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是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
林語堂贊其一生是“人生的盛宴”——在中國歷史上,還找不到誰的生活能比他更豐富精彩,還找不到誰能比他更善于發掘生活的快樂。
我們一直看重作為文學家的蘇東坡,而忽視了作為生活家的蘇東坡。但其實,作為生活家的蘇東坡更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因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擁有發現快樂和制造快樂的能力。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文 | 拾遺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轉載已獲授權,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你知道《三字經》這句話說的是誰嗎?
沒錯,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
發憤讀書的蘇洵給兩個兒子蘇軾、蘇轍提供了一個大寶藏——滿屋藏書。
蘇軾兩兄弟就這樣從書堆里泡大了。
1057年,20歲的蘇軾帶著弟弟進京趕考。
這一年科考的主考官是大文豪歐陽修,
副主考官是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
參加考試的學生有哪些,說出來嚇死人。
除了蘇軾、蘇轍,還有張載、程顥、程頤、曾鞏、曾布、呂惠卿、章惇、王韶。
這十人后來都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屆科考,因此被稱為“千年科舉第一榜”。
考完閱卷,梅堯臣拿著一張試卷手舞足蹈。
歐陽修接過一看,嘖嘖贊嘆:“真是妙文啊!”
他提起筆,立即想把此卷圈為“第一”。
正要下筆,他忽起一念:“這肯定是我弟子曾鞏所寫,我若將他圈為第一,其他人必會覺得不公。”
于是筆鋒一轉,將此卷定為“第二”。
哪知解封一看,此卷作者竟是蘇軾。
歐陽修立馬對蘇軾青眼以待。
“把你舊日文章也找來我看看。”
一看,歐陽修更是驚贊不已:
“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他覺得自己這個文壇領袖該退休了,
以便讓蘇軾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
1061年,朝廷舉行了一場制科考試。
何為制科考試?
就是皇帝為直接選拔特優人才設置的考試制度。
這個考試那可比進士考試高大上多了,
北宋南宋錄取的進士一共有4萬多人,
但制科考試錄取了多少?只有41人。
要中榜,那比中六合彩特等獎還難。
制科考試設置分為一二三四五等。
一等二等,要求太高,就是虛設。
第三等實際就是最高等級。
北宋建國100多年來,
也只有一個叫吳育的人考過一個第三次等。
這一年,蘇軾兩兄弟都參加了制科考試。
結果蘇軾得了第三等,蘇轍得了第四等。
宋仁宗高興壞了,連連感慨:“朕為子孫后代得了兩位清平宰相!”
很多人感慨:“我要有蘇軾的天賦就好了。”
他們以為蘇軾的成功全靠天賦,
卻不知其成功更多源于后天的勤奮。
蘇軾晚年時曾對弟子王古說:
“我每讀一部經典,都是從頭抄到尾。”
蘇軾被貶官黃州時,朋友朱載上去看他。
朱載上在客廳等了很久,蘇軾才出來。
“我剛才在做每天的功課,沒發覺你來了。”
朱載上問:“每天的功課是什么?”
蘇軾回答:“抄《漢書》。”
朱載上驚問:“您還用得著抄書嗎?”
蘇軾回答:“這是我第三次抄《漢書》了。開始一段事抄三個字,后來一段事抄兩個字,現在一段事抄一個字。”
朱載上說:“把您抄的書給我看看呢?”
蘇軾立即取出一冊抄書給他。
朱載上雙眉緊皺,一點也看不明白。
蘇東坡說:“請您說一個字。”
朱載上就隨便挑了一個字,
蘇東坡立馬背出數百字,無一差錯。
那天回家后,朱載上對兒子朱新仲說:
“比我們優秀的人還比我們更努力,我們有什么資格不勤奮呢?”
