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專欄】2017第5期
  【花開無語】大家晚上好,在美好的春日里我們又迎來了每周一次的作品賞析課,首先感謝各位老師的光臨,感謝一如既往支持賞析課堂的朋友們,你們的支持和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今天賞析的是江山【淡雅曉荷】社團絕品散文《四季荷塘》文章鏈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655639.html
  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請出今晚參加評析的各位老師。
  也許大家對今晚的主評老師并不陌生,因為我本人聽過他講的好幾次課,也可以說我是在他的間接指導下進步成長的。但我還是對他進行一下簡單的介紹。   
  主評老師:驢鳴,高中語文高級教師。生于山西聞喜。從小酷愛文學,高中時編發手寫體《信風》雜志。學生時代及工作之初有《龜裂的樓梯》《永存的希望》等多篇詩文獲獎,曾將自己所寫的詩歌、散文和小說等先后選編為《猛醒集》《意外集》《夢境歌》《塞上的夢》和《中條綠夢》等作品集。至今公開發表詩文20余萬字,分別登載于《大同日報》《語文報》《作文閱讀個性化》《運城教科報》《中條山報》以及江山文學網、作家新干線等網絡平臺。進入新世紀前后開始研究文學閱讀和作文寫作,近年更是熱衷于文章的鑒賞評點,出版有《高中文言文評點》一書,發表相關文章二十多篇。
  感謝驢鳴老師在百忙中來參加我們的賞析課,下面我再介紹一下今晚的另外一名主角:《四季荷塘》的作者。
  柳絲織雨,本名戴培元,出生山東濰坊,現居住廈門。從軍二十年,擔任過某師新聞干事、海峽之聲廣播電臺編輯,在《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稿件八百多篇;在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福建社科院等機構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萬字。轉業后先后任某國企辦公室主任、黨委宣傳部長、黨委辦公室主任等職,發表各種論文三十余篇。現任調研員,高級政工師。2014年起學寫散文,已在《廈門日報》副刊發表散文三十余篇。2016年1月注冊江山,同年3月起入駐曉荷社團。
  讓我們以同樣熱烈的掌聲歡迎柳絲織雨老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下面有請驢鳴老師為我們進行評析,歡迎。


【主評】驢鳴
  各位文友老師大家晚上好!在我主評柳絲織雨老師的《四季荷塘》這一優美、抒情而哲思的散文之前,我想說點有關的題外話,即我的四季“藕地”經歷,甚至可以把經歷改說成生存生活的體味和生命命運的體驗。
  我曾經所住的家鄉原來有“三大寶”——藕地、葦地、鹽堿灘。在我們村莊西邊廣大的水域里,有無數塊方方正正的荷塘,但是從小時候起,我的父老鄉親們都不叫它們“荷塘”,而用土話叫“藕地”。我想這根本和土話叫法無關,而是樸素地深深植入著祖祖輩輩的生存意識!說到那樣的土地,父老鄉親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蓮藕,而不是觀賞和唯美的荷葉荷花!
