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安.凱茨(Lilian Katz),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學前教育學”榮休教授,伊利諾伊州立“早教工程”首席研究員,于1968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學位。
不知道各位寶爸寶媽有沒有注意過一個“矛盾的現象”。
有些父母看似不怎么“關心”子女的學習,孩子的成績反而一直很優秀;
相反,父母越是緊張子女的學習,孩子的成績倒是越學越不理想。
這個現象其實并不難解釋。據美國幼兒教育專家莉莉安.凱茨(L. Katz)的研究發現:很多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產生對學習的無力感,并因此而喪失自信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些孩子補習班沒少上,課后練習沒少做,成績卻一直不見起色。
其實,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和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很多家長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
你的干預正讓孩子越學越差
每個身處教育行業的人,都經常聽到來自父母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都上五年級了,成績老是上不去,把我和他媽急得呀!我們每天晚上都睡不著覺,頭發都要急白了!你說說,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孩子的成績怎么就上不去了呢?”
有些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心理和智商發展情況,一味分派學習任務,又不做任何講解,結果孩子永遠不知道該怎么學,每次嘗試都失敗,很少能體驗到“贏”的感覺。這樣,不用家長說,他都會覺得自己很笨。
而正因為害怕和高度緊張,他們的判斷和思考神經就很容易會出現偏差甚至盲從性。對孩子學習上的每個細節都要干預,會給我們的教育智慧蒙上陰影,讓家庭教育陷入盲區甚至黑暗區。
為了及時減少對孩子學習的負面影響,寶爸寶媽最好從現在開始反思,爭取做到——
避開八大錯誤的教育“雷區”
孩子成績不好,先想想自己作為家長是否有以下這些行為:
嘮叨式
很多孩子說,一聽父母嘮叨他就煩,這讓爸爸媽媽們很“委屈”:嘮叨還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其實做父母的不妨自己想想,如果夫妻之間總是聽對方嘮叨,那你們煩不煩呢?做丈夫的嘮叨,妻子煩,做妻子的嘮叨,丈夫煩。而這樣的煩躁積累到孩子心里,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對父母、對學習的抵觸情緒。因此,嘮叨式是很愚蠢的家教方式之一。
數落式
如果不對嘮叨式教育加以制止,就會逐漸演變成數落式。
很多父母總是不自覺地數落孩子:你怎么不用功啊?你怎么不看看別人家孩子啊?看起來只是一種生活習慣,但事實上,數落比嘮叨更惡性,因為數落常常有譴責性質。數落式家教往往破壞孩子的學習狀態,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給壓制住了。
訓斥打罵式
訓斥打罵都可能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其結果不僅不會使孩子成績提高,而且會使孩子更加厭學,甚至逃學。
父母不應該因為幾次考試失敗,就反復地揪著孩子的失誤不放,認為孩子的問題只要嚴厲地訓斥,就能改變結果。這種做法的后果往往是孩子聽得恐懼了,不但閉上了耳朵,把心門也關閉了。
達標式
規定孩子下次考試總成績必須達到多少分,名次要進入前幾名,這就是所謂的達標式教育。
達標式教育也是傷害孩子積極性的一種家教方式。父母先以誘導甚至威脅的手段給孩子制定了一個硬性標準,使孩子心理上特別緊張,而這種緊張的心理促使其對于學習和考試越來越焦慮,不僅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表達能力。
疲勞式
學校搞題海戰術,家長還要無上限地增加孩子的課后學習時間,甚至不顧孩子的心情強迫他惡補課后知識,這就是疲勞式教育。
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學習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傷害,最終只能是欲速則不達,從而導致孩子不論在課堂上還是課后學習班,都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效果事倍功半。
包辦、陪讀式
每一位家長都在全身心地關注著孩子的教育,難免對孩子的學習問長問短,甚至只要時間允許,就全程陪伴著孩子學習。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會逐漸喪失,特別是對于低齡段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過分監督很容易讓孩子誤會學習并不只是他個人的事,導致孩子的學習動機變成了“為父母學習”,一旦失去了父母的“幫助”就會無所適從。
催促式
“你該做作業了,你該復習了”,很多媽媽喜歡反復地在孩子耳邊強調這些命令,而大多數孩子聽煩了,可能會普遍出現這樣的心理活動:我本來想學,你一催我反而不想學了,這也成為了孩子“逆反心理”越來越嚴重的主要根源之一。
愁眉苦臉式
父母總為孩子操心,甚至經常表現出“由于操心而嚴重影響了自己心情”的情緒。父母的情緒是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影響的,因為這恰恰是家庭氛圍的決定性因素。
孩子每天回到家之后,如果等待著自己的是一張嚴肅、憤怒甚至愁眉不展的臉,孩子會從小對于家庭的環境感到反感,不僅會削弱學習動力,更有可能為人格上的缺陷埋下伏筆。
這些教育雷區,很多家長都可能或多多少地踩過,給孩子的學習造成了負面影響。接下來就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如何放開手,幫孩子提高成績?
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關鍵因素,主要在于孩子“自覺”、“自信”和“自主”的品質。
喚醒孩子自主學習的意識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積極主動地求知,而不是在督促下學習,但是很多孩子都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只是在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下被動地學習,這就需要父母放棄監督,喚醒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
世界上任何一個取得成功的人都不是靠強制逼迫培養出來的,所以要教育孩子學習時不依賴他人,不受他人的控制和干涉,自己判斷,自主學習。
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主動性、自信心、自律性和責任感,這是自主學習能力所必需的。所以要學會讓孩子懂得怎樣自主支配自己的學習時間,自主完成預習、聽課、作業、復習這四個完整的學習步驟。
用賞識的態度促進孩子主動學習
孩子學會自主學習,既能使孩子走上成才的道路,又能減輕父母的負擔,這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功的體驗極其重要。孩子有了成功的體驗,會把尋求這種愉悅感內化為自己的習慣,所以父母要創造機會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讓孩子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
比如可以在孩子自主學習之后及時給予夸獎和鼓勵,賞識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孩子自己完成了家庭作業,自己完成了預習、復習后,都可以給予積極肯定,孩子會在家長的贊賞中更加主動地學習。
把獨立的孩子交給獨立的老師吧
不少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溺愛,會為孩子包辦很多事情,比如上興趣班,上補習班,都不征求孩子的意見,無形中孩子的自主意識就被抹殺了,學習中也會缺乏自主意識,不敢面對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而是選擇逃避或求助于他人。
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首先是獨立的人,所以父母要大膽放手,鼓勵孩子積極地去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把跟他學習和生活有關的事情交給他/她自己來選擇,逐漸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獨立自主的意識是自主學習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孩子具備了這種素質,會在以后的學習中有更多的幫助。
當然,父母們愛“管”孩子也不能完全“怪罪”到家長頭上。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意味著把幾十個孩子交給了一位老師,顯而易見,老師是絕對管不過來的,那做家長的怎么能“不管”呢?
所以,找到正確的渠道,把需要獨立的孩子交給一位獨立負責的老師,才是讓家長們“放手”的“定心丸”。
以上信息來源于網絡
歡迎關注三好童年微信公眾號:Good-childhood,給孩子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