2
北宋后期政壇最大的政治事件,
就是黨爭——新黨和舊黨之爭。
新黨以王安石為首,要改革,要變法。
舊黨以司馬光為首,要保守,要持舊。
兩派互不相讓,斗得你死我活。
而剛剛步入仕途的蘇軾呢,
既不新也不舊,既不左也不右。
“我不站隊,我只看這事對老百姓好不好。”
新黨得勢,大力推進均輸法、青苗法等改革,
急功冒進,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蘇軾站出來說:“這樣激進要不得,急易生亂……”
新黨就不爽了:“敢反對,我弄你。”
于是,蘇軾就被不斷貶謫流放。
舊黨得勢,便全盤否定改革,恢復舊制。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看到蘇軾以前被新黨打壓,
舊黨就以為蘇軾是自己人,
便讓他青云直上,從八品升到正三品。
哪知蘇軾升官后不但不感激涕零,
反而站出來批評舊黨:“改革雖有弊端,但也有很多益處,不能全盤否定。”
舊黨不爽了:“竟敢幫新黨說話,我弄你。”
于是,蘇軾又被不斷貶謫流放。
在新舊兩黨的反復得勢和失寵中,
蘇軾總是顯得那么不合時宜。
“新黨看他像舊黨,舊黨看他像新黨。”
左右不受待見,所以經常被“誤傷”。
從政40年,他竟被貶謫流放了33年。
最高時,他做過中央部長、皇帝秘書,
最低時,他做過縣處級民兵副團長。
在那個時代,官員幾乎都會選擇站隊。
不從“新”,就仗“舊”,以求飛黃騰達。
如果蘇軾也如此,本可以官拜宰相。
但他就是不:“我不看新舊,只就事論事。”
他從不違心地阿附于任何一方,
“你做得好,我就點贊;做得不好,我就拍磚。”
官可以不做,命也可以不要,
但要我說違心話,臣妾做不到啊!
王國維說:“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屈子、淵明、子美,即屈原、陶潛、杜甫。
而這個子瞻,就是蘇軾。
不論“新”當政,還是“舊”臨朝,
不管是仕途順達,還是逆境當道,
蘇軾都始終保持著人格的超然獨立,
不因“進”而流于逸樂,也不因“退”而短其氣節。
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
蘇軾《獲見帖》
3
1079年,42歲的蘇軾調任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例行公事,
給皇上寫了一封感謝信《湖州謝表》。
“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新黨看了這些話,不爽到極點。
于是便四處收集蘇軾詩作,
挑出一些他們認為隱含譏諷的句子,
然后上書皇上:“蘇軾誹謗皇上,抨擊新法……”
隨后新黨們紛紛上書,要求處死蘇軾。
神宗一聽:“蘇軾原來這么壞啊!”
便派人將蘇軾抓捕回京,下了大獄。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臺詩案”。
受此牽連的文人官員多達數百人。
驚聞皇帝要殺蘇軾,蘇粉們都坐不住了。
蘇軾《寶月帖》
蘇軾這家伙實在是太招人喜歡了。
有本宋朝人寫的筆記,叫《甕牖閑評》。
《甕牖閑評》記載了一些關于蘇粉的故事。
比如蘇軾任杭州通判時,
同劉敞兄弟乘船游西湖。
游覽途中,一女子突然駕船追上來。
此女子氣度嫻雅,容貌俊美。
她懷抱琵琶,對著蘇軾深情唱到:
“我年輕時超級仰慕君,一心就想嫁給君。
可卻日日思君不見君,苦等渴盼多年后,
以為今生沒機會見君了,才嫁為民妻。
今天能見君一面,死也值了。”
不但女人喜歡蘇軾,男人也喜歡。
北宋學者章元弼,娶了美女為妻。
婚后,美女發現丈夫老喜歡整夜讀蘇詩,
便惱了:“你愛蘇軾勝過我,把我休了吧。”
哪知道章元弼真的把她給休了。
不但平民士人喜歡蘇軾,皇帝也喜歡。
宋史有載:“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良,稱為天下奇才。”
蘇軾《新歲展慶帖》
蘇粉們大聲疾呼:“蘇軾可殺不得啊!”
神宗本也是蘇粉,但他這次鐵了心了。
“蘇軾抨擊新法,朕要殺一儆百。”
這下,連退了休的三朝元老張方平都坐不住了:
“蘇軾乃奇才,實在是殺不得啊!”
神宗不睬:“任何人都不能阻礙變法改革。”
蘇軾眼看就要命喪黃泉了,
這時,他最大的粉絲曹太后站了出來。
曹太后叫來神宗,講了一個故事:
“那一年,仁宗皇帝高興地對本宮說,
今日我選了兩個宰相之才——蘇軾和蘇轍。
我老了,用不著他們了,
我要把他倆留給子孫們用。
如今你不但不用蘇軾,還要殺他。
你怎么對得起死去的仁宗皇帝啊!”
