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不執
--妙明真心—
佛說:“……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貪著。是以苦樂,兩非道因。(中略)有苦樂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滅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棄舍苦樂。行于中道,心則寂定……”
其實“苦”與“樂”只是心念所起的一合妄相,并非實有,不可取,無所執!“快樂”和“享樂”是虛幻的美麗,仿佛是帶毒的蜜汁,在給你帶來香甜的同時,同時也易蒙蔽蠶食你的心性。
為了追求快樂,人們無所顧忌,盡情地放縱著自己的意欲,讓六根感受最大化的刺激-----吃的要過癮,聽的要悅耳,看的要銷魂,聞的要香醇……在快樂中,人們漸漸迷失了自己,漸漸難以平復平靜的心緒,當貪婪占據你的大半個身心,執著讓你欲罷不能時,你才驚異地發現,自己早已成為“欲望”的奴隸。
在風卷云舞的塵世中,人們無法擺脫色、聲、香、味、觸、法的誘惑,無法平息內心翻騰的愛欲情河。為了追尋那些所謂的“快樂”,人們不遺余力,脆弱的心性疲于奔襲,時而在歡樂中痛苦;時而又在痛苦中歡樂。在苦與樂膠著的世界里,人們掙扎著,無助地茫然前行,隨著歲月的長河漸漸糊涂老去……
佛在四念處里告訴我們:觀受無樂!意思是告知我們,我們所感知的所謂快樂都是不真實的,是虛妄的,是轉瞬即逝的,不可貪執。“快樂感”其實是五蘊身感知的一合妄相。人們在虛幻的快感中,不斷放大著自己的快樂,這就像是喝酒,酒精的刺激能讓你在短時間內感受快樂與刺激,酒勁一過后,身心就會感到極度的空虛和疲憊。
過于追求快樂容易得一種病,叫“快樂依賴癥”,得這種病的人往往會忽略生活中“痛苦”的存在。常年追求快樂享樂的習氣,會讓你變得更加的脆弱,一旦遇上一點點“苦痛”,身心便無法忍受。現在全球自殺率很高,特別是年輕人,從小沒吃過什么苦,生活條件優越,養尊處優,稍遇點風雨就尋死覓活。
過于追求享樂會讓人心性懈怠,易于墮落!
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快樂、享受、欲望太多亦非好事,容易使心緒萎靡頹廢,障礙心性,進而影響精進心與出離心的提起。釋迦佛當年身為太子,不貪圖世間榮華享樂,深知“人身本苦”,知道貪欲和享樂是
障礙自性的擋板,醒悟后的世尊毅然決然舍位出家,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成道。
有求,就有執。有執,業就空不了!欲望的種子,讓我們感受快樂的同時,也感召著業力的牽引。特別是在臨命終時,我們脆弱的神識,將隨著生前的貪執喜好去受生、去輪回。這是個非常可怕的過程,因為業力的驅使,你將無法把持自己,在生命的長河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不能執“樂”,同樣亦不能執“苦”。所謂“苦”同樣也是五蘊身感知的一合妄相!因為心不清凈,起心分別,從而讓自身感召種種苦痛。苦,有源于身體上的苦,有源于精神上的苦。繁重的工作或體力勞動,會給身體皮肉造成一定的痛苦,但精神上的痛苦比起肉體上的痛苦,傷害要大得多。有些人情緒不穩定,心量小,生活中很容易生氣和發怒,執著心很重,遇事愛計較,愛生悶氣,有苦也不會向人述說,總喜歡的把苦水往肚里吞,不知道以慈悲和寬容善待自己和他人,亦不知道以樂觀積極的心態去化解心中的憂煩,這就是“執苦”!是智慧未開的表現。“苦”本身是會感染的,你越是覺得苦,就會更加的苦。
無論是身心上的苦還是精神上的苦,我們都要設法擺脫它,“形在苦者,心則惱亂”,痛苦能讓人心生煩惱,能讓人情緒失控。心里若有“苦感”,你的情緒就不可能好起來。試問,一個整天被病痛折磨的病人,快樂得起來嗎?一個整天煩惱叢生、抑郁萎靡的人,做事能做得舒心做得踏實嗎?“苦”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苦者內心深處,真正接納了這個“苦”!對于“苦”的理解,心態不同,苦感也不同。同樣的病痛,有些人表現得呼天搶地,十分夸張。有些人卻表現得十分平靜,泰然不驚。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會覺得吃蘿卜青菜很苦,但對喜歡素食的人來講,蘿卜青菜卻是真正的美味佳肴。若覺是苦,不苦亦苦;若覺不苦,苦亦非苦。
其實塵境本身沒有苦、樂之分,都是自己的分別心在起作用。苦受和樂受都是從心里生出來的,因為心里有取、舍,才有苦、樂的感受。符合你的心意,你就感覺到是樂受;不符合你的要求,你的感受就是苦受。由此便知,“苦”和“樂”真真切切只是惟心所造的一合妄相,不可取,無所執!
