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突圍》是西湖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先生的首部作品。在書的封底上,有楊振寧先生的薦語:“這本書可以說是西湖大學創校校長的自傳,我們能從書中讀到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
自序的題目是《向理想前行 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這是一個矛盾的說法,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一句勵志語錄“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
腳踩的是鮮血淋淋的現實,睜眼的是閃閃發光的理想。
“……理想主義者需要經受現實的淬煉,在骨感的現實中找到一條實現理想的道路并一直奮斗下去,所以我把自己定義為“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任憑風吹雨打,不墜青云之志!”
網上有人贊揚有人譏諷,但之于我,至少是敬佩的。
全書共分為八個章節,從現實到理想,從清華到西湖,大概可以分為兩部分。如果把前四個章節稱之為“積淀”,那么后四個章節就是“綻放”。
在前半部分,施一公先生講了他的時代記憶,講了他的生活足跡,講了他的亦師亦友。不管是在河南,在清華,還是在美國,至少那刻骨銘心的成長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第五章節《育人之思》的開篇是《我們為什么上大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告訴你,你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業業地做好你的學問。你記住,你總有一天會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會成為這個社會的領導者。到那時,你一定會承載起社會發展的重任!我只怕你十年、二十年之后不再有今日的沸騰心聲,不再有現在這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氣兒,變得淡漠和世故。如果那樣,你就真的墮落了,你就愧為清華人。”
回想一下,現在的我看到這句話非常贊同。倘若我們的思維限定在那個小小的為自己圈定的地牢里,是不是就會錯過很多的美好瞬間?
或許,我們都應該看看《做誠實的學問,做正直的人》這篇文章。施一公先生從切身經歷和感悟,對學術品味、學術道德和學術道路提出了幾點看法:
1、時間的付出是必須的;2、必須具備批判性思維;3、科學家往往需要獨立人格和一點點脾氣;4、不可觸碰的學術道德底線;5、你不習慣的常識。
今年是我研究生的第四年,慢慢對書上的這幾點總結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所以更加覺得所有仍舊在學位路上掙扎的人都應該仔細體悟一下。
我仍舊記得這樣類似的建議寫得比較好的另一篇是Steven Weinberg的《Four golden lessons》[1]。
這一章的最后的兩篇是《如何提高英文科研論文寫作能力》和《如何提高專業英語閱讀能力》,我覺得寫得也很好。
緊跟著的兩章是《科教心得》和《清華與我》。畢竟我一沒有科教經驗,二沒有去過清華,所以沒有資格在這里贅述。等以后,還是希望有機會可以去清華感受一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找一找自己和理想的差距。
書的最后一章《西湖逐夢》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完美的宣傳或者廣告。施一公先生完整地向讀者解讀了一個應運而生的西湖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大學”。
回顧整本全書,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個地方。
一個是施一公先生談科研工作的部分。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們都希望我們能做出來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在這幾年的時間內,我們在我們各自的領域所做的工作一定是自成一體的。如果缺少了我們所做的工作,該領域就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就說我們做對了。
這可能是科研人的天花板,是一件極其富有挑戰性的事情。
對我們學生來說,大概只要我們真誠地選擇這個專業,仍舊在這個科學研究的領域堅持著,就是值得鼓勵和贊揚的。
另一個是書里面提到的個人奮斗、國家利益和社會責任的關系這部分。
“一個學生往前走,一定是靠個人奮斗。我們要認可個人奮斗,但個人奮斗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是吻合的,只要吻合,相互之間彼此融合,它就是很好的一種情況,是最好的一種結局。”
不得不承認,這是眾望所歸的看法,是殊途同歸的見解。
[1] Steven Weinberg, Four golden lessons, Nature, 426, 389 (2003).