神宗說:“那我就把他們都放了吧!”
曹太后說:“不必都,只放蘇軾一人就行。”
蘇軾就這樣得救了。
大難不死的他被神宗下放到湖北黃州,
任職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黃州民兵副團長。
他“人生的盛宴”就從這里開始了。
蘇軾《跋吏部陳公詩帖》
4
蘇軾帶著一家20多口來到黃州。
可副處級干部,工資實在太低了。
“我沒法養活一大家子人啊。”
于是他就去求見黃州太守徐君猷,
“能不能幫我想個辦法。”
徐君猷剛好也是蘇軾的粉絲:
“那我把東門土坡50畝荒地給你吧!”
蘇軾帶著一家人,開始了墾荒種糧大生產。
這片坡地雖然貧瘠,但足夠大,
種上糧蔬,倒也勉強可解決一家溫飽。
蘇軾萬分感激這片城東門外的土坡,
于是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東坡居士。
一日,蘇東坡與友人劉倩叔共游南山。
友以蓼菜、新筍等野菜相待,
蘇軾品嘗后,舉箸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經過仕途的起起落落后,
蘇東坡終于悟得——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是對生活的超逸,
不為名權利所困,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人這一生,與其羈絆于名韁利鎖,不如在心里修籬種菊。
蘇軾《東武帖》
第二年三月初七,朋友勸蘇東坡:
“這片地太貧瘠了,種什么收成都不好。
離這不遠的沙湖,有塊稻田要出售。
賣得也不貴,你可以去買下來。”
蘇東坡覺得這建議不錯,便和朋友們欣然前往。
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們東奔西竄,狼狽地找地躲雨。
蘇東坡卻悠哉游哉,一邊走路一邊吟詩。
回家后,他就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把蘇東坡悟道“人間有味是清歡”后的超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拄竹杖穿芒鞋,誰怕啊?
我依然笑著,“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頭望望走過的路,雖然風雨蕭瑟,
但那又如何,我信步歸去,
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一位哲人說過:“人的一生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蘇軾就在黃州迎來了另一個生日——他真正理解了自己。
蘇軾就此死了,而另一個蘇東坡就此活了。
蘇軾《歸院帖》
5
1082年,蘇東坡貶官黃州的第三年。
這年寒食節,下了一場很久的雨。
蘇東坡凝望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簾,
突然間有了寫字的沖動,
于是研磨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寒食帖》。
這紙《寒食帖》,若論詩意才情,
在蘇東坡三千多首詩詞中,實在是平平。
但那起伏跌宕的書法意象,卻震撼千古。
這張帖,乍一看,字形并不漂亮,
時大時小,時長時短,時寬時窄,時疏時密,
似乎完全失去了書法所講究的規矩和法度。
但隨意率真,恰恰是《寒食帖》的最大特點。
世人之書法皆追求俊挺華美,
而蘇東坡在經歷幾番起起落落后,
終于悟道“人間有味是清歡”,
所以在藝術上再也不去追求什么法度規矩,
為文寫詩填詞作畫只強調個人心境的自然流露,
“我以我手寫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快也。”
從此,他所有藝術門類都邁入超級大師境界。
這紙《寒食帖》,就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
第一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第二行書是顏真卿的《祭侄稿》。
蘇軾《寒食帖 》
不求法度不循規矩的蘇東坡,
就此一舉成為中國文化的集大成者。
在散文方面,他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在詩歌方面,他與黃庭堅并稱“蘇黃”;
在詞作方面,他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在書法方面,他被尊為“宋四家”之首;
在繪畫方面,他是中國文人畫開創者之一。
詩、詞、文、書法、繪畫,樣樣皆是大師。
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而蘇東坡第一流的作品,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前后赤壁賦》《寒食帖》等等,
大都是他被流放黃州之后的作品。
這恰恰應了那句話:真正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制訂規則的人,而不是遵從規則的人。
蘇東坡不求法度不循規矩,
不求別人關注,只求自己舒服。
所以為文寫詩作畫便如入無人之境,
敢于用情放膽,葷素雅俗皆不避。
只為取悅自己的他,沒想到卻取悅了全中國。
這就是蘇東坡的藝術哲學——在己體道。
人性都是相通的,真正屬于自己的,也屬于大家。
在己體道,其實也是成功之道:
先要把握住自己,才能把握住別人。
把握住了自己,也就把握住了別人。
蘇軾《枯木怪石圖》
6
蘇東坡被調往徐州做知州時,
剛上任一個月,就遇到黃河泛濫。
洪水洶涌而來,把徐州城團團圍住,
徐州城就靠一座城墻把洪水擋在外面,
城墻若一垮,全城百姓都會完蛋。
百姓人心惶惶,都準備四散逃亡。
蘇東坡卻派人在城墻上搭了個草棚。
他不回家,就住進了這個草棚里。
“我都不怕,你們怕什么呢?”
