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陽氣?
氣是構成世界物質的本源,人體的氣充斥于全身無處不在,按分布及特點不同,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中氣五氣,這些統稱陽氣。
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陽氣越充足,人體越強壯。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就有對“陽氣”的相關論述,稱人體中的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萬物生長,皆靠太陽;人若是沒有了陽氣,機體的新陳代謝就會停止,生命就會結束。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的根本。
人正是依靠著這股陽氣的推動和溫煦、蒸騰與生發功能,才得以讓體內的血液流通和運行全身,營養臟腑經絡、四肢百骸、肌肉皮毛。
正所謂“陽氣在人在,陽氣無人亡”,這就是為什么中醫稱“氣為血帥”,這一個“帥”字便足以說明陽氣的重要性。
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陽氣決定長生。
為什么陽氣會不足?
《內經·靈樞》上稱: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當陽氣不足時,人的健康也將缺乏維持之正常運轉的動力,各種疾病就隨之而來。所以,在強調養生的今天,對陽氣的重視無疑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
“陽氣不足,稍有阻滯,則百病叢生”。陽氣不足時,人的身體缺少了防護,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濕寒過重,造成人體虛、寒、濕。現代人大部分的慢性病或疑難病癥以及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常見疾病,都是陽氣不足導致的。
點擊加載圖片
陽氣不足已是現代人的通病。現代人享受著越來越舒適的生活,品嘗著越來越豐富的飲食,卻忽略了這些“享受”帶給身體的影響。主要有:
一、少穿傷陽:十個女子九個寒。女人本來就屬陰,卻又為了追求美麗而穿很少的衣服,短裙、露臍裝、露背裝,甚至冬天也不愿意穿太多,寒氣就更容易侵入。肩關節、膝關節、頸背和腰腹這都是人體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風寒受涼。
二、寒邪作祟:寒邪為患居多,隨著空調、冰箱的普及,人為的陰寒之氣就頻頻進入體內耗損、遏制人體陽氣。長期在空調環境下的人,不但出汗少,而且寒氣不只從腳部,還從頭部、四肢侵入身體。
三、嗜食生冷:受習慣因素影響,多數人喜涼惡熱,總怕上火,習食涼茶冷飲等生冷寒涼之物,由此導致損脾傷陽自然屢見不鮮。
四、工作煩勞: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很快,很多人不僅夜以繼日地工作,而且心情很煩、心理壓力很大。“陽氣者,煩勞則張”,所謂張就是往外散,尤其是晚上陽氣應該內收,應該回歸本位。一煩勞陽氣就不能歸位,就會慢慢耗散。同時,現代人競爭壓力大,負面的心理及情緒很容易在內心產生、纏繞,極損人身陽氣。
五、房事太過:受西方性觀念及精神污染等的影響,當今不求養慎,恣情縱欲者似乎大有人在。陰陽互根,房事過度,久則竭精耗陽。
六、作息無常:現今人們或因工作所需,或因學習、生活等原因,諸如上夜班、讀書、上網、看電視、打牌等,遲睡熬夜者隨處可見,甚至通宵達旦未眠亦不乏其人。由于天人相應,當睡時不睡,違背陰陽運行自然規律,使陽氣不能按時斂藏充養,久而久之難免造成陽氣虛損。
七、慢性病上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慢性病發病率顯著上升,而這些疾病往往病程冗長,久病必虛,多傷陽氣,故陽虛多見。
八、營養過剩:現代人吃得太多,太好,增加腸胃和身體的負擔,消化吸收不了,體內垃圾聚集,阻塞經絡氣血的運行。
點擊加載圖片
以上損陽傷陽之種種原因,使得現代人又寒、又濕、又毒、又堵……最終導致非常多的現代人都陽氣不足。
站樁,可以全面提升你的陽氣!
