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精要主義 如何應對擁擠不堪的工作與生活》(Essentialism :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直譯:本質主義-對少的有紀律的追求)作者:格雷戈·麥吉沃恩(Greg McKeown)是備受歡迎的撰稿人和演講者。
書中的核心思想很簡單,就是將80%的時間用在正確的事情上,免受瑣事的困擾,換句話說是“聚焦少數重要的事”。華為也講“力出一孔”“大力出奇跡”,唯有把人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果(書中叫做個人貢獻峰值)。
道理很簡單,關鍵是如何做到。
書中給了一套方法,三個思維模式,三步驟,十五個要素。
書中對比了非精要主義者和精要主義者的三種思維模式的差異。
思維模式一: 選擇,一種戰無不勝的力量
非精要主義者被事情推著走,來者不拒,精要主義者有選擇地做事。
思維模式二 甄別,幾乎一切都是噪聲
非精要主義者覺得每件事都很重要,精要主義者覺得幾乎一切都不重要,所以要區分重要的少數事情和不重要的多數事情。這一點很符合史蒂芬柯維所說的要事第一原則。
思維模式三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當兩件事沖突時,非精要主義者既要又要還要,精要主義者則做出取舍。
具體的步驟有三,其中蘊含了十五個要素。
精要主義者養成的第一步:探索:區分無意義的多數和有意義的少數
精要主義者會找到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基于自己的使命做事。
目標需要具體而有激勵性。這樣目標就不能太虛泛也不能太瑣碎。
而且要在合適的時機做事,為此你可能需要等待很久,即使這樣也不要去做不重要的事。一旦確定,就要毫不猶豫地轉換賽道,就像為了能夠全身心地創建Facebook,扎克伯格不惜哈佛大學退學(關于時機的選擇可以參考丹尼爾平克《時機管理》)。
但一開始你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事,所以需要一個探索過程。
要素一 抽離,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間
要素二 審視,關注真正重要的事
要素三 游戲,擁抱內心孩童的智慧
要素四 睡眠,保護你的身心資產
要素五 精選,只接受前10%的機會
精要主義者養成的第二步:排除 擺脫無意義的多數
當已經探索出重要的事,就要對其他事情say no。
做出卓越成果的人都很善于拒絕,德魯克曾經拒絕了“心流”理論的提出者米哈伊·西斯贊特米哈伊的邀請。
查理芒格曾經說過:有時候你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這句話對于喜歡控制的父母和經常忍不住微觀管理的管理者都應該作為座右銘。
書中講了柯維的故事,他和12歲的女兒辛西婭策劃了一次演講之后的“約會”:坐電車去唐人街吃中國菜、買紀念品、看風景、看場電影、回酒店潛入關門的游泳館、吃冰淇淋等激動人心的冒險安排。但柯維演講一結束,就有一個很久不見的老朋友來打招呼,并且邀請他們吃海鮮大餐。他說“鮑勃,看到你真是太高興了。去漁人碼頭吃晚餐太棒了” 女兒十分沮喪,擔心精心策劃的安排泡湯。沒想到柯維接著說“但是今晚不行。辛西婭和我有一個特別的約會計劃”他居然拒絕了老朋友的邀請,真是太智慧了。
要素六 澄清,做一個以一當千的決定
要素七 勇氣,優雅說“不”的力量
要素八 放棄,止損就是最大的贏
要素九 編輯,看不見的藝術
要素十 邊界,設定界限會帶來自由
精要主義者養成的第三步:執行 讓有意義的少數做起來毫不費力
這一部分就會涉及到行為設計了,通過準備、一小步、慶祝、循序漸進等方法讓人能夠做到。(可以參考《福格行為模型》)這個過程中你會遇到無數的選擇機會和干擾因素,如果實在困惑就需要回到第一步“探索”。
要素十一 緩沖,充足準備帶來優勢
要素十二 掃除,鎖定你的“最慢行進者”
要素十三 進步,小勝的價值
要素十四 心流,常規造就天才
要素十五 專注,當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這本書具有暢銷書的特點,用很多名人名言和案例來背書。而且總結了簡單的模型,并用生動的圖示讓人印象深刻,值得學習。
關于提煉15個要素的好處是,不需要給要素之間設定強邏輯關聯,所以內容的組織更加容易。這個目錄很值得學習。
講述時間和精力管理的書很多,每一本書都在提醒我們,我們需要聚焦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