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汽車結構疲勞分析基礎:基本概念

01

疲勞研究的開端—凡爾賽鐵路事故

縱觀機械設計發展的歷史,工程師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意識到強度設計的必要性,但那時的設計都是基于傳統靜強度準則,即工作應力σ (許用應力[σ])。

1842年歐洲大陸發生了一起車軸斷裂事故,從此人們才開始逐步認識到疲勞的存在和它的巨大危害(此處的車軸是火車車軸,當時世界上還沒有汽車,1886年才由卡爾·本茨制造出了全世界第一臺汽車)。

1842年5月8日傍晚,一列滿載770名乘客的火車從法國凡爾賽駛向巴黎,機車頭輪軸突然斷裂,導致列車出軌傾覆,煤水車上的燃煤翻覆引起大火,死亡人數約在52至200人之間,數百人重傷。

這是全球首例鐵路大災難,史稱凡爾賽鐵路事故,1842年5月11日的《泰晤士報》對此進行了報道。

政府指派專業人員調查此次意外事故,發現輪軸在軸肩處發生破壞,如圖1,但此部位的應力水平并未超過許用應力,最大應力僅為  ,完全符合設計要求。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調查人員無法解釋這個問題,但他們隱約感覺到此種現象與輪軸長時間反復受載有關,所以他們建議在輪軸到達一定使用程度后進行更換,以保障安全。

圖1 軸肩斷裂示意圖

這起事故開啟了技術人員對金屬疲勞的研究。從1856年開始,一名叫做wohler的德國鐵路工程師(其實那時的德國還不叫德國,叫普魯士)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系統研究,他發現金屬車軸在循環載荷作用下,其強度大大低于其靜載強度。wohler在1871年提出了利用S-N曲線來描述疲勞行為的方法,并提出了疲勞極限的概念,他所開創的這套疲勞耐久分析方法至今仍在廣泛應用。


02

疲勞理論發展歷程

1871年,wohler發展了旋轉彎曲疲勞試驗,提出了S-N曲線和疲勞極限的概念。

1870-1890,Gerber研究了平均應力對壽命的影響,Goodman提出了完整的平均應力影響理論。

1886,Bauschinger確證了應力應變遲滯回線。

1920,Griffith發表了關于脆性材料斷裂的理論和試驗結果,發現玻璃的強度取決于所包含的微裂紋長度,由此誕生了斷裂力學的開端。

1945年,由Miner提出的線性累計損傷理論問世。

1955年,Manson和Coffin研究了塑性應變與疲勞壽命的關系。

1959年,Paris提出了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的概念。

1961年,Neuber建議了一種簡潔的方法,用于估算應力集中處的彈塑性應力應變。

1968年,Mastsuishi和Endo提出了用于計算載荷循環數的雨流法。


03

疲勞術語


3.1 疲勞

漢語辭典對“疲勞”這個詞語有如下解釋:1.勞苦困乏。2.因運動過度或刺激過強﹐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機能或反應能力減弱。3.因外力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而不能繼續起正常的反應。在工程界,疲勞(fatigue)這個術語則是用來表達材料在循環載荷下的損傷和破壞。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964年給出了明確的定義:金屬材料在應力和應變的反復作用下所發生的性能變化叫做疲勞,一般情況下特指導致開裂和破壞的性能變化。雖然上述定義僅提及了金屬材料,但它對非金屬材料也是同樣適用的。

3.2 疲勞強度、疲勞極限和疲勞壽命

疲勞強度:材料或構件在變載荷作用下抵抗破壞的能力。疲勞強度用來表征材料或構件疲勞性能的好壞,它的高低以疲勞極限來衡量。  

疲勞極限:在一定循環特征R下,材料或構件可以承受無限次循環而不發生破壞的最大應力。

實際工作中,我們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無限次循環,只要發生破壞時的加載次數N>循環基數N0,即可認為是無限次循環。循環基數N0可以如下定義:

  • 鋼材,1.0E7次循環

  • 焊接接頭,2.0E6次循環

  • 有色金屬,1.0E8次循環

因疲勞極限隨加載方式和應力比的不同而異,通常以對稱正弦循環下的疲勞極限作為材料基本疲勞極限。

疲勞壽命:疲勞失效時所經歷的加載循環次數,一般用N表示。疲勞壽命取決于材料本身性能、結構特征和所施加的應力狀態。

3.3 材料疲勞和結構疲勞

按研究對象不同,可分為材料疲勞結構疲勞(部件疲勞)。

材料疲勞:以標準試件為研究對象,研究某種材料的失效機理、化學成分和微觀組織影響。

結構疲勞:以零部件或整個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疲勞性能、疲勞設計、形狀尺寸和工藝因素的影響。

我們使用疲勞軟件進行仿真分析,雖然針對的是各種結構,但實際使用的是材料疲勞概念。將有限元法得到結構應力分布輸入給疲勞軟件,疲勞軟件再根據材料疲勞特性參數(SN曲線和EN曲線等)計算出疲勞壽命或者損傷值。

結構疲勞在主流疲勞分析軟件中很少涉及,但在產品開發中比較常見。零部件的存活率、零部件的B10壽命、部件或系統的臺架耐久試驗,其實都用到了結構疲勞概念。對于單一受載模式的結構件,我們試驗測得載荷水平與失效加載次數之間的關系(部件SN曲線),然后再依據部件實際工作載荷,就能預測出部件的壽命,這樣就可以省略有限元求解應力環節,且能提升壽命預測精度。

