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874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幾乎所有孩子都會在家庭和學校中學習到:傷害了別人的時候要說“對不起”。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一句“對不起”并不表示孩子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曾聽一位媽媽說:“兒子總是在外面惹是生非,事后我們要求孩子上門道歉,孩子也配合。但后面該惹的禍卻一點沒有減少。我懷疑他根本就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像這樣的孩子,其實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那句“對不起”更像是為了應付大人,堵住他們說教的嘴。
最后演變成:“對不起,我下次還敢。”
道歉的第一步:
是孩子承認“我做錯了”
曾經看到這樣一幕:
有個小男生動手打了一起玩的小朋友,小孩子大哭。一旁正在聊天的家長匆匆趕來。
了解前因后果的媽媽輕輕推了推孩子說:“趕緊給人家道歉!”
小男生扭扭捏捏地說:“對不起!”
但那個小朋友并沒有止住哭聲,兩邊的家長一直想方設法地哄,打人的孩子卻很不以為然,在旁邊小聲道:“我都說過對不起了,還想我怎樣啊!”
很多說著“對不起”的孩子認為只要說了這句話,對方就一定要原諒自己,犯下的錯也就可以一筆勾銷。
大人有時候也是為了面子,孩子能認個錯就完事,也不會多說什么。
在整個事件中,孩子學習不到任何東西。
時間久了,這種沒有反省過程的道歉,更讓孩子分不清是非對錯,他們下次遇事會很自然說著“對不起”,卻還是會一直重復犯錯。
真誠道歉的第一步應該是:“我意識到并承認自己錯了。”
所以面對孩子犯錯,父母做得第一件事不是一味地苛責,催促孩子快速道歉,而是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錯在哪里。
有的孩子其實心里也會產生愧疚,大人不妨先去談談他的感受,表示理解與共情,再來回過來分析他的錯誤所在,最后再引導孩子道歉。
勞拉·馬卡姆博士曾說:“孩子犯錯,父母首先要給孩子一種安全感,也就是說,不發怒,不回避。”
父母用這種處理方式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怪你犯了錯,但是我們希望你有擔當。”當孩子內心安全感慢慢建立起來,他才能更好地反思自己。
“對不起”只是道歉的開始
行動才是重要的一環
對不起,只是道歉的第一步,并不是結束。
在孩子的道歉行為里,家長們常常忽略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在一個兒童樂園里,一個4歲的小女孩專心致志地在角落堆沙子玩,花了半天才堆出一個房子的模樣。這時,旁邊打鬧的小男孩不小心跌坐在她的沙堆上,小女孩哇哇大哭。
男孩趕緊慌慌張張地道歉:“對不起,小妹妹,我不是故意的。”
他蹲到女孩子旁邊:“我幫你重新堆起來,好不好。”
小女孩止住了哭聲,她似乎原諒了男孩的過失,兩個人一起堆起了沙子。
這個小男孩其實就做了很好的道歉榜樣,“對不起”只是道歉的開始,接下來的彌補行為才是更為重要的一環。
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關鍵。所有人都應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后果,孩子也不例外。
前幾天看了東野圭吾的小說《紅手指》,十分感慨。
文中的小男孩殘忍殺害一個7歲的小女孩,卻從未表露出一絲絲愧疚和悔意,他把這個難題丟給父母去承擔,自己則像沒事人一樣呆在房間里,嘴里還一直在嘟囔著:煩死了。
當警察把他帶進審訊室里,這個孩子開口說得唯一一句話則是:“都怪我父母。”
沒有道歉,推卸責任,這樣孩子很難在成長之路上走得穩穩當當。
而小男孩有這樣的反應,很大程度是源于那個總是包庇他犯錯的母親。
做了錯事沒有悔過之心的孩子,不能生發出責任心,他也無法自主、自立。
我們讓孩子學習道歉,不僅是為了修復人際關系,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學習如何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通過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才是道歉的真諦。
事后反省,并強化孩子道歉的行為
當孩子道完歉之后,父母不妨找個時間,再來和他復盤事情的過程,不是為了再次批評他,而是為了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
期間,我們可以表揚一下孩子的道歉行為:“道歉有時候會很難,但是那是正確的做法,你做得很對。”
強化孩子的道歉行為,既能夠幫助孩子認識錯誤,也能讓孩子看到道歉的價值。
道歉這件小事,幾乎貫穿孩子一生中的所有人際關系。
父母希望孩子長大后有責任心,請教會孩子認真地道歉吧。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錢志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