  再說說我的四季“藕地”。我記憶中的和柳絲織雨老師的有點不同。春天,萬物復蘇,冰泥消融,父老鄉親拿著小鐵锨,挽起褲腿,赤腳走進泥塘里,將凸洼不平的淤泥地攤平,而后將地里放進河水;春末至盛夏,我們眼看著荷葉從荷塘的中心處“老栽”(冬季剜藕專留下的畦塊)向四周漫出尖尖角漫長成小小荷,并且人為地把長到塄邊的“引頭”彎轉回自己地里;天高氣爽的深秋,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候,我們滿塄走著滿地竄著找蓮蓬;漫長冬季,是家鄉最苦也是最喜悅的時節,因為這個季節每天都到藕地里剜藕(也叫剜蓮菜),每天都有經濟收入,最后還能寬寬裕裕地過個好年。這樣說來很輕松,但是那些年的嚴冬,鄉親們在露天里剜蓮菜,在黃昏刺骨的寒風里撥泥收攏蓮菜,在河水里或水庫里洗蓮菜,甚至打開冰在水洼里洗呢!關于家鄉的藕地我也寫過不少文章,這里不再多說了。
  不好意思哈,帶著大家簡單體會了一下我的四季“藕地”。其用意在于評說關于荷塘的文章,我是有點發言權的哈!甚至在教學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那個經典比喻“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時,我由長期質疑到個性糾正為“葉子出水很高,像狂風中翻向空中的傘”(此喻沒那么美但貼合情境),得到過很多師生的認同。好了,不敢再喧賓奪主了,下面真的該言歸正傳了。
  “冬日塘前贊美多,誰思孤影命蹉跎。花蓬子藕隨蓮去,殘葉枯枝尚姓荷。這首新近寫的七絕,寄托著他對故鄉荷塘那默默的思念、深深的憐愛和隱隱的傷感。在今天的他看來,荷塘那每年四季的一個輪回,就像父親的命運,村莊的命運,或許也像自己的命運。”
  這個前言或可說是題記,可以作為解讀這篇美文的一把鑰匙。正如《紅樓夢》里作者通過林黛玉進賈府這樣一個典型情節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集中出場亮相,以便后面演繹各個人物的命運;又如太虛幻境里金陵十二釵各個迥異的判詞,隱喻她們不同的命運。可能更像后者吧。我看了柳絲織雨老師是四月份發表的此篇散文,但我深以為文章應該寫在寒冬;開頭一首七絕或可為證,那種“默默的思念、深深的憐愛和隱隱的傷感”是應該在深秋至隆冬才會產生的吧,更有就是殘葉般的父親、父輩的命運,殘塘般的村莊的命運,也許還有自己殘戀般的命運,都應該是在冬天有感而發吧!
  全篇分四個部分,春、夏、秋、冬。“春”一節里,主要寫了荷塘,荷塘里小荷露出尖尖角的生機和活力,父親帶“他”靜觀荷葉露出水面的喜悅以及小朋友們在綠起來的荷塘邊玩鬧的快樂;“夏”一節我覺得是全文最個性最出彩的部分,這一節寫了父親以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悟詮釋了我的老師不能解決的疑問:蓮藕、蓮蓬、蓮子為什么不能叫荷藕、荷蓬、荷子,荷葉為什么不能叫蓮葉(其實在古詩文中也有稱“蓮葉”的,如“接天蓮葉無窮碧”,甚至“荷花”還有稱“藕花”的,如“誤入藕花深處”;這可能為平仄押韻之類吧);如 “秋”一節里,作者寫父親“踩藕”——荷塘的收獲收成,“他”雖扎根城市,卻依然如荷塘出水的荷葉一樣節節拔高,如荷塘的追求純凈而高潔;“冬”一節,“他”獨自回到老家賞“殘荷”——零星殘破的荷葉、荒蕪將廢的荷塘,以及對像荷葉一般的父親、荷塘一樣的村莊的憂思,還有對那些走出荷塘的蓮花、蓮蓬、蓮子、蓮藕的深思。第四節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總括起來說,文章名為“四季荷塘”,但并沒有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樣極盡描摹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下的月色,而是把筆墨著重放在與像荷葉一樣的父親身上,放在像蓮花、蓮蓬、蓮子、蓮藕一樣的“他”身上,放在像荷塘一樣衰敗進而將被荒廢的村莊身上!這正是這篇集寫景、抒情和深思為一體的美文高明的地方,也是柳絲織雨老師的寫作超出他人之處!這應該是此篇散文內容結構方面最大的特色吧!如果用一句話來表述的話,那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有的地方幾乎全是“言”此,如“夏”一節)。有實有虛,虛實結合很好,表面似欲寫景,卻重在敘事抒情,緣事說理,深邃思考。正如現當代文學史上那些名家一樣,郁達夫《故都的秋》借寫故都秋的況味,拓展開去寫不分國別不分人種階級而遇秋則不由地產生悲涼和落寞之感;曹文軒《前方》借車上的人們奔向前方,歸家或遠行,拓展開去寫出了人生的實質是一場苦旅;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借聽聽那冷雨,拓展開去寫出了家國之思之痛。
