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的“兒童藝術”:在醫院里,他所在的部門有大量和兒童虐待康復、外科重建、心理學和動物研究相關的資料和案例。這無疑都為他的創造帶來影響。
提起以孩子們為主題或者和兒童相關的畫作,即便還沒有親眼看到,首先跳到腦海中的詞匯也大多是萌、可愛、有趣、快樂、單純等等。而實際上大多數藝術家也的確是如此描繪的。
比如我們都熟悉的畢加索,雖然創作了很多力量十足、甚至是讓不少人感到費解的作品,在描繪孩子的時候還是流露出了相當溫柔的一面。
畢加索 Picasso - Child with Dove
又或者是瑪麗·卡薩特,女性面對兒童的細膩觀察在她的作品中表露無遺。
瑪麗·卡薩特 Mary Cassatt - Children Playing On The Beach
在光影大師雷諾阿的作品中,女孩子的形象延續了其浪漫細膩的特質;
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 Portraits of Two Children
而梵高的偏執和糾結在孩子們面前則似乎變成了更多的趣味性。
梵高 - Two Children
但是,有那么一群藝術家,似乎并不滿足于讓孩子們停留在單純可愛的常規印象里。他們中有的通過創作挑戰我們對傳統概念中“兒童”的認知,探索著人和社會更加隱秘復雜的一面;有的則不滿足于“真善美”的限定,用黑色諷刺的筆觸創造了一個充滿奇想的異世界。
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因其筆下眼尾上吊、不懷好意的大頭娃娃而為人所知。那種不友善的眼神有一種說不清的吸引力,詭異但有極具吸引力。不滿就皺起眉頭;不解就露出無知;質疑就揚起眼梢,這些身處在淡漠背景中的畫作主角,不禁讓人由憐生愛。他們的不友好似乎比所謂的善良更真實,直戳人心。在這些作品里,快樂變成了一件很膚淺的事。
奈良美智 - Damn it all
奈良美智 - Forget it!
英國藝術家Ray Caesar描繪的孩子有一種過于成熟的感覺,幼兒的身體加上只有成人才會有的世俗神態,再結合浮夸的服裝飾品甚至是變異了的軀體。我們所見到的似乎已不再是一個調皮的孩子而是一個冷漠的小惡魔。這些創作和藝術家早年在多倫多兒童醫院的工作經歷息息相關——在醫院里,Ray Caesar所在的部門有大量和兒童虐待康復、外科重建、心理學和動物研究相關的資料和案例。這無疑都為他的創造帶來影響。
Ray Caesar的創作
來自意大利國中國圣馬力諾的藝術家Nicoletta Ceccoli創造了一個充滿童話風格的異世界。當然,這童話的受眾或許不是孩子而是成人。女孩兒毫不猶豫的切下了小蛋糕的眼睛、用尖尖的叉子戳住香腸……唯美的畫風中流露的是暴力和血腥的氣息。在黑暗的幻想世界里,沒有什么不可能發生。
Nicoletta Ceccoli - Gingerbread Love
相似的場景,也出現在美國藝術家Mark Ryden的創作里。
馬克萊登 Mark Ryden - The Ecstasy of Cecelia
馬克·萊登 Mark Ryden - Rosie's Tea Party
如果我們不將畫面中的主角局限于“人”,那么Luke Chueh和Geoffrey Gersten也應算是相當“腹黑”的藝術家。前者更關注人的個體經歷和內心情感。
Luke Chueh - Inspiration (Bright Ideas from the Hole in My Soul)
后者則更多的通過作品與社會事件發生互動。
Geoffrey Gersten - Close Encounter
Geoffrey Gersten - Operation Northwoods
Geoffrey Gersten - Riot Police
其實,除了在藝術創作中,類似結合了“可愛童真”與“血腥暴力”元素的視覺形象還有很多。雖然家長常常對它們的出現表現出質疑與抗拒,但這并不能阻止它們在世界范圍內大受歡迎。
