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圈子里很活躍的董明珠再次站上風口浪尖,這次讓她上熱搜的是一則股權激勵公告,以及給自己發的七個億的大紅包,這些都讓格力這個三千億大白馬的股價再創年內新低。
格力此次推出的員工持股計劃,最引人注目的一點無非就是只要業績達標,員工購買自家股票就可以享受五折優惠。
董明珠的野心不僅在于要給員工一人一套房,還要實現員工持股。格力電器股價今天紅開后持續下挫,市值已經跌破3000億。
董明珠或許想不到,本來是為了面對業績和股價壓力推出的方案,如今卻反而幫了倒忙,讓格力的市值蒸發了一百多億元。
從手機到新能源汽車,從芯片到高端醫療,但格力的多元化嘗試幾乎都雷聲大雨點小。
“牛刀小試”
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如今已經67歲了,是個隨時可以選擇退休的年齡。格力電器卻沒有退休的一天,只能不斷往前。
低廉的籌碼,肉眼可見的利潤,如果考核目標能達成,那么格力的利潤或許將超過三年前的262億歷史記錄。
但董明珠忘記了與空調高度相關的房地產已經變成寒冬,壓貨游戲玩的通的話董明珠又為何要去直播帶貨、去做手機、新能源汽車領域呢。
格力電器6月20日的公告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其中,“5折購股”、“人均25萬元”、“董明珠或浮盈8億”等這次方案的關鍵信息,也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格力電器投資者中不少人認為,這個方案過于向董明珠等管理層傾斜,但也有人認為這個方案無可厚非。從格力電器股吧留言來看,大多數人持有前一種觀點的。
股權激勵的本質是激勵董事長、總裁、總經理等核心決策層之外的員工,因為這些人不需要重復激勵。
格力這次30億元員工持股計劃或許只是“牛刀小試”。
格力拿出一個多億股股票用于1.2萬員工的持股,可以說在價格上董明珠是5折大甩賣自家股票。這些股票是格力之前花了60億元的大額回購來的。
科技公司里給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包“大紅包”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比如在小米上市之前創始人雷軍得到了接近百億的股權激勵,但對于格力這樣在資本市場已經20多歲的老玩家來說,這樣大規模的激勵計劃有點反常。
比如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蘋果,掌門人庫克的股權激勵計劃總價值約1.14億美元,還沒董明珠的3000萬股認購權價值高。
而且想要拿到激勵,要達到的標準還要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和股價增長等。而格力的要求卻是建立在格力去年疫情下凈利潤下降超過10%的基礎之上。
員工低價持股很常見,但不常見的是格力這次設置的任務門檻太低了。不過實際上并沒有外界想的那么簡單。只要今年和明年的凈利潤比前兩年分別增長10%和20%,這個數字看起來完成起來很簡單。
但格力業績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下滑,業績走下坡路的情況下扭轉乾坤壓力并不小。
而且盡管格力電器涉足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廚房家電等領域,但從年報來看空調依然是格力的命根子,貢獻了超過七成的營收。
隨著越來越多的玩家不斷進軍下沉市場,國內空調賽道已經是存量市場,目前空調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僅為4.67%。
拿到股份的條件是讓未來兩年的業績恢復到格力前幾年的業績水平。
造成這一局面的是如今已經陷入增長困境的空調市場,今年一季度國內空調市場的零售額為258億元,而2019年同期為417億元。
利潤空間也被材料成本的漲價大大壓縮,2021年一季度格力34.53億元的凈利潤,還是沒有恢復到2019年同期的水準。在空調生意不景氣的情況下恢復到之前的盈利水平可不簡單。
2
丟掉寶座,老對手反超
但如果對比美的掌門人方洪波,董明珠的吃相也不算什么。
作為格力電器的“靈魂人物”,董明珠在格力的16年里總共拿了7787.33萬元的工資。
