網盤、貼吧、經驗、文庫等產品經十幾年積累發展而來的護城河,也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從生態特點的角度,人類娛樂口味的變遷速度,要比人類知識體系的迭代速度快得多。人們今天喜歡的一種娛樂,明天未必還會喜歡;但人類科學與知識大廈的建設,則是在千百年來一磚一瓦逐步構建的,所以知識生態的留存價值和穩定程度,要遠高于膚淺、快餐式的娛樂化內容。
今天,短視頻娛樂來勢洶洶,裹挾了人們的注意力和精力,占據了互聯網越來越高的流量。但據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的傳播學觀點,可以說,短視頻媒介本身就決定了其娛樂化本質。從千百年的時間尺度上來看,人類文明是在走向娛樂化,但也在走向理性化,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娛樂化生態的社會價值和貢獻會高于知識化生態。
短視頻這樣的娛樂平臺占據了人們過多的寶貴注意力和精力,但這個趨勢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其實自2020年9月以來,目前頭部短視頻平臺用戶量已無大的突破;而與此同時,早已穩定發展多年的百度App 卻仍在增長。根據 QuestMobile 數據,截至 2021 年 3 月,百度App 月活用戶規模已達 5.6 億,在過去 18 個月里凈增 1 億。
如前文所說,百度移動生態擁有的不只是搜索引擎,也不只是智能搜索+智能推薦,而是一個高效的技術+工具+內容組成的移動生態。其競爭力、穩定性與生命力,可能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預期。
服務化與人格化
在文章開頭我們提到,在日前的 2021 萬象大會上,百度重磅發布的戰略是服務化、人格化。其實百度是洞察了一個趨勢,或者說搜索的本質:用戶來百度其實是為了一件事,為了達成一個目的,本質上百度是服務的節點。
在以前,百度會把用戶的需求倒流到百度以外,給用戶很多選擇,讓不同的網站、商家來滿足用戶的需求。但其實,百度如果有意愿、有能力服務好用戶,用戶就可以在百度生態之內解決掉自己的問題、滿足自己的需求了。而不用讓用戶在不同的網站和 App 之間跳來跳去。
可以說,搜索引擎發展的一個必然方向,就是服務化。
至于人格化戰略,其實從用戶需求的角度,也并不難理解。移動設備比如手機,極大地延伸了我們的觸達能力,但人的本性并沒有改變,在虛擬世界的我們依然是群體動物,依然渴望與真實的人而非機器與交流。
人格化其實就是讓你看到一個人的文章或者攻略寫得好的時候,就能直接觸達他,能夠和他交流;其實就是在你的車壞了的時候,能夠快速地找到一個懂修車、熟悉你車型的人,告訴你可能是哪方面的問題,應該怎么修。
至于百度移動生態的 X+Y 業務布局,其實是在人格化、服務化戰略之下,產品的定位與價值的坐標系。
見微知著
我們很難預判一個企業的戰略是否能夠成功,因為影響的因素過多。我們只能看這家企業是否擁有支撐這個戰略的基本面與業務趨勢,前者我們已經講了很多;至于后者,暫且用 2021 百度萬象大會上公布的一個小數據來說明:目前,百度健康每日在線問診量達到達 85 萬,并且仍在高速成長中。
85 萬并非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但對于模式的驗證已經足夠,這已經能夠說明“服務化”戰略路子沒有走錯了。
不同于創業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可能會面臨的技術、人才和資金瓶頸,百度擁有超千億的營收和頂尖的技術人才,讓它可以在一旦找準戰略和路徑之后就大舉投入,以鞏固地盤。
科技和互聯網行業發展還遠未到終局,才僅僅是下半場,還可能發生深刻的格局改變。百度服務化戰略如果押注成功,將成為行業中舉足輕重的上升力量,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服務的強大入口。
讓我們拭目以待。
完 同步更新以下平臺 雪球 丨 搜狗號 丨 人民號 丨 新浪看點 學習強國 丨 同花順財經 丨 鳳凰號 丨 艾瑞網 藍鯨財經 丨 中金在線 丨 云掌財經 丨 企鵝號 界面新聞 丨 澎湃 丨 品途網 丨 科技先生 富途牛牛 丨 老虎證券 丨 Twitter 丨 大風號 潮起網 丨二牛網 丨 大魚號 丨 易車網 丨 鈦媒體 百家號 丨 今日頭條 丨 搜狐號 丨 網易號 丨 財富號 新浪博客 丨 價值中國 丨 CnBeta 丨 騰訊博客 丨 虎嗅網 天涯論壇 丨 新浪微博 丨 脈脈 丨 封面新聞 丨 天極網 螞蟻財富丨 一點資訊 丨 通信人家園 丨 嗶哩嗶哩 丨 知乎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