比如說美國喜劇中心推出的剪紙風格動畫劇集《南方公園》。這部經常通過歪曲式摹仿來諷刺和嘲弄美國文化和社會時事的長篇動畫,自從1997年首播開始,就以對根深蒂固觀念的挑戰、和禁忌并因其中的粗口、黑色幽默和超現實幽默而著名。直到2016年,這部作品已播到第20季,并被續訂至23季(截至2019年)。
《南方公園》
《南方公園》中的人物形象雖然簡單,但言行舉止卻絲毫沒有一點“孩子”的感覺
《歡樂樹的朋友們》(Happy Tree Friends)是美國另一部帶有血腥暴力元素的動畫系列,至今已有兩百余部的長度在半分鐘到七分鐘之內的短片。這個動畫系列的主要內容是森林里一群可愛小動物之間發生的故事。只不過,小動物們前一秒還在快樂的生活,下一秒就要遭遇血光之災。口味極重的劇情發展,與動物稚嫩的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屬于限制級作品(美國等級限制為12+)的《歡樂樹的朋友們》完全不適合兒童和大孩子(Not recommended for small children and big babies)觀看,但這部作品最初誕生的目的卻是作為兒童安全宣傳教育短片!!!(估計看過之后的小朋友都不敢再出家門......)
不過,同樣試圖將可愛風和血腥劇情結合,卻成功達到安全宣傳教育的案例并不是不存在。
2013年,澳大利亞墨爾本為宣傳鐵路安全而制作了公益廣告《蠢蠢的死法(Dumb ways to die)—— 因為那里一年有979人掉落軌道。這首歌曲視頻在發布的24小時內即飆升至iTunes排行榜前十名的位置。3分鐘的小MV,曲風無比小清新,歌詞和故事發展卻很重口味。人們還被MV里唱著歌卻蠢蠢死掉的小生物們萌到一臉血。看著它們呆呆的死掉,跌落軌道也絕對不是什么“聰明事”!
Simon Jago - 蠢蠢的死法
日本動畫《貓湯》是一個更加深沉的黑暗童話:貓姐姐病重臥床,靈魂正被死神帶走。貓貓弟弟拼命與死神爭回姐姐的一半靈魂,可是睜開眼睛的姐姐卻變得癡癡傻傻。為了尋找姐姐的另一半靈魂,姐弟倆踏上旅途。詭異的旅途中,不乏血腥與暴力與人生取舍,但故事最后卻落在了溫暖親情之上。在這個結合了可愛與恐怖的故事里,觀看者將思索親情與死亡。
看了那么多例子,現在問題來了:為什么我們難以戒掉那些又萌又暴力的“血腥小可愛”?為什么“可愛”和“血腥”間的反差卻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從網上各種各樣的回復與討論中,我們總結了5個主要關于這個問題的解答:
1. 世界本來就不只存在“真善美”,血腥、暴力、死亡,種種難以預知的危險都是必然存在的。作品以夸張的方式表現出來也沒什么不好;
2. 人和事物都有很多面,誰說“黑暗”、“暴力”等元素不能出現在一個看上去“很可愛”的個體身上?
3.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不意味著就不懂得暴力、黑暗、死亡,且面對這些最終都將成為他們的“必修課”;
4. 巨大的反差能給人留下強烈印象,從而更好的達到一些實際目的,例如:凸顯公共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呼吁人們熱愛生命等等;
5. 看到這樣的作品可以釋放生活中的壓力。
馬克萊登 Mark Ryden - The Ox Suckling Romulus and Remus
對于這個問題,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對于這些作品,你的態度又如何?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YT大藝術家》#
中國第一部世界級藝術家傳記紀錄片
由文化藝術傳播者YT CREATIVE MEDIA聯合小米科技出品《大藝術家》系列。10位世界級藝術大師通過小米全渠道與YT新媒體,向1000萬年輕觀眾敞開心扉,展現藝術與青春的故事。《大藝術家》讓公眾第一次讓走進了藝術家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