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格拉德韋爾一直致力于對音樂家、運動員和不同領域的杰出人士進行長期跟蹤調查。他的研究顯示,在任何領域取得成功的關鍵跟天分無關,只是練習的問題,至少需要練習1萬小時。
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一萬小時法則”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驗證。
音樂神童莫扎特,在6歲生日之前,他音樂家的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了3500個小時。到他21歲寫出最膾炙人口的第九號協奏曲時,可想而知他已經練習了多少小時。
象棋神童鮑比·菲舍爾,17歲就奇跡般奠定了大師地位,但在這之前他也投入了10年時間的艱苦訓練。
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13歲時有機會接觸到世界上最早的一批電腦終端機,開始學習計算機編程,7年后他創建微軟公司時,他已經連續練習了7年的程序設計,超過了1萬小時。
“一萬小時法則”的關鍵在于,一萬小時是最底限,而且沒有例外。沒有人僅用3000小時就能達到世界級水準;7500小時也不行。這等于是在告訴大家,一萬小時的練習,是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那么,如何才能堅持一萬小時?
如果你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只需要五年。
如果你每天練習3小時,每周20個小時,你在10年之內就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你可能會說,我沒有那么多時間!
每個人每天擁有的時間都是固定的24小時,這24小時又可以分為三個8小時:第三個8小時,才是你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真正造成人與人最大的之間差距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好這第三個8小時。但是,這第三個8小時,你要吃飯、通勤、逛街、刷抖音、陪孩子,被切割得非常瑣碎,能充分利用這些碎片時間的人,才是真正懂得學習,渴望獲得成長的人。但是不要小看這些碎片時間,你可以計算一下,如果這些時間都用來學習,一年下來你可以搶回多少時間。如果你每天在這8小時內能夠擠出3小時的時間學習,一年里就有1095個小時,每8年你就比別人多出一年的時間。積少成多,非常可觀。而你與高手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如何利用好這第三個8小時。在每天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獲得更多的成長。那么,如何利用好這第三個8小時,創造不一樣的人生呢?三八理論的核心就是要從每天的瑣事和突發狀況中找到2~4小時不被打擾時間,投資在個人成長上。每天堅持早起的5:00到7:00;晚上的21:00到23:00;或者下班后6:00到8:00將自己關在辦公室,錯開晚高峰的時間;又或者每天提前1~2個小時來到辦公室,都是寶貴的不被打擾時間。擁有不被打擾的整塊時間非常重要,你可以在這段時間里讀書、寫作、思考等等。一段不被打擾的2小時,價值遠遠超過8個零碎的15分鐘。以寫作為例,如果你每天堅持用這3個小時寫一篇3000字的文章,一年時間就可以寫100萬字。一般一本書大約有30萬字,一年你就可以寫出3本書。當你明白這個邏輯,再看劉潤、樊登每年堅持出版2~3本書,就不會感到驚訝了。我現在每天堅持5點早起,大部分公眾號文章都是在5:00到8:00這段時間寫成的。早上的時間非常高效,家人還沒有起床,還沒有開始一天的工作,完全沒有人打擾,不需要擔心錯過重要的微信消息,或者臨時被通知開會等等,是難得的心流時間。這不被打擾的2-4小時時間,可以保持足夠的專注。佛法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個人若專心做一件事,定能成功,這種?“專注”的精神是修行成敗之關鍵。因此,每天要爭取為自己留出3小時的不被打擾時間,投資在個人成長上,善用第三個8小時,持之以恒,就能創造不一樣的人生。如果你把這8小時用于工作,公司給你發1萬元的工資,這就是交易;如果你把這8小時用于刷抖音、看新聞和打游戲,這就是消費;如果你把這8小時花在個人成長上,用于學習、寫作、上課等等,這就是投資。很多人辛辛苦苦從這8小時中擠出來3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但是卻沒有好好利用,把擠出來的時間又用在追劇、關心世界格局、俄烏戰爭等等上面,造成時間的二次浪費。時間是最重要的資產,要像打理自己的金錢一樣打理時間。想想你是怎么理財的?三分之一用于固定存款,三分之一用于消費,三分之一用于投資。當你用于投資的錢越多,可能創造的收益回報越大。當你明白了時間的這三個屬性,要時刻提醒自己,將第三個8小時的時間盡可能地多地投資在個人成長上。我們每天有大量的碎片化時間,在上下班的通勤路上,在機場的休息室里,在去高鐵站的路上,都是可以利用的碎片時間。