  下面說說語言表達技巧方面。柳絲織雨老師在語言方面的特色有很多值得說,比如修辭方面,文中一系列比喻,如把父親比作荷葉,把村莊比作荷塘,把蓮花、蓮蓬、蓮子和蓮藕比作像“他”一樣走出村莊的人等;再如對比,高深文化的老師和沒有多少文化的父親,老家的荷塘中出淤泥的荷花與單位大院噴水池中布滿水面的睡蓮(此對比在文中最明顯),少年時荷塘邊的快樂和如今面對荷塘的痛惜等,都有意或無意形成了對比。這里我只談談詩畫般和哲理性的語言吧。
  開頭用一首七言絕句:“冬日塘前贊美多,誰思孤影命蹉跎。花蓬子藕隨蓮去,殘葉枯枝尚姓荷。”這本身就是詩而不僅僅是詩化語言!但對于這首寫冬日荷塘的詩,我們沒讀下文的話,對這首詩的理解肯定不到位,不會深透。但又能隱隱感到它表達的情感,真可謂開篇定下感情基調,就如一首悲嘆命運的歌一樣,讓人一聽就受到感染,甚至觸動內心引發思考。不過等我們讀完文章返回頭來品味這首詩的話,頓時會透徹理解。也許這就是柳絲織雨老師文章的語言魅力吧!不像有的散文,從頭讀到尾,讀完了也就完了,給人們的品味、余味和思考很少。
  再如描寫“他”在荷塘邊打發時間的幾句:“不時撿起石子往水里投,圓一點的用力投遠,扁一點的就打水漂,消磨這在他看來百無聊賴的時間。此時,塘邊的柳樹已由鵝黃變得翠綠,荷塘堤岸綠草萌發,春風陣陣暖人心扉,只有荷塘水面仍然靜悄悄的,仿佛與春天無關。”這幾句寫得很細膩,有形狀(圓一點扁一點)、有動作(撿--投--打)、有色彩(翠綠--綠草)、有知覺(春風暖)、有聲響(靜悄悄),讀來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幅多彩的畫、醉人的詩啊!如果再細心讀來的話,連句末甚至句中的字都是押韻的(遠、間、關)。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這種詩畫一般的情境中寫出人的感情卻是冷色調的語句:“消磨這在他看來百無聊賴的時間”、“仿佛與春天無關”。正是通過這樣的反襯,寫出了一個少年的好動、隨心,對美好事物還沒有自主意識的欣賞并從中得到愉悅,這樣寫出的少年是真實而可愛的。
  文中詩畫般的語言還有,如:“在父老鄉親看來,離開老家的他,就像荷塘中的一枝荷花變成了蓮花;而他卻覺得,自己仍是一朵連著淤泥的荷花,只是距離水面稍高一點兒而已”。“剛出水的藕都是一整條連在一起的,他覺得就像年畫中小孩的胳膊,細白而圓潤,美不勝收,很難想象竟出自那烏黑的淤泥”。“他決心像家鄉的荷那樣,默默努力奮發向上,扎根泥土開花結果,而不屑像睡蓮那樣晝開夜合,趨炎附勢;不愿像睡蓮那樣華而不實,以艷示人;不想像睡蓮那樣置身庭院,養尊處優。他一步一個腳印,辛勤工作努力奮斗,在職業發展道路上如出水荷葉一般節節拔高”。
  關于哲理性語言。作者在“夏”一節里從父親口中說出的“荷”與“蓮”的區別,讓讀者耳目一新,我讀后感覺震撼!覺得文中的父親就是一個樸素的腳踏實地的哲學家啊!在“秋”一節里:他覺得村莊就像荷塘一樣,無論走出多少蓮藕、蓮子、蓮花,都不會傷及荷塘的根基,荷塘依然保持興盛。在“冬”一節中:“‘荷’被稱 ‘蓮’,看似榮耀,但是榮是辱,是喜是悲,恐怕只有荷自己知道。在‘蓮’的名義和光環下,蓮花、蓮蓬、蓮藕、蓮子一個個遠離故鄉,只有沒有多少用處的葉子得以幸存,能夠繼續堅守荷塘。他繼而明白,當荷青春褪盡,花萎葉枯,‘蓮’的名字已不再屬于荷;它只能還叫荷,并且前面還加了一個‘殘’字。這個‘殘’字指的不僅是肢體的殘破,也是環境的殘酷、他心的殘忍”。“在從春到冬的四季輪轉中,只有荷葉,無論如何寂寞,如何殘破,都甘愿默默固守荷塘,相伴月色和清風細雨”。這些語句都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哲理,給人以無盡的思考和啟迪。尤其是如下幾句:“從無名之荷到有名之蓮再到無名之荷,從無用之荷到有用之蓮再到無用之荷,從荷到蓮再到殘荷,也許 ‘蓮’字本來就是一個藝名,原本就不屬于荷。屬于荷的,只有淤泥,只有荷水,只有月色,因為那才是荷原本應有的家園和天空”。這幾乎是通過“荷”和“蓮”來闡釋人生哲思、天地哲理啊!
