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介紹我是誰
本期內容有哪些
聽一聽:制定教學目標的策略
讀一讀:基于數學核心素養下的“讀、寫、說”習慣養成
笑一笑:輕松一刻
輕輕松松聽聽書
堅持閱讀8分鐘
基于數學核心素養下的
“讀、寫、說”習慣養成
幾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我意識并感悟到,數學課堂實際和語文課堂有相通之處,讀寫說能力的培養已經不是語文課堂的特權了,數學能力的培養已經不僅僅是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了,我們還應該重視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堂上的“讀、寫、說”的能力。
培養學生“讀”的能力,為學生“寫、說”奠定基礎。
讀課本
數學課本是教師教學的工具書,更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媒體。充分利用數學課本,精心指導學生閱讀,有利于進一步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努力讓他們帶著教材走向教師,有利于加速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升華。“用教科書”會學的第一步就是要有閱讀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會閱讀教科書開始。
設計層次性自學提綱,為學生閱讀課本降低難度。
有的學生自己就可以看懂課本的設計(但這是少數),進行自學,但多數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既要面向全體,又要兼顧差異,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努力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各自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選擇不同層次的數學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案例】
《認識方程》(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
讀情境圖第一次教學:
出示情境圖、學生讀情境圖。
一:你看到了什么。(體現略讀)
二:你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體現了精讀)
三:寫出各圖中的等量關系。(體現了數學的價值)
這里的自學提綱的設計,體現了以下幾個作用:
(1)讀的層次;(2)在情境中提取有價值的數學信息;(3)通過寫等量關系把學生的思考,外在表達出來;(4)在交流活動中,讓師生、生生的思維碰撞,達成對知識的共識。
在第一次教學完之后,在教研中我們達成了這樣的共識:
(1)一讀:你看到了什么?我們覺得我們應該要調查學生,讓學生說一說他們能看到些什么?我們認為看到了什么要有指向。
(2)二讀:你獲得了什么數學信息?
關于數學信息,這四個字,覺得學生未必理解其含義,我們可以具體些,化成一些學生可理解的小問題,讓學生去獲取。
對于情境圖中的數學信息,要抓住數字和文字,如圖一中的正好,圖二中的一共,圖三中的剛好,要抓住關鍵。
聽了大家的指導,我對于數學信息的處理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其實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在課堂上就讓學生找數學信息,也不管學生是否明白,其實,我們的課堂語言,要讓學生聽得懂,聽得明白,并且能滲透一定的數學方法。關于數學信息,我們不要籠統,要問題化,細化,讓學生目標明確,有方向。設計自學提綱要指向明確,在小范圍內獲取數學信息。課本上的三個具體情境圖,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學生要怎樣觀察情境圖才能獲取良好的數學信息,才能準確找出情境中的等量關系呢?這就是我們教師給出學生讀圖提示中需要考慮的,所以讀圖提示要設計的有指導性,要讓學生從圖中發現找等量關系的關鍵。研讀教材,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教材,去考慮問題。
讀情境圖第二次教學:
出示情境圖、學生讀情境圖。
一:你從圖中獲得了哪些數據?
二:圖中的關鍵詞語是什么?
三:寫出各圖中的等量關系。(板書在黑板上)
教師設計自學提綱的目的是為了降低閱讀的難度,也是為了讓學生慢慢的學會去讀課本,去思考課本的設計,去和課本更好的交流,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因此教師得用心鉆研教材,課標,用心讀懂學生,設計適合多數學生的自學提綱。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現在能看懂課本設計的學生越來越多了。
讀題
解答題目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事情,每節課都要做。從讀題(審題)入手,培養閱讀習慣。在審題時,文字題目要引導學生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句或圖形特征,弄清出現的主要概念,找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從而理順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讀題要做到“一題三讀”,對于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級的“一題三讀”具體要求是:一讀指字讀題;二讀找出數據;三讀列出算式;高年級的“一題三讀”具體要求是:一讀明問題;二讀找數據;三讀理關系。這里的“三讀”不是一個準確的數字,一般說來,文字題要讀幾遍才能弄清題意,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這樣的要求實際上是對學生“讀”的方法的指導,有了方法的指導,就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讀”的能力了。讀計算題時:一、看清題中的數字和每個運算符號,二、分析數據特點與運算之間的關系;三、想解題方法,包括運算順序和解題策略。而且我認為,每道題在做完之后都要再次讀題檢查,要“回頭看”。
培養學生的“說”能力,提升“讀、寫”的深度。
語言的準確性體現著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數學語言是一種表達科學思想的通用語言,也是數學思維的最佳載體。數學課堂上學生的“說”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何時說?說什么?怎么說?何時說?獲取信息時要說,思考之后有了收獲要說,遇到困難時要說,出現錯誤時要說,有不同方法時要說,總結規律時要說。說什么?讀題時說題意、觀察時說圖意、分析時說思路、計算時說算理、活動時說操作、反思時說錯因、歸納時說規律。怎么說?數學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后連貫、邏輯性強。
說在學生充分自學后,
有目的地說。
自學結束后,發動學生通過討論、質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決自學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達到由“兵教兵”的目的。
【案例】
《角的度量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
學生自學課本之后在展示交流中可以這樣“說”:
1、交流估計角的大小的方法。
2、展示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預設:
(1)一個小組站在講臺上交流,一個人說方法,一個人在白板上操作。
(2)其他小組補充或說一說自己小組的方法。
3、師點撥:你認為量角有幾個關鍵點?
