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各種競爭異常激烈,面對各種壓力和誘惑。要保持內心寧靜,就要做到知足、知不足和不知足。
有戶姓劉的人家,家里有三個兒子。有一天,父親帶著三個兒子來到自家的米缸旁邊,指著僅有的半缸米說,這是我們一家人的全部口糧,這時大兒子心滿意足地說:“我們還有半缸米,足夠吃上半年了。”老二不無遺憾地說:“我們家的米缸,還缺少半缸米。”老三說“我們還需要半缸米,才能把米缸裝滿。”同樣是面對半缸米,卻折射出三種不同的心態。老大知足,老二知不足,老三不知足。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懷有這三種心態。究竟那一種心態比較好呢?難分伯仲。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得與失,就容易步入迷宮,背上沉重的包袱,在患得患失中失去自我和人生的快樂。
“知足者常樂”。知足是一種心態,一種人生修養,更是一種心靈體驗。知足者能夠在無窮的需求與有限獲取之間找到平衡點,從而尋求一種自我滿足感。讓心靈得到一份寧靜,讓心態得到一種平衡,讓人生得到更多的快樂。“知足”不是自我滿足,自我陶醉,迷失人生的方向,失去奮斗的目標,甚至喪失斗志,虛度年華,而是一種積極心態的選擇。
“知足”要客觀地認識自己,正確看待他人;既要橫向與周圍人比,又要縱向與自己的過去比;既要比物質生活上的滿足,更要比精神生活上的富有;既要看到自己的進步,更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只有放平心態,才能在比較中獲得滿足,獲得快樂。人的一生中從自然界和社會上獲取的東西很多,但現實生活中,能夠“知足”的人卻越來越少。有了樓房想換別墅,有了工作想位子……這些欲望,使人無休止地奔波勞碌,勞心傷肝,有的甚至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終被欲望吞噬。生活上“知足”了,內心才能獲得一份安寧。知足關鍵是能否真正懂得貪欲之害,不盲目攀比、知足知止。以知足的心態面對生活,明白每個人的幸福各不相同:也許我們沒有華麗的別墅,卻有溫馨的家;也許我們沒有萬貫家產,卻擁有一副健康的身體……而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別人的幸福,縮小了自己的快樂”。因此,知足是一種明智的選擇,是一種快樂的擁有,是一種幸福的滿足。
人生要“知足”,還要“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就是說知道不足的地方,然后能反躬自省;知道自己有所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勵的道理。人生僅僅懂得“知足”也是不完美的,它只能使我們從中體驗到人生的快樂,卻不能給我們以人生的方向。
“知不足”不是貪得無厭,無限膨脹自己的欲望,而是在全面審視自己的基礎上,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弄清自身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需要努力彌補的不足。“知不足”才能知道自己缺什么,還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知道如何去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知不足”要認清自身的現狀,準確地評價自己,冷靜地看待自身的差距。只有歷史地看待自己,才能找準未來的奮斗目標。特別是要知本職工作之不足,知自身素質之不足。
“不知足”是一種競爭的狀態,是一種目標的選擇,更是一種進步的力量。“不知足”要定位于人生的追求,立足于奉獻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把自己置身于人生的大目標和社會的大環境之中。把人生的追求和對社會的責任,轉化為個人前進的動力、拼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不知足”不是膨脹欲望,貪大求全,盲目追求,急于求成,而是一種進取精神的昭示。“不知足”要體現在工作的高標準、嚴要求上,體現在人生追求的內在要求上,體現在實現自我價值的現實需要上,體現在社會發展的無限需求上。盡職盡責完成好本職工作要不知足,貢獻社會服務大眾要不知足,人生的理想追求要不知足。如此,方可在“不知足”中,不斷發展進步。
總之,人生要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尋找方向,在“不知足”中獲取動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