  最后不能不探討一下文章的主題。前面我一再說了,本文表面在寫景,其實重在“說事”、“抒情”。通過貫穿全文的“父親”和“他”從春到冬欣賞著感受到寄情的荷塘,從生機勃勃年有收獲的荷塘到如今殘破零落的荷塘,寫出了老家村莊由當年的綠意盎然富有生命力到如今的殘破衰敗不堪甚至喪失人氣,以及對此深深的痛惜和思考!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酷似殘荷的父親一樣的農村留守老人、酷似荷塘的農村破敗家園的感嘆上,而是無情批判了“少有慈悲憐憫之心,更無扶持幫助之意”無關痛癢甚至麻木不仁的文人,也許還有高高在上的官僚吧,或許更有從村莊走出后再不回頭的那些“蓮”們!而“他”確是“毅然決定,盡自己所能,為老家的鄉親做點實事,哪怕微不足道”,“多回家走走,陪陪父親,守守家園,不論時間長短”。這就是全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吧!這屬于篇末點題,升華了全文的主題。
  以上是我對柳絲織雨老師的《四季荷塘》一文從內容結構匠心、語言表達技巧和全文所要表達的主題等方面所做的評說和探討。理解不同,感悟有異,限于解讀能力評說水平,評文有不妥、偏差甚至錯誤之處,請各位文友老師指正!謝謝大家利用寶貴時間前來參加賞評活動!謝謝大家!

【花開無語】驢鳴老師所做的賞析不僅詳實而且深刻,他不僅從文章的情感、寫作手法、語言表達技巧、構思上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還從宏觀和微觀上做了解析和比較,宛如一場文學盛宴,讓我們受益匪淺。他教會我們感中思、思中品、品中學、學中悟!感謝老師的辛苦付出,祝福您。下面我們請上本文的作者柳絲織雨老師,請他談一談本文的創作感受。


【柳絲織雨】
《四季荷塘》創作體會
  “《四季荷塘》寫的是荷塘,寫的是荷,也是社會和人生。寫荷不拘泥于荷,寫人不只是針對某類人,而是一個社會現象的反射”。江山評絕小組的這段評語,是對我這篇散文最恰當、最精準的概括與詮釋。此文雖然不長,我在寫作過程中卻寫寫停停,半個多月才成文。出生于農村的我,很想通過這篇散文,讓讀者在農村、農民乃至人生等方面,有所思考。
  《四季荷塘》一文,著力點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以塘喻鄉村,引發人們關愛農村。“冬日塘前贊美多,誰思孤影命蹉跎。花蓬子藕隨蓮去,殘葉枯枝尚姓荷”。文章開頭這首描寫殘荷的《七絕》,其實便是全文的主題。試想,荷的一生中,蓮花、蓮蓬、蓮子、蓮藕等,都以“蓮”的名義離開了荷塘,只剩下干枯的荷葉在堅守。而外人對殘荷的關注與贊譽無疑是扭曲的,完全沒有顧及荷葉的感受。當今許多農村不也正是如此嗎?一方面是青壯勞力紛紛離開鄉村,農村空心化現象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卻不乏對農村歷史、古宅、景色甚至空氣的贊美,但少有人愿意與之相伴。可以說,這樣的溢美贊嘆之辭,少有慈悲憐憫之心,更無扶持幫助之意,其實質是殘忍的,或者說是麻木不仁的。因此,對于酷似殘荷的農村留守老人,對于酷似廢塘的農村破敗家園,隔山觀景和長吁短嘆都無濟于事,隔靴搔癢和冷漠嘲諷更不能容忍,需要的是切切實實的關懷與幫助。這應是全社會的責任。