3.4 高周疲勞和低周疲勞

按發生疲勞破壞時所經歷過的循環次數,可分為高周疲勞低周疲勞

高周疲勞:發生破壞時所經歷的載荷循環次數高(如105 – 107),工作應力通常低于材料屈服強度。

低周疲勞:發生破壞時所經歷的載荷循環次數低(如<104),經常發生塑性變形。

很多文獻用是否發生塑性變形來區分低周疲勞和高周疲勞,其實這種做法并不準確。嚴格來說,轉換壽命Nt才是高周疲勞和低周疲勞的分界線,如圖2。

圖2 高周疲勞與低周疲勞的分界線


轉換壽命指的是彈性應變-壽命曲線(   曲線)與塑性應變-壽命曲線(    曲線)的交點。疲勞壽命大于  ,疲勞失效主要是  的貢獻,屬于高周應力疲勞;疲勞壽命小于  ,疲勞失效主要是  的貢獻,屬于低周應變疲勞。

04

疲勞破壞的特征


疲勞破壞與靜強度破壞有非常大的差別,疲勞破壞呈現如下特征:

  1.  時間性:靜強度破壞是在極限載荷作用一次就發生的破壞;疲勞破壞則在變載荷的反復作用下產生的,要經歷足夠的時間積累才發生。

  2. 低應力性:疲勞破壞在循環應力遠低于材料抗拉極限,甚至遠低于材料屈服極限時發生。

  3. 突然性:經歷一定時間的變載荷作用后,并未產生明顯的塑性變形,但發生突然斷裂。無論脆性材料還是延性材料,其疲勞破壞都表現為這種低應力脆性斷裂。這種突然脆斷沒有預兆,在發生之前很難察覺,所以具有更大的危險性。

  4. 敏感性:抵抗靜強度破壞的能力主要取決于材料本身,所以我們分析靜強度只需得到應力分布。但抵抗疲勞破壞的能力不僅僅取決于材料本身特性,零件外形、尺寸、表面粗糙度、表面熱處理等因素也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做疲勞分析時,不僅需要應力歷程,還要考慮其它因素。


05

疲勞的演化過程


疲勞的演化過程大致如下:在交變載荷作用下,部件薄弱區域(一般在零件表面)的組織局部在循環應力或應變的作用下產生微裂紋;達到一定載荷循環次數后,微裂紋集結溝通為宏觀裂紋(即肉眼可見裂紋,一般按0.3mm長度來界定);宏觀裂紋繼續擴展,最終斷裂破壞。在整個疲勞演化過程中,裂紋萌生階段,即出現宏觀裂紋之前的階段,占據了絕大部分時長。

也就是說,疲勞破壞實質是宏觀裂紋萌生、擴展直至斷裂的過程。因應力水平低,表現出明顯的裂紋萌生和緩慢亞穩擴展階段;裂紋擴展導致承載面積減少,當承載面積上的應力超出材料極限,裂紋就發生失穩擴展導致瞬時斷裂。

靜強度破壞的斷口一般只呈現粗粒狀和纖維狀特征。典型疲勞斷口則分為3個特征區,即疲勞源、疲勞裂紋擴展區(疲勞區)、瞬斷區,分別對應疲勞演化的三個階段,如圖3。

圖3 典型疲勞斷口

疲勞源多出現在零部件表面,常和缺口、裂紋及冶金缺陷(夾雜、白點等)有關。疲勞源區比較光亮,該區表面硬度有所提高。疲勞源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

裂紋擴展區的斷口較光滑并分布有貝紋線,有時還有裂紋擴展臺階。貝紋線是疲勞區的最典型特征,一般認為是因載荷變動引起的。貝紋線是一簇以疲勞源為圓心的平行弧線,凹側指向疲勞源,凸側指向裂紋擴展方向。

瞬斷區一般在疲勞源對側,其斷口粗糙,與靜強度斷口相似。脆性材料的瞬斷區呈結晶狀;韌性材料的瞬斷區在心部呈放射狀或人字紋狀,在邊緣則有剪切唇存在。

對斷口的形貌進行分析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通過斷口分析,可以確定零件是否屬于疲勞破壞?承受何種交變載荷?其破壞的原因是什么?從而提出解決措施和改進方案。圖4展示了不同載荷工況下的疲勞斷口。

圖4 不同載荷下的疲勞斷口示例

作者簡介

王朋波,清華大學力學博士,汽車結構CAE分析專家。重慶市科協成員、《計算機輔助工程》期刊審稿人、交通運輸部項目評審專家。專業領域為整車疲勞耐久/NVH/碰撞安全性能開發與仿真計算,車體結構優化與輕量化,CAE分析流程自動化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材料力學性能④—材料在變動載荷下的力學性能
機械設計課件2
第3節 零件在交變載荷下的疲勞斷裂
第20章 動載荷與交變應力
飛機結構疲勞強度與斷裂分析
疲勞極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辽中县| 红原县| 靖安县| 安徽省| 双流县| 陕西省| 莫力| 舒城县| 响水县| 漠河县| 克山县| 冀州市| 奉新县| 綦江县| 英德市| 宜阳县| 政和县| 彭水| 信阳市| 古交市| 改则县| 全南县| 潜山县| 肥乡县| 连江县| 邮箱| 平定县| 汽车| 鲁山县| 郎溪县| 资源县| 德清县| 华蓥市| 满洲里市| 渭南市| 抚顺市| 遂昌县| 桂东县| 洛南县| 武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