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吃魚童鞋的第450篇原創
傳奇的開國君主有很多,但被民間一度認為流氓、無賴的恐怕只有漢高祖劉邦一位。
毫無疑問,劉邦是個猛人。
生于沛縣,48歲起兵創業,50歲滅掉秦國。諸侯爭霸,多次命懸一線,最終擊敗西楚霸王項羽,一統天下建立漢王朝。55歲帶兵平定異姓王叛亂, 60歲出兵討伐匈奴,戰勝后回沛縣與父老鄉親暢飲,高興之余唱出大風歌,臨死前呂后詢問后續安排,劉邦給出規劃,確保了漢王朝劉氏家族順利的延續。
高祖出身微末,常一以流氓無賴姿態出現在世人眼中,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建立了不世之功業,獲得張良、韓信、樊噲、曹參、周勃等一眾猛人跟隨,鑄造了累累傳奇,或者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高祖本身的存在,這些人才成為猛人。
作為劉氏家族的后人,我對高祖也很感興趣。我知曉的劉季相關資料均來自于太史公的《高祖本紀》,高祖是個很有意思的人。
高祖年輕時相關記述不多,我了解的資料也不多,但知曉高祖少有大志。高祖某次見到秦始皇的時候,說了句“大丈夫當如此也”,可見其有凌云志。
高祖少年時信非常崇拜戰國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然后高祖就決定去拜訪信陵君,做信陵君的門徒。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一個動蕩不安的狀態,那時候可不像今天到處都有監控、警察來護佑人的安全,更沒有什么快車。游歷四方是要冒著丟失生命的巨大風險,孔子游歷都是帶很多人,拿著武器才行,可以說是極度危險。
劉邦為了追隨信陵君,從徐州徒步走到開封,那時劉邦還是個翩翩少年,卻有如此過人的勇氣、膽量、以及實現目標的信念及果決的行動力。到了開封后,才得知信陵君已離世很久,沒能見到信陵君。
不得已,劉邦只好再回去,回去時碰到了信陵君的門客張耳。
張耳也效仿信陵君,招攬門客,劉邦就去張耳那里做門客,吃喝全靠張耳,和張耳經常住在一起,結識了大量的人物,增長了諸多見聞。
后來秦滅掉六國,張耳被通緝,劉邦只能回沛縣,此時劉邦也30多歲,混了個亭長。
高祖嗜酒好色。當亭長時,其實高祖也會宴請門客,只不過不花自己的錢。此時,高祖還結交了大量的沛縣人。
有殺豬的樊噲、縣屬官蕭何、管理監獄的小吏曹參、辦喪事吹簫奏挽歌的周勃、車夫夏侯嬰。劉邦和啥人都能結交,都能成為好朋友,但劉邦能和一個縣里地位、學識比較高的蕭何、曹參都能談笑風生,說明劉邦肚子里墨水不少。
后來遇見張良,張良出身貴族世家,祖父、父親都是韓國宰相,可以說是真正的位高權重之人。
張良得到黃石公傳兵法《太公兵法》,之后張良跟其他人講《太公兵法》無人能聽懂,只有劉邦聽的頭頭是道,兩人結成好友。
足見,劉邦水平很高,有著豐富的學識,如此才能和頂級貴族的張良攀談甚歡,得到張良的跟隨,高祖社交能力很強。
劉邦有著很恐怖的學習能力,四十八歲起兵創業,這個時候他仍然能夠持續學習,并且對于正確的意見聽進去還立即做到,這是一個很恐怖的事情。
我們經常講思維固化,職場上很多人也講跟不上,很多老頑固不愿意學習新的東西,惟經驗主義,而劉邦則一直是學習新的,接受正確的意見。
劉邦的管理能力、軍事能力、領袖魅力皆是頂級,否則不會有那么多人跟隨劉邦,不會有頂級貴族出身的張良甘愿屈身輔佐。
高祖當亭長時,奉命遣送奴隸去修驪山墓,路途遙遠,很多人在途中逃跑,高祖估摸著到了驪山也沒啥人了,然后高祖把所有人都放了,讓大家各自跑,自己也不干亭長了,然后有十多個人跟隨高祖。
高祖夜行,有人探路后告訴高祖前面有大蛇阻攔去路,建議折返。高祖當時喝醉了,說“壯士行,何畏”。然后劍斬白蛇。
秦朝法令是相當殘酷嚴峻的,但高祖敢違背律法選擇放大家歸去。
后陳涉吳廣起義,高祖被沛縣縣令找回來一同起義,后縣令害怕想要誅殺蕭何、曹參,二人跑外面輔保劉邦,劉邦射箭書帛于城上,讓沛縣人殺了縣令,推舉劉邦成為沛公。
劉邦投靠項梁,在楚懷王的安排下兵分兩路滅秦,劉邦成為一軍主將。沒能力是服不了眾的,另一路主將宋義認為暫且不合適進攻,就被項羽殺掉。可見,在那個年代當領導也不見得是多安全的活,沒能力就會被下屬殺掉,被同僚殺掉。
項羽后來還殺了懷王。要在諸侯紛爭、殺伐不斷的年代健康的活著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自身實力弱就會被殘酷淘汰。