  二是以荷喻農人,謳歌農人的高貴品格。我在文中花費較大篇幅對“荷”與“蓮”進行了比較,雖有些牽強附會,并有悖傳統觀點,但目的卻是想通過對“荷”本質的揭示,歌頌農村的美好及農人的偉大。我出身農村,當過農民,深知農人的許多優點。但在當今社會,看不起農村、農民的人并非個別,甚至有些農村出身或農民身世者,也以農人身份為恥,想盡快洗卻身上的泥土味。文中的主人公進入城市后,決心“像家鄉的荷那樣,默默努力奮發向上,扎根泥土開花結果,而不屑像睡蓮那樣晝開夜合,趨炎附勢;不愿像睡蓮那樣華而不實,以艷示人;不想像睡蓮那樣置身庭院,養尊處優”。這其實是許許多多農人進入城市后的心路歷程和奮斗軌跡。事實表明,即使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環境中,農村、農民出身的人,也有自己的許多優勢,如吃苦耐勞的品質等;也值得尊重甚至學習。站在人的角度,荷“出淤泥而不染”是難得的;但若站在荷的角度,“出淤泥而不染”卻是正常的,不需要贊美,因為“淤泥”不是“污泥”,是水、是土、是肥,是最適合荷生長的家園,豈容貶低!荷塘和荷如此,農村和農人亦如此。
  三是以荷喻人生,揭示人生的價值取向。“從無名之荷到有名之蓮再到無名之荷,從無用之荷到有用之蓮再到無用之荷,從荷到蓮再到殘荷,也許‘蓮’字本來就是一個藝名,原本就不屬于荷。屬于荷的,只有淤泥,只有荷水,只有月色,因為那才是荷原本應有的家園和天空。在從春到冬的四季輪轉中,只有荷葉,無論如何寂寞,如何殘破,都甘愿默默固守荷塘,相伴月色和清風細雨”。這段文字雖似繞口令,卻不難理解。荷的一生如此,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人生歷程中,不管是對名的追求,還是對利的追逐,都不是最難的;而守住道德底線,淡泊名利,平安幸福,才是最不容易的。人生如荷,起點與終點都是平淡的,而其間無論如何燦爛絢麗,都是過眼煙云,終究是要消失的,因而大可不必過度追求。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贊美荷的清純與蓮的高潔。
  由于學寫散文時間不長,加上這篇散文承載的內容較多,因而仍感到有些地方沒有描述到位,從而讓一些讀者略感費解。也正因為此文還存在許多不足,我殷切希望各位老師在點評中予以批評指導,并表示感謝。


【花開無語】每篇文章的創作都有著其不同的背景和創作經歷,聽了柳絲織雨的創作經歷,我們心中是否感慨萬千?的確是這樣的,每個人心中對家鄉的情感是相同而又不同的。所謂的“小愛在口,大愛在心”。通過自己如花的妙筆寫出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的情感,我們能不為之感動嗎?感謝柳絲織雨老師為我們帶來的精彩。下面有請清粥小菜老師繼續對文章進行解析,歡迎。


【復評】清粥小菜

成長四季
——讀《荷塘四季》有感
      
   讀罷柳絲老師的《荷塘四季》,被其文字功底所折服。筆法細膩,立意清遠,寓意深刻,以景抒情,由物及人,聯想到人生浮沉,歸結為一塘頹廢。文筆不凡,實屬佳作。
    散文以四季為線索,每年春天,父親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帶他去看荷葉出水,而他并不能感受到父親對荷塘的情意,只覺得無趣。文章將父親與他在荷塘的情形做了對比,父親悠閑地抽著煙,目光如探照燈一樣在水面掃射,好像唯恐錯過什么;而他則好動,撿起石子往水里投,以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間。等到脆弱的小角從水面鉆出,父親便如發現了寶貝一般。而到荷葉鋪滿了荷塘,他便也能發現趣事,看露水如珍珠般在荷葉上面滾動。春總是給人希望的,新生的生命,就如初生的嬰孩,讓父親的眼底滿是柔情。
    到了夏季,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如正在茁壯成長的他。他也開始思索,兩篇均出自于大師的筆端,一篇《荷塘》,一篇《愛蓮說》,同樣是一種植物,為何會有蓮、荷之分?少言寡語的父親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荷是乳名,只能在家里叫,而蓮是大名,對于家族來講,孩子出息了,要走更遠的路,有更大的天地,自然只能告訴外界自己的大名。他驚嘆于父親的言詞,這般淺顯,卻又如此形象。