生回答,師總結板書。
在學生說完自己的觀點以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量角的關鍵點,從而讓學生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對知識的理解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說”在學生練習后,
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解疑釋惑。
讓學生通過一定量的訓練,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剛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從而也加強了對所學重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
《角的度量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
在《角的度量》中可以這樣“說”練習:
嘗試用量角器畫角:
(1)學生獨立畫一個60°的角。
(2)抽一個學生黑板上邊畫邊講解自己的畫法。
(3)師生共同對比量角和畫角。
(4)畫一個160°的角。
(5)閱讀課本的活動三,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已經掌握了量角的方法,那么畫角就可以讓學生先嘗試畫,然后再交流方法,給予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的點撥引導,總結出畫角和量角的相通之處,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知道用量角器可以畫出任意度數的角。
“說”有講究,奧妙無窮。“學生會的不說,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少講精講,只作點撥性的引導”。教師絕不就題論題,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預防運用時可能出現的毛病。
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是落實“讀、說“最好的表達。
在數學學習上,有了好的書寫習慣,可以提高計算的準確率,起到穩中求實的作用。
草稿本
在數學學習上,有了好的書寫習慣,可以提高計算的準確率,起到穩中求實的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的書寫姿勢、格式、數字的規范性,然后才會注重他的正確性。我不僅要求他們在作業本上寫得規范、認真,而且在平時的練習本和草稿本上也是同樣的要求,考試時的草稿紙也是同樣的要求。為什么我會如此重視草稿本呢?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學生能在草稿本上認真書寫,那么他就會在正式作業本上認真書寫。我的學生的草稿本都能做到以下幾點:
專本專用 書寫整潔
合理布局 條理分明
做到以上這些,不但能節省稿紙,更重要的是便于檢查,穩定心態,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平時養成了良好的打草稿的習慣,那么考試時的草稿紙就不用過于擔心,學生都會很好的利用。記得有位教師曾經說過“規范就是成績”,反復想想其實就是這樣的道理,考試的時候知識點已不再成為難點,難點是學生如何規范、正確的寫在卷紙上,那么好的習慣無疑會給學生好的成績提高保障。
寫數學日記
一開始這個想法是原老師給我提的建議,剛開始我還在想四年級的學生能寫數學日記么?我的學生的水平適合寫數學日記么?后來我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讓學生寫數學日記,一開始我的要求很簡單,就是寫寫你上課的收獲,結果學生寫得出乎我的意料,有寫的非常好的,把知識的來龍去脈寫得很清楚,寫自己上課時的思考等等,也有寫得不好的,但從學生的日記中我知道了一點,各個學生對知識點掌握了多少,這有利于我做輔導,我就堅持每周寫一次數學日記,結果學生越寫越好,能夠用今天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能夠總結知識點,注意到易錯的知識點,對比易混的知識點等等,還有寫如何做能減少錯誤的,從學生的日記中我看到了學生的成長,看到了學生想法,更加有利于我進行因材施教。后來我發展到讓學生做數學報,總結知識點,回頭看自己的表現等等。通過寫數學日記,做數學報學生學會了反思,反思知識點,反思自己的表現,并在反思中成長。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教師只有從嚴、從實、從點滴抓起,抓住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才能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習慣助力我們的課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