劉邦進入關中到達霸上,秦王子嬰投降,有將領提議殺掉秦王。劉邦沒有殺,劉邦想要住進皇宮,樊噲和張良勸阻,劉邦就沒有進皇宮休息,沒有拿秦國的財務,反而退到霸上駐軍。
和老百姓約法三章,廢除其余的秦法。秦國人拿牛羊給劉邦,劉邦謙讓不接受說自己倉庫糧食很多,不讓大家耗費錢財。
一個統率軍隊的人和普通老百姓約法三章,不搶奪民財,老百姓給糧食還拒絕,想住下皇宮被勸阻就不住了,這就能看出劉邦是非常人,寬容大度,聽的進他人的話,能夠愛護百姓,這就為他建立了群眾基礎,底下人也更信服劉邦。
劉邦好女色,但是當了沛公后,立即能夠止住自己的欲望,說不近女色就不近女色,這份定力就不弱。
大多人一旦有權有勢恨不得飛揚跋扈,聲色犬馬,縱情聲色,享受最頂級的東西,但劉邦卻能控制住,不要金銀、豪宅、美女。
韓信打下齊國后,劉邦還沒平定天下。此時,韓信就要封王,否則就不打,天下還沒打下來就要權力,名譽。劉邦此時也還是王,張良告訴劉邦那就順從給韓信封王,于是就給韓信封王。
這等胸襟,永遠把大事放在第一位,能夠聽得進去張良的建議,是很了不得的。
世人詬病劉邦屢次逃亡將子女扔下馬車,項羽要殺其父時劉邦說給自己分一杯羹。因此紛紛鄙視劉邦不配做父親,也不孝順。
但在這種亂局下,當然是自己先跑。劉邦活下來,他的孩子才能活下來。否則他被抓住了,孩子同樣都是死局,他們追的本身就是劉邦,又不是孩子。
對于劉邦來說,自己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才有翻身的機會,否則將什么都沒有,整個家族可能都要消亡。
至于分一杯羹,自己的父親被人家綁架做人質了,已經是既定事實。如果表現出其父很重要,重要到要舍棄掉現如今所建立的勢力,把自己送到項羽手里,那可真是玩完。
反而表達出自己父親的不重要,項羽就沒有辦法來束縛劉邦,而且項羽本身就非常殘暴的人,你跟他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此后,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建立漢王朝。跟下屬聊天,問為啥自己能夠統治天下。下屬回答都是劉邦能和天下共利。
劉邦卻說不是因為這而是因為自己有張良、蕭何、韓信,有人杰輔佐才得到天下,自謙自己水平很低。
很多人真以為劉邦水平不行,如果真不行,這些人杰為何都選擇跟隨劉邦而不自己去打天下?因為劉邦本身綜合能力就十分強,所以從一個小小的沛縣培養出來一大批王侯將相,這些人都是因為跟了劉邦才發光發熱,才得以聲名顯赫,位高權重。
劉邦會把名都讓給別人,而且用人不疑,曹參要三萬金,劉邦問都不問直接給,對屬下充分的信任有幾個人能做到?
漢初三杰各個都是人物,但是沒有一個敢在劉邦面前得瑟的,韓信被殺,張良不再涉及政事,蕭何自污才得以保命。
英布因為劉邦老了,韓信死了,覺得自己就可以稱王了,結果被劉邦帶著兵給干掉了。
戰勝英布回去的時候再次路過沛縣,停留設宴和父老鄉親縱情飲酒,唱大風歌,流著熱淚,父老鄉親想讓留下來,劉邦說自己軍隊吃度很多,父老鄉親們承擔不起,結果沛縣的人把自家的東西都拿出來進獻給劉邦,劉邦又停留了幾天。
劉邦平定英布叛亂的時候中了箭,呂后請醫生給看病,劉邦問醫生病情,醫生說能治愈。
劉邦笑著罵醫生,說自己平民一個拿著三尺長劍取得了天下,這就是天命,命都是天定的,即使扁鵲來了也沒用,不治病,還給了醫生五十金。
劉邦知道自己其實已經治不了了,但是表現得很豁達,樂觀,沒有對死亡的畏懼。他知道要是讓醫生治病,醫生治不好反而會因此喪命甚至家族都被誅殺,于是劉邦直接告訴醫生不用治病,保全了醫生的命,還給了黃金。
然后呂后問之后安排,劉邦一一對答,曹參、周勃、陳平等都做了安排,至于再遙遠的事情高祖也只能說“此后亦非所知也”。
劉邦窺見了死后的變局,還安排了身后的事情,但對于自己不知道的也誠實答復不知道。
高祖能力卓絕,遠非常人可比。
很多人說是因為有猛人輔佐,可問題是做到那個位置會收到很多建議,勸阻,到底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怎么判斷,怎么做決斷才是真正的難事。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項羽之前沒有韓信嗎?沒有范增嗎?可項羽誰都沒聽,一意孤行。而劉邦從一個小小的沛縣帶出了一堆王侯將相,成就霸業。
高祖一生逃亡數次,窘迫到拋下子嗣,也失敗過無數次,可自始至終他都從未被真正擊倒過。
即使臨死前也保持著他的樂觀和豁達。
何其壯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