    經歷了春的萌芽、夏的茁壯,終于迎來了收獲的秋。荷塘已經有了如孩子胳膊般白嫩的藕,父親喝下六十二度的燒酒,企圖驅走身上的寒意,可即便他穿著皮褲子下塘踩藕,水僅僅是不能觸摸到他的肌膚,寒冷卻沁入骨子里。父親作為男人的擔當、作為父親的隱忍在此刻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疼痛深藏在心底,讓外界都看見了收獲。他也如此,經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城市,終于有了讓人稱呼自己大名的時刻。仿佛一切苦盡甘來,可喜是憂只有自己知道,如父親一般,學會了隱忍,學會了擔當,學會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只是也有恍惚的時刻,乳名好像竟有些不堪,當光環越來越耀眼,而他也終究是拋棄了彼時還處于“荷“之狀態的自己。
    當再次見到荷塘,已進入冬季,只能欣賞到“殘荷”。頹廢的荷塘和村莊,就如父親日漸老去的身子,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經過了絢爛奪目之后,荷塘終究回到了最原始的狀態。和人生一樣,父親當年踩藕的皮褲還在,只可惜,那僅僅是一件物品,除了懷念,沒有任何真正用得上的時候了。突然開始回首,想來榮辱成敗也不過是過眼云煙,就如這荷塘,當初被眾人圍觀的景象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不管有多少的收獲,終究是變成了淤泥,是否也如人生的入土為安?
    讀完此文,我不禁思索: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總是要經歷萌芽,經歷生命之初帶來的悸動,而后經過成長,經過花團錦簇,到最后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光宗耀祖,可結果都是歸于一抔黃土。非常感謝老師帶來如此透徹的生命感悟,生命是一個輪回的過程,我們該做的并不是為他帶去何種榮耀,多陪陪他,誠如當初他那如探照燈的目光在搜尋著我們的身影。


【花開無語】清粥小菜老師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的解析,讓我們對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受,也讓我們再次領略了故鄉四季不同的美感以及作者心中熾烈的情感,謝謝清粥小菜老師,辛苦了。下面有請賢者無憂老師繼續解析。

【復評】賢者無憂
 
  鄉愁悠悠醉荷塘
    一口氣讀完柳絲織雨的《四季荷塘》,感受了一場鄉愁的洗禮。作者描繪了故鄉的那口荷塘的四季,隱喻人生的成長之路,演繹自己的命運。荷塘那每年四季的一個輪回,就像父親的命運,村莊的命運,或許還像自己的命運。
  故事從村后的那口池塘說起,小時候懵懂的他,不懂得父親對荷塘的那份深情,靜悄悄的荷塘在春日的某一天,一個翠綠的小角突然從水面悄然鉆出,顯得那么弱小,那么毫不起眼,那么微不足道。而在父親的眼里就是一年的開始,就是一年的希望。因為父親一生喜歡與荷、藕打交道,酷愛那個村里唯一、方圓十幾里也僅有的荷塘。春風吹佛下的荷塘,不多日就顯出一派生機盎然。一張張荷葉就像一把把小傘,擠滿了荷塘,將一片碧波掩埋在綠色的傘下。