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很強的抵御外邪的能力,發揮這種能力的根本是培固自身陽氣,使身體達到一個陰陽平衡的狀態。如同手機要充電,汽車要加油,我們的身體也要補充陽氣,陽氣便是我們生命的動力。
人體的陽氣主宰人體的生命規律:呼吸、體溫、心跳、脈搏都需要陽氣的溫煦,只有如此生命才能充滿活力。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陽氣必然旺盛,生命之火也會燃燒的更旺,生命自然健康長壽,因此養生、治病—首重養陽!!
有沒有一種形式更簡便、效果更持久,更貼近于自然的恢復陽氣的方法呢?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人先賢修行、養生智慧的結晶:站樁!
點擊加載圖片
《黃帝內經》中:“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的論述,就生動形象的概括了站樁的精神面貌。
“萬動不如一靜,百練不如一站”,站樁一法抓住了養生健身的根本之道,生發陽氣,強健身體。站樁讓身體的下半部分穩定下來,有生根之感。你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頭頂天,腳踏地,身體先有了根,體內的陽氣會自動地慢慢回歸原位。
人體背部的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統領人的一身之陽氣。站樁時,通過胸藏而閉、背平而正、收頜正頂,把背部足太陽膀胱經也就是身體的陽面橫向拉開、縱向拉直,以達到上接天根、下接地軸,最大限度地接收天地之氣,就像為蓄電池充電一樣,進而把我們的先天腎氣補足。站樁過程中,感覺后背發熱,微微出汗,這就意味著陽氣被鼓動起來了,氣血循行會更為通達。
站樁時要求心理上的平靜,身體上的放松,要求口不言,眼無所視,耳無所聽,心中無慮,這就減少了人體陽氣的消耗。同時加強了人體的內動,這種動不是肢體的動,大成拳創始人王薌齋先生曾說:“不動之動乃是生生不已之動”,站樁功的外形保持不變,而內部氣血運行生生不息。
站樁時,雙腿微曲,身體中正,百會上領。雙腿微曲,負荷稍稍加重,則氣血下行,去充養下肢。下肢負重,氣血循環就會加快。氣血循環加快,腿部就會發熱,發熱之后,就會產生陽氣。陽氣生發之后,會從腿腳部上升,向上蒸騰。
練習過站樁的人都會有這個體會,就是站樁一會就會出現身體發熱、出汗等反應,有些人還會有打哈欠、流眼淚、打嗝、排痰、排氣等反應。從肌肉角度考慮,站樁通過抬高手臂、屈膝半坐等姿態,能達到一種靜態的體能消耗,可以有效的調動氣血、調節肌肉之間的力量平衡,從而提升我們的基礎代謝、促進臟腑機能的運轉,隨之排除我們體內的寒氣、濕氣,以及體內的氣、血、痰濕等的瘀滯。在疲倦、昏沉或感受風寒后站樁,隨著出汗、打哈欠等反應出現后,往往能變得神清氣爽,就是因為站樁幫人體恢復了體能、提升了陽氣的結果。
點擊加載圖片
緊張是耗陽的,松柔是養陽的。站樁時要求保持精神、肌肉、氣息的放松狀態,這樣就維系了心與腎升降相互交感過程,使之趨于正常,促進了人體的陰陽逐步保持正常的平衡,而改變了因疾病形成的癥狀,所以我們看到很多慢性病患者,通過練站樁以后,病情好轉,癥狀消失,身體逐漸健康,能夠恢復旺盛的精力去工作和生活。
站樁合“陽主陰從,陽為主導”這一中醫思想, 生發陽氣,培補先天、調和后天、運化五臟、疏經活絡,是整個五臟六腑和氣血的自我修復和調理,不是單純的治標,也不僅僅是自我陰陽調和,關鍵是能從根本上培補陽氣,陽氣充足了,身體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增強了,身體就從根本上健康了。
這樣人體就能逐漸恢復平衡,增強體質重獲健康。站樁時不要過于著急,保持淡定、順其自然的心態最利于人體陽氣“生、長、收、藏”。事實證明:只要按法站樁,就可逐漸養足身體陽氣,百日內多數人可使身體發生本質改變。養生就是養陽氣,只有顧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