見市長如此無懼,民心就安定下來了。
民心一定,蘇東坡就帶領百姓搶修堤壩。
在城內修一條堤壩,從里面托住城墻。
修了一月,洪水還是不退,老百姓都累癱了。
蘇東坡便跑去向城內禁軍求援。
禁軍本來只聽皇帝號令,地方官無權調動。
但禁軍頭領看到渾身泥漿、面容憔悴的蘇東坡,
眼睛頓時濕了:“文官尚如此,我這個武官豈能為了保命而誤蒼生。”
他立命禁軍跟隨蘇軾搶修堤壩。
堤壩修好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財產保住了。
蘇軾《瀟湘竹石圖》
80多天后,洪水退去。
蘇東坡卻毫不停息,帶領百姓在城外大修水利。
北宋時,黃河泛濫周期大概是四五十年。
洪水退了,蘇東坡本可以完全不管了,
因為他的任期內不可能出現第二場洪水,
但他依然大修水利,他不追求任期效益,只求為老百姓多干幾件實事。
很多官員一遭貶謫一受打擊就自暴自棄,
但蘇東坡不,無論遭遇什么不公平對待,
他都始終堅守一個原則:以出世的態度干入世的事業。
他有句名言——“勝固欣然,敗亦可喜。”
凡事盡力而為,而后順其自然。
所以每到一個地方任職,他都活得像雷鋒。
流放杭州,他疏浚西湖,修建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
流放惠州,他改善民生,設計了廣州最早的自來水供水系統。
流放黃州,他大興慈善,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孤兒院。
…………
真可謂“蘇軾流放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
蘇東坡每每離開此地、調任彼地時,
當地老百姓便夾道相送,涕淚橫流。
蘇東坡實在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好公仆。
他的工作哲學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以出世的態度干入世的事業。
就是“凡事盡力而為,而后順其自然”,
成了,固然值得欣喜;敗了,我也坦然無愧。
7
62歲時,蘇東坡被貶謫到海南儋州。
當時的海南,是徹徹底底的蠻荒之地。
“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
流放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但蘇東坡硬是把這個蠻荒之地變成了“詩和遠方”。
沒有好吃的東西,他就開發了牡蠣。
他給三兒子寫信說:“牡蠣這玩意太好吃了,千萬不能讓朝里士大夫知道哦,他們知道了一定要爭著來海南,那我就沒得吃了。”
沒有朋友陪我玩,那我就自己找樂子。
怎么找?他居然辦起學堂,教起了書。
培養出了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舉人——姜唐佐,第一位進士——符確。
蘇東坡就是這么逗。
1094年,蘇東坡被流放到瘴氣橫行的惠州。
朋友們紛紛寫信來安慰他。
他卻回信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要我低頭,門也沒有。
蘇東坡就是這么逗X。
沒錯,蘇東坡的處世哲學就是:我要做一個大逗X。
怎樣做一個大逗X?
那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在貶謫流放中,他開啟了一個個逗X模式。
他有多逗X,我們隨便舉兩例。
流放黃州時,蘇東坡酒癮犯了。
當時政府是不允許私人釀酒的。
“但蘇東坡酒蟲蠢動,就偷偷釀了酒。”
不料釀酒之事很快就被衙門知道了。
官員責怪:“你怎么不聽話啊?”