  夏日的荷塘更是一派生機。荷葉翠綠,蓮蓬搖曳,當然還有那美麗的荷苞與荷花。老實厚道的父親給他講起了“荷”與“蓮”的關系,荷是乳名,而蓮卻是大名。淺顯易懂的道理釋解了作者的不惑。此刻的父親,顯得是那么得偉大。
  秋日是收獲季節,父親穿著那條長長的皮褲,喝上六十二度的地瓜燒酒御寒,下到池塘,踩藕,因為全村只有父親會干這活兒。水中的父親雖然不俱當時寒冷刺骨,身體卻受到極大的損害,還落下腰痛腿酸的后遺癥,彰顯父親一生的艱辛。
    當作者通過高考,走進了城市,實現了城市夢,但是他覺得村莊就像荷塘一樣,無論走出多少蓮藕、蓮子、蓮花,都不會傷及荷塘的根基,荷塘依然保持興盛。這是本文的核心所在,是作者從荷塘的四季里面感悟到的人生道理。
    作者和其他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一樣也有著一種為身世而自卑的糾結的心理。憑著自己的努力,他有了一官半職,也有了幸福家庭。他開始置疑“出淤泥而不染”這一贊美蓮花的名句,是在贊美蓮花的高潔,還是在貶低蓮花的身世? 這時的他覺得那個土得掉渣的乳名已經隨時光遠去,不再屬于自己。這樣的矛盾心情,寫出了從農村出來的很多人的那種糾結心理。
    又是一年冬季,他獨自一人來到老家荷塘,欣賞“殘荷”。當他功成名就的時候回到老屋,在父親房間的墻壁上,他又看到了那件踩藕用的皮褲以及他知道荷塘將要消失的時候。忽然醒悟,那固守荷塘的殘葉,不正是父親、父輩嗎?那日益萎靡的荷塘,不正是家舍、村莊嗎?于是,他幡然醒悟,決定多回家走走,陪陪父親,守守家園,不論時間長短。盡自己所能,為老家的鄉親做點實事,哪怕微不足道。
  《四季荷塘》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他通過農村非常普通的荷塘,用非常細膩的手法描寫了荷與荷塘、蓮與蓮藕等,還將父親的命運與荷塘緊扣,彰顯了父親的豁達、父親的辛勞,父親生活的艱辛。作者也從荷塘的四季緊扣自己的命運糾結,從即將消失的池塘說到農村的破敗家園,從父親的皮褲上感受到了自己一段時間的道德缺失,從而幡然醒悟,感覺自己對堅守農村一生的父親的虧欠。
  《四季荷塘》這篇散文也有不足,那就是敘事拉雜,不緊湊,語言不精練,中心不是很突出,結尾不精彩,有點虎頭豹尾之感。荷塘四季的感受與人生的際遇顯得有點牽強。當了“主任的他”對家鄉、對父親的那種虧欠,著筆不濃、表達不深刻。


【花開無語】賢者無憂老師的解析讓我們耳目一新,也對文章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所謂的千人千解說的就是這樣,切入點不同,對文章的了解和感受就會不同,感謝。下面請桑瑜老師繼續解讀。


【復評】桑瑜

  對于能夠成為此次的副評,我深感榮幸,有機會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學習這篇美文:柳絲織雨老師的《四季荷塘》。
  好的,下面我們開始對于這篇散文進行學習與賞析。
  通過鄙人的淺讀拙閱,我從三個方面來解析《四季荷塘》:
  一、開篇
  《四季荷塘》這篇文章呢,是一篇夾敘夾議然后帶有抒情色彩的散文,但按散文歸屬來看,個人覺得應該歸為抒情散文。為什么要這么說呢?作者開篇就以一首七絕引題,一股關于“荷”的淡淡憂傷徐徐撲來。自然而然就會讓讀者疑惑,為什么作者會是這樣的一種情感呢?為什么又會是這樣的一種感慨?他們之間到底發生了些什么?要想知道為什么,自然就得往下看了,這樣即為下文作了鋪墊,又給各位看客解了惑。在此亦可見作者的文學功底一斑與人文素養。
  二、結構
  記得我在中學的時候,我的老師常說好的文章,常用的結構就是“鳳頭”、“豬肚”、“豹尾”。《四季荷塘》的結構就是這樣,但卻不能用“豬肚”來形容,用“麻桿草”來形容倒合適。為什么這么說呢?