這些時間,我們很容易忽略,一不小心就全部浪費了。有一天我陪家人看病,從早上7點一直在醫院呆到 11 點,這4個小時中真正用于看病和檢查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在等待排號,等待檢查結果。等待的時間都在做什么呢?這些時間是如何浪費掉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刷手機,看看頭條新聞,看看公眾號和微信消息。當我意識到這點后,就開始有意識地調整碎片化時間的使用方式。利用好碎片化時間可以產生很大價值。在等待的時間里面可以處理很多事情,比如拍 CT 的等待時間超過一個多小時,這一個多小時是一個完整的時間段,完全可以用于集中處理一些重要事情,比如寫作,閱讀或處理工作等等。找一個方便聽見叫號的地方,讓自己快速進入到專注的狀態,專心處理自己的事情,不要受外界的影響,不用頻繁去關注自己是否到號,會不會過號等等。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早上在地鐵上刷了一路的短視頻、刷微博、朋友圈……,結果等到了公司,自己的心思還在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上面,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一上午糊里糊涂就過去了。晚上下班地鐵上又刷了一路的抖音,到家了還意猶未盡,又繼續刷,不知不覺的就刷到了深夜……這些沒有太大意義的碎片化信息,不光侵占了我們的碎片化時間,還占據了我們寶貴的整段時間。而這些整段時間我們本應該用來工作、讀書、學習、健身……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可以毀掉一個人。相應的,掌控好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也能夠更好地掌控生活。如果我們能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習慣,拋棄掉一些無意義的活動,那么我們就能多出來一些碎片化時間,多處理一些事情,進而我們會得到更多的整段時間。1、處理瑣碎的事情。我們可以調整碎片化時間的利用方式,把一些瑣碎的事情安排在碎片化時間處理,比如預定會議時間、收發郵件、審批員工申請、訂機票等等。我們在碎片化的時間完成這些瑣碎的事情,就可以得到一些整段的時間,用來進行需要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深層次的學習。我們每天早上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安排一下,今天哪些事情是可以在碎片化時間處理的,避免這些瑣碎的事情侵占我們寶貴的整段時間。2、收集信息。在這個信息海量時代,篩選、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還是以寫作為例,我們要寫一個專題時,需要收集閱讀大量的信息作為素材,這些工作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在手機上完成。我會將收集的信息分類記錄在 flomo里面,寫作時隨時可以調取這些素材。3、碎片化學習。每次想打開抖音的時候,提醒自己這些時間可以用來閱讀和學習,轉而打開微信讀書閱讀,或者學習準備好的視頻課程。4、思考。利用碎片化時間思考,今天的工作安排,今天上午的會議主題, 昨天未完成的方案如何繼續。比如寫作,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和思考,有靈感了可以隨時記錄到手機上。其實,如果我們花大段時間坐在那里找靈感,往往收獲甚微,大部分靈感,經常來自于生活中不經意的瞬間。比如我的公眾號文章,大部分主題都是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身邊的人的交流,這些觀察和交流的內容很多是在碎片化時間總結記錄下來的。寫作時將這些內容整理后就可以成為一篇文章。堅持,是一個美妙的詞。都會說,但大多數人都不會做。突然某一天你心血來潮,學習了3小時,是沒用的;堅持學習了1周或者1個月,也是沒有效果的。量變引起質變,當時間累計到一定規模的時候,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堅持下來,日拱一卒。試試堅持一年、三年,甚至十年……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關注自己的第三個8小時,每天留出學習時間,放下一切,拒絕一切,專注于自己的成長,它的回報是驚人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是“時間管理”。
你之所以過著現在這樣的生活,原因就是你自己選擇了這樣的生活。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羽巖茶道」公眾號,和我一起探索精神和財富自由之路,終身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