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語 文 主 題 學 習
——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所在
人間四月芳菲盡,語文主題之花始盛開。5月25日-26日,時值農歷四月,落花隨春去,余香伴夏來,而語文主題學習這朵花卻依然笑得燦爛。這兩天,吳雪佳工作室成員參加了華樾科學技術研究院主辦的“語文主題學習”名師工作室首屆聯盟會議,本次會議在龍華區行知小學召開,參會人員有教育局局長、副局長、教研室主任、教研員,以及來自廣東、湖南、江西、海南、湖北、貴州六省的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和骨干成員,共達三百多人。這是一場語文主題學習的競逐,一場思維碰撞的盛宴。
會上,我們聆聽了六個專家的專題講座:胡立根部長的《突破語文教學的雙重困境》,畢英春主任的《我眼中的好課》,潘繼云主任的《語文主題學習背景下的單元整合教學》,深圳市福田區荔園小學趙家英主任的《談教材與叢書的深度融合》,深圳福田區綜合教育研究部部長的《聚焦價值,清晰表達——教育生活中的寫作分享》,專家安文鑄教授的《科研引路,促教研水平提升》,以及各工作室單元整合備課匯報、工作室團隊建設匯報,一天半的頭腦風暴轟炸,收獲頗豐。
廣東省首批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特級教師胡立根老師:《突破語文教學的雙重困境》。他慷慨激昂地闡述了教材價值的特點,也講述了語文精講選文式課程的局限:其一、使語文教學迷失于原生價值之中;其二、數量太少,教學價值的實現空間嚴重不足,無法形成語感、美感和文感,難以形成語文能力。其四、整個教學基本是在不厭其煩地進行文本的解剖,卻并沒有進行系統的讀寫能力和思維能力訓練。這就產生了一種尷尬: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拼命教這一篇,卻絕對不考這一篇;只有老師的秀場,沒有學生的跑馬場。因此要突破教學困境,絕不能糾纏于單篇的死纏爛打,必須進行教材的整合,要突出語文的“趣、感、量”。
國培專家畢英春:《我眼中的好課》,指出了當今課堂的痛點:到拓展時,時間有限了;教師出現拖堂的現象;學生課堂上有時調動不起積極性;雙線要素(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顧此失彼;組文閱讀課等課型講的少。并為我們指明了方向:一、目標簡明。把握學段特點,目標可檢測,目標一課一得,雙線要素要統一,一定要重視課后題。二、學生為主體,目中有人。三、有效整合,簡單輕松。
十佳教師、特級教師潘繼云:《初中語文主體學習背景下單元整合教學》。潘老師為我們介紹了什么是整合教學,如何整合教學,整合教學的類型,環節整合策略,讓人受益匪淺。
荔園小學教導處趙家英主任:《叢書與教材的深度融合》。趙老師聲情并茂地為我們講解了如何進行叢書與教材的深度融合,她先向我們講解了畢英春老師的“1+X”,她指出,“1”是指我們的教材內容,“X”是整合文章,它可以是1,也可以是2,是3、、、、、、很隨意,如果單有“1”,那么這節課就不完美,就會營養不良,就會顯得單薄,“X”是“1”的共生體,它一定要,沒有它還真不行,“1”和“X”,“X”和“1”一起,才能上出美妙的語文,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豐盈起來。趙老師還以低年級的《動物兒歌》結合叢書為例,示范如何通過叢書拓展學生思維。又舉中年級課文《大自然的聲音》,詳細介紹如何與叢書整合設計,將課文由薄讀厚,由淺入深,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
福田教科院徐燕部長:《聚焦價值,清晰表達——教育生活中的寫作分享》。她向我們介紹了個人的寫作法寶:燕式思維魔方。向我們分享了她多年在文學路上摸爬滾打出來的寫作經驗:如何挖掘有價值的寫作內容?如何有價值地去寫作。她指出,沒有價值判斷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你想不清楚就不可能寫清楚,還提出了清晰表達的要素。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安文鑄:《科研引領,促教研水平提升》。安教授指出,教研是科研的基礎,沒有脫離教研的科研;科研是教研的深層探索,脫離科研的教研是表層的行為研究。并向我們剖析了現在科研存在的誤區:一是追求科研題目的“唬人度”,研究目標過高;二是有開題、有結題,但缺少過程;三是忽視原始資料淡和數據的積累;四是課題研究與學生成長、教師發展脫節。接著又為我們如何進行教研、科研指引了方向。最后,安教授也向教師們提出希冀:認真學習,扎實實踐,以科研為引領,把“語文主題學習”的推進,提高到新的層次和水平。
25日下午和26日上午,是分組交流活動,我們陸豐市和佛山市、潮州市、深圳市、海豐、英德六個地區的工作室同一組。各個工作室的單元備課整合與工作室團隊建設分享,以及專家老師的精彩點評,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工作室組員之間的思維碰撞、經驗分享,讓我們感受到,雖然區域不同,但教師們都具有美好的教育情懷、語文情懷。我們從各自的發言、專家的點評中,也發現自己在整合備課及團隊建設不成熟的一面。
一天半的培訓在名師聯盟盟主陳祥俊的精彩講座《好風知借力,正是揚帆時》完美收官。陳盟主為我們講述了“教育核心”,講述了語文人的大情懷大智慧。
活動結束,踏上歸途,雖是細雨蒙蒙,涼風習習,可大家的心卻是熱的。這次深圳行知小學一行,除了收獲,更多的是反思。都說“得語文者得高考”,而高考的閱讀量逐年增加,考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速度,而這些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培養的。縱觀現在的語文課堂改革,有別于傳統的基本模式中以單篇獨進、深深細究為主要的精講教學,主題閱讀教學架構起整個單元,從作品意蘊、體裁、創作手法等等角度,找到文章之間的關聯性與主題的統整性,確定閱讀主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叢書的整合,是必要的。以一篇帶多篇,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能夠增廣學生的閱讀面,更為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引領學生更有效、更廣泛地閱讀課內外優秀作品提供了可能,真正實現學生閱讀主體的教學理念。以四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為例,如果單一地學習課文聽風、聽水、聽動物的內容,那就很單調,很乏味,顯得很瘦弱,營養不良。但如果整合了叢書內容、課文內容,如《大地的話》+《花開的聲音》+《海底世界》+《下雪的聲音》,那么整節課的內容就豐盈了,學生的思維廣了,眼界寬了——此時,如果布置學生練筆: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廚房是一個音樂廳……田野是神秘歌手……操場是交響樂舞臺……馬路邊的聲音此起彼伏……請你把生活中聽到的一種聲音寫下來。孩子們在一篇課文,四篇叢書的引領下,很快寫出了生活的聲音,寫得很美,因為你有支撐點給他,寫起來并不困難。閱讀的量不是隨意的量,不是為了加量而整合,而是有定向的量,這樣孩子們才能受益。
在語文教育的改革中,語文主題學習是發展的必然趨勢,教材與叢書的整合才能奏響美妙的語文。當然,每一次的教學改革,總會有學習摸索期,也伴隨“陣痛”!語文主題改革,剛開始,或許會付出一些成績下滑的代價,可長久下來,孩子的能力是一定可以得到培養的,這就是回報。我們一定要堅定信念,加強學習,讓主題學習改革得以發揚廣大。
語文主題因語文而生,為花開而生,秉黃金之季,賦一生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