相比之下,美的方洪波大多數年份的工資都高于董明珠。方洪波近8年的薪酬為6550萬元,而格力董明珠的為5979萬元。
當然,對于方洪波、董明珠來說,年薪只是收益的一小部分,主要的收益還是來源于上市公司的股份。
方洪波目前手中持有的美的股權的價值高達84.2億元,相比之下,董明珠所持股份對應市值為51.04億元。
此外,格力過去兩年和老對手美的的競爭力不從心,保持了20多年的中國空調老大的位子如今已經送給了美的。
美的去年營收1212億元,而格力空調營收只有1178億元。導致這一切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格力落后一步的渠道改革。
采用線上渠道,毛利率最高可以達到38%,而格力采用的經銷商模式只有30%。采用現有的經銷商模式讓格力的毛利率天花板也只有33%。
早兩年完成渠道變革的美的發動價格戰,被迫迎戰的格力因為大幅降價直接削弱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凈利潤率已經腰斬。
價格優勢提升了美的的市場份額,而格力的市場地位則不容樂觀。
所以格力電器在渠道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效果也是有的,比如擴大了線上銷售比例,幫助經銷商消化了庫存。
隨著渠道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格力或許能打造王者歸來的局面。
因為一方面,格力再次打開利潤空間,去年四季度的凈利潤率為2018年以來最高水平。
核心業務空調也更注重線上了。格力去年的線上零售額份額將近三成,但是高達35.1%的線下零售份額依然是線上渠道不可撼動的。
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過去十年你追我趕不分上下。
但在房地產萎靡不振的今天,格力已經連續兩年業績下滑,而美的的業績增速始終正向發展。
美的的多元化發展也走成功了。格力雖然也在嘗試多元化,但多元化產品并沒有貢獻多少業績。
格力的空調業務占比高達70.08%,相比之下,美的的營收結構更加多元化。
3
董明珠的“副作用”
除了這個爭議的股權激勵問題外,董明珠要為員工分房也頻頻上熱搜。
6月9日,董明珠在湖南衛視《初入職場的我們》欄目中,用足夠優秀才能先拿到房,不夠優秀只能慢慢等,回復了員工“來了五年沒分到房”的問題。
6月15日,格力送給員工的3000多套房即將交付使用,但是即便有股權和房產激勵,也阻止不了格力電器高管離職的腳步。
今年2月21日,已在格力工作近30年的董事、執行總裁黃輝離職,黃輝是格力“名副其實”的元老,并被認為是董明珠最有可能的接班人。
格力集團最大的不確定因素無非就是下一代的企業接班人選。董明珠在格力這些年的發展中被人們貼上了“霸道”、“獨裁”等標簽,個性化的掌門人好處自然有很多,但問題是如何讓格力再出一個董明珠級別的掌門人呢。
況且格力還在為接班人問題而頭疼的時候,格力的強勁對手美的已經找好了接班人選。那就是一直都沒有讓創始人何享健失望的方洪波。
方洪波讓美的的市場估值攀升到六千億,一萬億市值的日子也不是沒有可能。時過境遷,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美的集團已經追上甚至超越了格力集團。在產品多元化的市場上,格力集團的小家電產品遠不及美的集團。
格力電器目前的困境,是董明珠的“副作用”。
不可否認的一個問題是,董明珠的個人色彩不管是在公司內部還是對外形象都相當濃重,最典型的就是線上渠道的格力董明珠店,以及格力手機董明珠的開屏畫面。即便是花了四百億買股份的高瓴資本也撼動不了董明珠在格力電器的話語權。
多元化時間太晚,空調產品標簽過于明顯,這些是格力電器多元化發展失敗的重要原因。
這次股價下跌最心疼的莫過于高瓴資本的張磊,花了四百億買了15%的格力股權,因為股價的下挫一天就損失了20多億的真金白銀。
從一級市場入股的高瓴,是低價入股的,但這也有代價,那就是要把更多權利讓給董明珠。
格力管理層享有收益的41%,也就是說高瓴資本花了400多億元入股格力,收益的四成卻都屬于董明珠。
董事會席位也是最值得注意的一點,作為格力大股東的高瓴,手上只有分紅的權利,無論是格力管理層還是董明珠都無法影響其決策。
格力依然是董明珠的格力,而不是張磊的格力。
但這也正是格力的問題所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