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一點,知識的確能改變命運,但沒有好的思維,擁有知識也不能發揮出來,因此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有些人直接改稱思維方式改變命運。
對于一個人來說,思維方式形成的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事在3-7歲的啟蒙教育上,對于國內的不少家長來說,對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啟蒙教育并不重視,而是放任孩子的發展,寵溺孩子;另外一些重視孩子的啟蒙教育,但重視的事孩子學習小學文化知識,而不是在思維教育上下功夫。
這樣做的后果是,孩子在學前時候很聰明,小學一二年級,成績也很好,但三年級以后,成績就會出現下滑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三年級現象,等上初中后又是一次明顯的下滑。
為什么會這樣呢?學前的時候,孩子憑借記憶能記住一些知識,等三年級之后,文化知識對思維要求變高了,而孩子在學前并沒有打好思維基礎,自然跟不上學習,成績也會下滑。
國外無數的研究已經證實,3-7歲是給孩子打下思維基礎的最關鍵時期,像美國、英國、德國等國家,在學前教育上,不重視孩子能學習到多少知識,反而重視孩子的思維培養,這也就是為什么國際數學競賽上,中國屢獲大獎,但在數學研究成果上,卻遠遠比不上美國人。
數學思維訓練
怎么進行思維教育,啟蒙孩子的思維方式呢?
多數國家都采用數學思維訓練方式,包括我們國家在內,也就是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數學思維的培養,也沒有想象中的難,更不是單純的教孩子數數。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真正的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比如孩子1-2歲的時候,家長可以帶孩子認識周圍的玩具或物品,比如兩只耳朵的兔子,四只腳的狗等,幫助孩子建立初步的數學認知。
孩子再大一點,可以用搭積木的方式認識數字的大小,比如兩塊積木比三塊積木少;也可以讓孩子根據形狀進行分類,進一步進行多元分類,比如紅色的三角形。
再比如,平時生活中,可以利用做飯設定蒸煮的時間,讓孩子認識時間概念....
要強調的是,這些培養孩子數學思維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孩子是求知欲是很強的,利用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自己去觀察、觸摸、研究、發現,進而探索研究,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最忌諱家長幫忙給出答案。
而且說進行數學啟蒙,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通過對數學的認識,孩子會學會一些邏輯思維的能力。由于數學本身就是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很適合孩子在認識不同物體和玩具的時候,尋找到共同點。而這個共同點,可以讓孩子能夠進行簡單的運算。
我們都知道邏輯思維能力是人類的高級思維方式,我們的學習,都是為實現更好的邏輯思維。通過邏輯思維,才能更好的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并合理的進行運用,相當于對周圍的物體的認識,開始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概念。
在3-7歲思維萌芽階段,沒有給孩子做好邏輯思維的啟蒙,打下一個好的基礎,等孩子大了再彌補,無數事實已經證明,這是事倍功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