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李叔同)因戰事而滯留寧波七塔寺,應老友相邀,在夏先生住所小住數日。其間,弘一法師用餐極少,享用的僅是一碗米飯、一道素菜和一杯開水。
有一回,夏先生看在眼里,實在于心不忍,便說:“一碟腌蘿卜,你就不覺得太咸嗎?”
“咸有咸的滋味。”弘一法師平靜地回答。
“不添茶葉,白開水就不嫌太淡嗎?”
“淡有淡的味道。”弘一法師淡淡一笑。
夏先生有此一問,那是因為作為故交,他知道弘一法師年少時也曾是風流倜儻的才子,也曾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后來,夏先生在《
生活的藝術》一文中寫道:在弘一法師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白襯衣、破卷席和舊毛巾一樣好,青菜、蘿卜和白開水同樣好。咸也好,淡也好,樣樣都好;能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歡愉的心情關照出人生的本來面目,這種自在的心境,宛如一輪皓月,是何等空靈的境界。
人間滋味,原本是苦辣酸甜的融合。苦中有甜、甜中有苦,咸淡相依、甘苦共存;沒有品嘗過苦澀的滋味,又如何體味香甜的美好?
宋朝云門慧開禪師,曾留下一首傳誦千古的詩偈《日日是好日》:
夏有涼風冬有雪,春有百花秋有月;
便是人間好時節,若無閑事掛心頭。
這又何嘗不是咸淡由之的泰然境界。
然而,咸淡兩由之,并不是簡單的隨遇而安、不圖進取。豐子愷先生曾評價弘一大師:當教員,是個好老師;做名士,是個真名士……做一樣,像一樣,就因為他做一切事都心無旁騖、認真投入的緣故。試問,一個嫌苦怕咸、心存掛礙的人,能有如此修行嗎?
人生本如此,咸淡兩由之,實在是一種
生活的藝術。(陳文杰)
http://www.100md.com/html/paper/1671-2269/2005/06/09.htm 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文章版權屬于原著作權人,若您認為此文不宜被收錄供大家免費閱讀,請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我們收到通知后,會立即將您的作品從本網站刪除。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