蘇東坡回答:“余欲聽之,而口不可。”
我腦子已經決定聽話了,但我的嘴不聽啊。
私自釀酒且不說,他還嫌沒有菜下酒。
聽說一小青年家的耕牛生了重病,
便鼓動說:“死了只能賤賣,不如早殺貴賣。”
小青年真把牛給宰了,給他送了一大塊來。
老蘇就邀約一大幫狐朋狗友,
在東坡上搞起了一個大party,
點篝火,烤牛肉,喝私酒,不亦快哉。
最后把禁酒官員都吸引來了,大醉而歸。
還有一次,老蘇喝酒后回家太晚。
到家已是三更,家里小童早已酣睡。
蘇東坡敲了幾次門,小童都沒回應。
他只好跑去江邊聽了一夜潺潺水聲。
第二天,他回家就寫了那首著名的《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寫完此詞后,他立馬想到了一個惡作劇。
他趕緊讓小童把這首詞送到城里去傳閱。
太守拿到這詞一看,立馬嚇壞了。
“江海寄余生,這不是要跑路的節奏嗎?
蘇軾要是跑了,我的烏紗帽可就難保了。”
他趕緊跳上馬,直奔東坡住所。
到了住所一看,發現老蘇正鼾聲如雷。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后還依然熱愛生活。”
這句話,簡直就是為蘇東坡量身定做的。
他的處世哲學就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我要有限的條件下追求最大的快樂。”
于是,他活成了宋朝最偉大的大逗逼。
8
1061年,年輕的蘇軾結識了章惇。
兩人結為好友,一起同游黑水谷。
并在石壁上刻下:“章惇蘇軾到此一游。”
但后來章惇站隊新黨,從此疏遠了蘇軾。
后來舊黨得勢,他就被流放了數年。
后來新黨再得勢,章惇官拜相位。
重新得寵的他便展開了瘋狂報復。
昔日老友蘇東坡也成了他的嫉恨對象。
他一腳就把蘇東坡踢到了嶺南惠州。
人人都覺嶺南苦,蘇東坡卻活得逍遙,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老蘇之詩傳到京城,章惇一看就惱了:
“你活得挺滋潤嘛,那我把你踢到海南。”
于是老蘇就被流放到了蠻荒之地儋州。
1100年,宋欽宗趙桓繼位后,
立即廢了章惇,并派人讓蘇東坡返京。
朝野上下一致認為老蘇必定官拜宰相。
老蘇才走到洪州,章惇之子就送來了書信:
“懇求坡老為相之后放過我父子倆。”
蘇東坡回信說:“軾與丞相定交四十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故無所增損也。”
老蘇有句名言:“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他理解別人的欲望,理解別人的局限,
知道世界喜歡在荒誕里鬧成個興高采烈的樣子,
所以他從不把別人的荒唐看得太重。
這就是蘇東坡的社交哲學:知世故而不世故。
這個“知世故而不世故”由兩部分組成:
一半是“人情世故要看透”,看透人性,寬恕人性。
一半是“赤子之心不可丟”,永遠以赤子之心待人。
章惇以為蘇軾會如何,哪知他根本不掛懷。
因為懷抱赤子之心,他永遠寬恕。
一次,老蘇跑去貧民朋友老劉家玩,
老劉正在做糕餅,蘇東坡拿起就吃,
覺得又酥又脆,問:“這餅叫啥名啊?”
老劉說:“還沒名呢。”
老蘇也不管人家,馬上說:“那就叫‘為甚酥’(為什么酥)吧。”
一次,老蘇跑去貧民朋友老潘家喝酒,
覺得味酸,也不管人家,就說:
“你這肯定是做醋放錯了水吧?這酒干脆就叫‘錯著水’(放錯水)吧。”
因為懷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率真。
老蘇和名僧佛印是好朋友。
有一次,他寫信給佛印說:
“我已修煉到八風吹不動,不貪婪,不嫉妒,不生氣。”
佛印回信寫了兩字:“放屁。”
老蘇氣得半死,立馬過江找佛印理論。
佛印說了一句:“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老蘇馬上就懂了,樂得哈哈大笑:
“我的修行還真是如放屁啊!”