  1、文章的結構層次分明: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荷景,不同心境表達對荷塘的特有情感;
  2、情感表達不矯揉造作,對比明顯。我覺得這一點是貫穿了全文的,尤其是在寫“秋”的時候,有這么一段,“他”已是領導,一次開會路過自己的村莊,父親幾次邀請同來的同事吃飯,都被“他”推辭;接著是在老父親面前下屬幾次幾次“主任”的稱呼,“他”特享受地應著,還覺得光宗耀祖;老父親欲呼之出口的乳名,他如釋重負的表情等,都不難看出,“他”與文中“荷”的距離越來越遠,應了摘要里的“無名之荷”一說。
  3、情景交融,撮到了看客的“心坎上”。文中“冬”提到,“他”已經事業有成,老父親卻不大好了,而后又看到了掛在墻上有補丁的“采藕”皮褲,將歲月匆匆流逝的無奈展現出來,自然而然地唏噓人生。
  當然文中這種典型的情景還有許多,需要看客們慢慢咀嚼,細細體味。
  三、結尾
  “他毅然決定,盡自己所能,為老家的鄉親做點實事,哪怕微不足道;他幡然醒悟,多回家走走,陪陪父親,守守家園,不論時間長短”。作者并沒有再言“荷塘”,反而說了這么一句,升華了主旨。再回過頭來看看,作者以四季為標,卻以不同的年紀為本,(春是幼時,夏是少年,秋是青年,冬是中年)展現出一個人的心歷成長過程。其實讀后,發現這篇文章并未大談荷塘如何如何,反而是在將荷塘作為“圈”,以第三人稱的敘述,在向讀者訴說著常被人們忽視的一個常理——“常回家看看,無論身在何處,也別忘了根”。
  《四季荷塘》雖然滿足了抒情散文的幾要素,結構等方面合情合理,但在文章敘述中,標點用法卻有絲瑕疵。比如文中的“冬”的第三段的第一句話與第二句話,都是在說同一個場景,卻在說到一半的時候,用了句號,那么后面的一句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多余的呢?試想,如果用“;”,是不是會在語感上,感覺舒服點,或者說通順些,不會覺得膈應呢?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好了,這就是我對《四季荷塘》的淺淺賞析,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老師校正。

【花開無語】這篇文章桑瑜老師讀了幾遍,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如果不是反復誦讀是很難寫出如此細致而深刻的評析的。她從三方面對文章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解析,不僅僅從情感和文意上解析,還從文章的構造特點上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和講解,可謂字字珠璣,讓人回味,欣賞了。
  彈指而過的幾十分鐘里,我們領略的不僅僅是文字帶給我們的魅力,還領略了各位老師的風采。因為文字我們相識,因為文字我們結緣。相信在江山這篇沃土上,文字之花會越開越艷,江山也會越來越美好。祝福所有愛江山、愛文字的老師們。愛你們--直到永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羅芳:荷塘|散文
【我的臥虎灣】趙俊良 于占海 李慶國等:題“新視覺荷賽”韓寶章獲獎作品(組詩)●臥虎詩苑
深秋的荷塘
【詩歌】苑祝標||六月情思(組詩)
【西散原創】李紅衛作品 | 那些年的記憶
心靈短語:(702:愛蓮賞荷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定县| 哈巴河县| 兴海县| 三穗县| 恩施市| 宝兴县| 北安市| 安泽县| 江门市| 永和县| 沛县| 内丘县| 衡南县| 河西区| 乳山市| 长武县| 苏尼特右旗| 临沧市| 澳门| 乌鲁木齐市| 黄山市| 东兴市| 板桥市| 锡林郭勒盟| 泉州市| 奉节县| 西吉县| 石家庄市| 明溪县| 陆河县| 洪雅县| 吴旗县| 青河县| 花莲市| 顺义区| 大城县| 永和县| 安西县| 湟源县| 柳州市| 夹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