人不能“太苦”,太苦就會惱亂心性,生活工作太勞苦了,就要學會調養休息,受傷生病太痛苦了,就要療病養傷。在“苦”的泥潭里陷得太深太久,你就會對“樂”生起貪執之心,繼而難以擺脫“樂”的誘惑,一旦給你一點快樂或享受,你就容易欣喜瘋狂,在興奮、癲狂中無法把持自己,而做出種種違逆之事。前段時間電視上報道了一件事:說有個窮鄉村的農民領到了一筆巨額拆遷補償款,人人興奮得不得了,又是買車,又是買房,進城出入高檔酒店。不賭博的也開始學著賭博了,小賭的改成了大賭。田地也沒人種了,牲畜也沒心思料理了。一番折騰過后,才發現手中的錢已所剩無幾,到最后有幾個甚至因賭博欠下大額外債,連生計都成了問題,這就叫樂極生悲!也正應了佛陀那句話------“身在樂者,情則貪著”。
執“苦”執“樂”都是成道的大障礙!有些修行人認為只要自己一味“苦修”,就是看破,就是放下,就能成道,那是大錯特錯。沒吃的,沒喝的,饑腸轆轆的,你還會有心情參經、悟經、念佛嗎?天寒地凍,衣不裹體,冷得瑟瑟發抖,你還有精力體力禪坐修定嗎?修行在于修心,而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著相修行,永遠都不可能見性成道!當年佛陀悟道之前,也嘗試過苦修,風雨露宿,斷去吃喝,甚至于墳山與死尸合睡,希望能放下塵世萬緣,通過感受極苦而悟道、證道,但事與愿違,最終事實證明單靠“苦修”是不能成道的,只能更加障礙、惱亂自己的心性。開悟后的佛陀感慨頗深,留下了“形在苦者,心則惱亂;身在樂者,情則貪著”的醒世名言。告知所有修道之人,要想證道,執“苦”執“樂”不行,執“空”執“有”不行,要行于“中道”修行,事實上到最后,這個“中道”也是沒有的。
“苦”有“憂苦”、“嗔苦”、“惱苦”、“思苦”、“念苦”、“病苦”……塵世間有形形色色的“苦”,都源于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要學會放下這些妄念,放下我執分別,這樣才能化解心中的疾苦。要學會“苦中作樂”和“以苦為樂”。要知道心中的“苦”若不放下,我們的慧命就提不起來,念佛、修行也不可能清凈。更可怕的是,臨命終時,我們還要感召苦因的業力牽引,落入痛苦的“三途”。
意根的五受“苦、樂、舍、喜、憂”其實都是惟心所造的一合妄相。不以苦為苦,苦亦非苦,不以樂為樂,樂亦非樂,人緣境相,因緣和合,變化萬千。“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無論“苦”相還是“樂”相,皆是虛妄不實,當體為空,了不可得。不應為“苦”而煩惱;亦無需為“樂”而欣狂。應對娑婆俗塵,順緣逆境,內心如如不動,以一念清凈心,伏住妄念憂惱,空有無住,苦樂不執,而得泰然寂定,方為解脫之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