因為懷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性情。
老蘇有位畫家朋友叫文與可,
特別擅長畫竹,有“墨竹大師”之稱。
“胸有成竹”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他。
一次,老蘇寫信威脅文與可說:
“你不給我畫竹的話,我就到處去亂畫,并在畫上寫上你的名字。”
文與可也極好玩,他給老蘇寫信說:
“我給很多人說了,你畫竹很厲害,但要想得你的畫,得用做襪子的布料來換。”
兩人經常互開玩笑,不亦樂乎。
后文與可去世,他大哭了五天。
差點把一雙眼睛都哭瞎了。
因為懷抱赤子之心,他便如此深情。
因為寬恕、率真、性情,深情,
老蘇贏得了朋友遍天下。
無論被流放到哪里,都有許多朋友來看望他。
他有一個朋友叫馬夢得。
這個馬夢得太喜歡老蘇了。
老蘇被流放后,他便辭官不做了。
老蘇被貶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
這一跟就是二十年。
老蘇還有一位朋友叫巢谷。
老蘇入朝當官風光時,他從不想見面沾光。
老蘇被貶黃州后,他卻飄然而至,
全心全意地來做東坡孩子的私塾老師。
無論被流放到哪里,老蘇都這樣被朋友們寵愛著。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很多人都想問老蘇知交遍天下的秘訣。
其實就是那七個字:知世故而不世故。
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之心不可丟。
9
老蘇被貶黃州時,寫過一篇《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篇《豬肉頌》,其實就是“東坡肉”的烹飪方法。
北宋時,達官貴人一般只吃羊肉不吃豬肉。
老蘇被貶黃州,囊中羞澀,買不起羊肉。
他這個吃貨,哪能天天吃素啊!
于是就打起了賤如泥的豬肉的主意。
經過反復實驗,他終于發明了“東坡肉”:
“慢著火,少著水,火侯足時它自美。”
這句話后來也成了做紅燒肉的最高理論指導。
老蘇是北宋著名的美食實驗家。
他一生發明了東坡肉、東坡魚、東坡羹等60多道著名菜肴。
這也是他的生活哲學:審美地生活。
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活得美,活得有意思。
“人活著的意義在于享受生活,如果活得太實用太沒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這就是蘇東坡的生活哲學。
蘇軾釀蜜酒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釀酒師。
每每流放某地,他便就地取材。
自釀美酒,款待朋友。
流放密州時,他用土米釀酒。
流放黃州時,他用黃豆釀酒。
…………
他一生中釀過米酒、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門冬酒、萬家春酒、羅浮春酒、酴醿酒等多種酒品。
還撰寫了《東坡酒經》一文。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對宋朝酒品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因為酒,他留下了無數詩篇。
比如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茶藝師。
老蘇有句名言:“從來佳茗似佳人。”
好茶似佳人,所以必須認真對待。
他專注烹茶,留下了許多茶道圣經,
比如他在《試院煎茶》詩中說: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
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
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
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
他與名相司馬光的“墨茶之辯”,
更是被譽為茶道中的“千古真經”。
于是他活成了北宋有名的旅游家。
老蘇被貶黃州,窮得吃不起飯了。
但依然窮中作樂,四處尋山玩水。
那天晚上,月光皎潔,
他約了幾個朋友就去游覽赤壁。
泛舟江上,想起赤壁之戰場景,
便揮毫寫下了著名的《赤壁賦》,
還有那篇宋詞中的千古絕唱《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東坡還是北宋最有名的段子手、瑜伽修行者……
他擁有的頭銜實在是太多了。
他真的把生活活成了“詩和遠方”。
杰克·倫敦說:“人應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這句話也是像為蘇東坡量身定做的。
審美的人生不容將就,即便坐銷歲月于幽憂困菀之下,也要盡可能保留審美的人生態度和精致的生活藝術,活出人的樣子。
世俗越粗糙,越需要審美地生活——這就是蘇東坡的生活哲學。
10
心理學大師羅杰斯說:
“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制造快樂的能力。”
制造快樂的能力來自于三個方面:
放下過去的能力。
面對現實的能力。
享受當下的能力。
而在這三方面,蘇東坡都是絕頂高手。
所以蘇東坡成了中國五千年來最懂生活的人。
他是一位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偉大生活家。
蘇東坡之于我們的意義,
是他對生命經驗深度和廣度的開拓,
是他對日常生活永不衰減的熱情和想象力。
學習他的生命哲學,可得“清歡”。
學習他的藝術哲學,可得“境界”。
學習他的工作哲學,可得“欣然”。
學習他的處世哲學,可得“逗逼”。
學習他的交往哲學,可得“天真”。
學習他的生活哲學,可得“趣味”。
人生緣何少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